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月有圆缺/宇宙探秘丛书

月有圆缺/宇宙探秘丛书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潘文彬[等]编著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59761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月亮为人们带来无数幻想。本书以简明的方式、生动趣味的语言和丰富形象的图片,向读者介绍月球相关的基本知识,讲述人类的探月历史故事。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月球,能引起读者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目录
Part 1 认识月球
一、古人眼中的月亮
二、月球真相
Part 2 月球起源假说
一、分裂说
二、同源说
三、俘获说
四、撞击成因说
五、宇宙飞船说
Part 3 月球的外貌和结构
一、月陆
二、月海
三、环形山和火山
四、山脉与辐射纹
五、月谷和月溪
六、月球的结构
Part 4 月球的运动
一、月有阴晴圆缺
二、月球总是一面对着地球
三、月球引力是潮汐的主要成因
Part 5 月食与日食
一、月食
二、日食
三、“变色”的月亮
Part 6 农历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一、历法的由来
二、根据朔望月确立阴历
三、农历是阴阳历
四、农历是诞生在中国的伟大发明
Part 7 人类的探月历程
一、苏联“月球号”探月计划
二、美国探月工程
三、中国“嫦娥工程
Part 8 月球未解之谜
一、月球是中空的吗?
二、月球上的神奇辉光
三、月球上的红色斑点
四、月球上的神秘“人工建筑”
五、月球上有“UFO”吗?
六、至今未解的月球之谜
Part 9 月球探测的前景
一、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月球上的水冰
三、人类为什么要探月?
摘要
     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古人往往会崇拜一些自然物。月亮崇拜便是自然崇拜之一。在没有灯火的夜晚,月亮就像是照亮黑夜的一盏灯。对古人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古人希望月亮能够造福人类,并由此开始对月亮奥秘的不懈探索,有关月亮的神话应运而生。 在我国有记载的神话中,月亮的产生就有以下说法: (1)生育说。《山海经。大荒西经》上记载着:“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说有个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月亮洗澡。此说法认为月亮和人一样,也是父母生养的。 (2)肢体化生说。三国时期《三五历纪》(也叫《三五历》)首次提出:“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臼,右眼为月。”意思是在开天辟地时盘古首先诞生,临死时他的身体忽然发生巨大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即此说法认为月亮是由盘古的右眼化成的。 (3)铸造说。黔东南苗族吉歌中的《开天辟地》记载,天空和大地被撑稳支住后,世界天昏地喑,天气阴冷,庄稼无法生长,不适合人类生活。宝公、雄公、且公、当公这四位传说中的祖先便决定用金银铸造出日月。历经重重困难,铸造出的日月终于进了天门,上了天空。 中国的月亮崇拜已然渗透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古代天子在春天需要祭拜太阳,而在秋天需要祭拜月亮。民间对月亮的幻想与崇拜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古人想象月亮上有一座广寒宫,里面住着嫦娥仙子(如图1-1)、玉兔和吴刚: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祭拜月亮,祈求团圆平安;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女子们会对着月亮向织女祈求拥有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还会向掌管人间姻缘的月亮祈求一段金玉良缘……中国人对月亮的神往和崇拜,一代又一代地相传至今。 吴刚伐桂(如图1-2)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传说天宫南天门的吴刚和月宫中的嫦娥相好,但他由于整日记挂着与嫦娥相会,疏于值守。玉帝知道后,罚吴刚到月宫去砍完一棵月桂树的枝叶,砍完才可重返南天门。然而每当吴刚即将砍完月桂的枝叶时,就会有一只乌鸦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只要吴刚停下斧头看它一眼,月桂便会重新长出枝叶。年复一年,吴刚总也砍不完这棵月桂树。玉帝将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当作对吴刚的惩罚。 说到月宫,不得不提与月宫也有着很深渊源的猪八戒(如图1-3)。在《西游记》里,猪八戒在“老窝”云栈洞前与孙悟空大战时,是这样介绍自己身世的:“我曾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因为醉酒后调戏了嫦娥而被逐出天界,错投猪胎,才戍了现在这副模样。”这位嫦娥不是民间传说中后羿的妻子,而是一位普通的月宫仙女。《西游记》中的“嫦娥”是月宫仙女的统称,并不是某位仙子的特定名称。 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们对月亮的幻想与崇拜也是多种多样的:玛雅人视月亮为生育、纺织和爱情女神:吉印度人视月亮为丰收的神灵,印度人祈祷时会说:“月亮会保佑我们一生平安”(如图1-4):巴西土著人视月亮为植物之母:大洋洲苏拉威西岛的土著民族认为生产稻米的粮食之神就居住在月亮上;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克奋族的巫医会在月光下脱去所有衣物,让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以获得施咒的力量:古埃及人视月亮为医疗之神,古埃及女人为了怀孕,会唱下溶了月光的水,吃掉放在屋顶上接受过月光洗礼的食物,并且在月光摇曳的池塘中沐浴…… 在世界各民族的早期信仰中,较为常见的月神象征物有月亮圣石、月亮圣树、月亮船和月亮山等,这些刻纹图形在许多出土文物中可以寻找得到(如图1—5)。 由世界各民族丰富的月亮神话可见,这朦胧清幽的月亮,在世界各族人民的脑海中激起了无限的遐想。 自古以来,月亮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是无数文学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月的名篇佳作。 月亮是文人情感的害托。“举杯邀明月,对影戍三人”,诗人李白在月夜独自一人喝酒,十分孤独,于是把月亮当作自己的酒伴,排解寂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睹物思人,把月亮当作思念故乡亲朋好友的寄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受限于科技发展程度,古人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月球,而月球又总是一面对着地球,看上去表面没有变化,由此月球被看成一面镜子或是一个盘子。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球”: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研究月相盈亏,认为“日月之形如丸”,推断出月亮是球体,和现代天文学接近相符,令人叹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唁圆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月亮的圆缺变化中感悟出了生活哲理:残月终会变成满月,满月过后又是残月,就像人生一样起伏不定、悲喜交加。这种认识使苏轼能够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圆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都与月亮有关。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的九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