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了漫长的告别与相遇 80后诗人访谈录

为了漫长的告别与相遇 80后诗人访谈录

  • 字数: 21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5503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80后”作为一个命名与一种文化现象,不再是新世纪伊始时那样简单地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他们的生命体验和写作在新世纪的20年里不断地积累与被打破,如今80后这一代人已经悄悄迈入40岁的年纪,他们的创作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探索中发生着变化。从这些深度的访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诗人与他们的诗歌写作既充满独特个性和层次性,又充分展示出了80后这一代人他们的精神和心路历程。 本书为第一本80后诗人访谈录,是研究当代中国诗歌诗人的推荐材料。
目录

阿斐
我热爱“一盘散沙”的诗歌时代
春树
诗在当下
胡桑
看到这个时代“失败”的一面
黎衡
抵达与逃逸
洛盏
诗是岁月的馈赠
唐不遇
我缺少一首能征服石头的诗
王璞
时代纪程和无名的痛感
王东东
生活之诗也应该是哲学之诗
乌鸟鸟
在轰鸣的噪音环境中写作
肖水
通向诗歌的末路
徐钺
我仍然保持着对抒情的热爱
徐萧
诗人专享的使命就是写诗
杨庆祥
没有任何人或者神可以拥有我的全部
叶丹
诗的天赋能让你和旧的风景合影
袁永苹
写诗就是写自我
张二棍
诗人的法宝就是他的诗歌,无关标签、身份及其他
郑小琼
让诗歌保持像岛屿或山峰一样的独立性
摘要
     周:首先谢谢您能接受这次采访。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您曾略微谈过的话题,您谈到在您十二岁时大表姐去世这件事让您印象很深,当时写下的一整个作业本的分行文字可以说是您诗歌写作的前奏。我想请问一下,这么久远的童年事件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您对“死亡”的最初理解是什么样的?这种印象又是怎样影响了您的写作? 阿斐: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幻想,也会经常坐在那里发呆,然后想各种事情。在我们那经常会有些老人家去世,其实我经常遇到和死亡有关的事情。但很奇怪的是,在十二岁之前,我是没有“人是会死的”这个概念的,在我看来老人家会去世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有个大表姐去世了,她只有十八岁,然后我突然发现,居然连这么小的、这么美的人都会死掉,我就惊呆了。在那段时间我有几天几乎是彻夜不眠,我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了很多诗。现在想起来,我估计那时候写的诗主要还是像打油诗一类的,类似古诗改编,但的确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有意识地写诗,通过诗歌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的内心。其实我在小时候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特别能说话的人,所以我会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藏在里面吐不出来。但是因为大表姐的去世,让我突然间好像有了一种不得不表达的感觉,所以对我来说,它是我寻找到诗这样一个武器或者工具的事件。因为我跟我大表姐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特别好的,在我看来她不可能会死的,所以,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觉得我的内心从以前那种忧虑各种学习、跟小伙伴的玩耍等小事情,慢慢过渡到了一些对于可能的沉重的事件,或者是沉重的主题的关注上。 周: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就变成了您诗歌中的一种“母题”,让您的诗歌始终会关注死亡啊,或者是人的痛苦啊,或者说就是这些有点阴暗和低沉的东西。 阿斐: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好的,可以让我整理一下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两个维度的发现或者说思考:第一个维度就是像你所说的,我开始有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并且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内心有了恐惧,真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感我认为一直到现在我都会有,并不是说以前不怕死,而是说从这件事情开始,我真切地感觉到了死就在身边;第二个维度呢,其实是让我有了对被爱的渴望。我突然觉得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幻灭感,然后就特别希望在这个世间找到自己的知音,找到她爱我、我也爱她的人,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其实就开始寻找,并且开始早恋,现在我的妻子就是我的高中同学。 周:您刚才谈到爱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注意到了。那么这个想要找到爱的动力是不是和您在诗歌中寻求宗教慰藉的需求有一点联系?您之前已经谈到诗歌是抒发您心中的恐惧,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拯救的方式;然后您说寻找爱的需要,好像您的妻子、女儿也是拯救您的一种方式:而您当初在度过黑暗时期的时候,寻找到了宗教的拯救。我在想,“寻找拯救”是否是您人生中的一个大的命题,而诗歌、家庭、宗教这三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种拯救。您对这个是怎么看待的呢?您是如何看待诗歌、家庭、宗教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的? 阿斐:谢谢这个提问,真的也是帮助我再做一个梳理。这个提问的跨度稍微有点大,所以,我还是从刚才我说的1992年,也就是我大表姐去世的那年开始讲起。我先讲一个社会背景。在1992年之前大概就是1990、1991年,我印象中我们那边的人到处都在赌博,大人也在赌、老师也在赌、学生们也在赌,大约也就是我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那时候我的学校是五年制的小学)。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一度变得特别糟糕,大力度优惠的只考了十多分,但就像我这样的居然还拿到了奖状,然后在1992年,也就是我大表姐去世的那年,我转了学,我突然发现好像风气开始变好了。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是在1992年,我大表姐去世,我转学,然后我感觉到社会风气的变好。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