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本土建构的差异化治理:基于独龙族脱贫与发展的乡土实践

本土建构的差异化治理:基于独龙族脱贫与发展的乡土实践

  • 字数: 31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杨艳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735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独龙族集“直过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为一身,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在怒江州内率先实现了整族脱贫。本书稿基于独龙族脱贫与发展的乡土实践,指出其乡村治理应立足本土建构探索差异化路径,进而推动独龙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此为民族贫困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独龙族研究述评
(一)民族志与田野调查报告
(二)社会与经济形态研究
(三)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
(四)文化变迁研究
(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三、研究旨趣与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重难点与创新
四、理论关照与核心概念
(一)运用的主要理论
(二)发展的概念与内容界定
五、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选取
(三)田野过程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独龙族与独龙江乡概况
一、独龙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图景
(二)文化素描
二、独龙江乡的自然生境与沿革
(一)自然生境
(二)区位沿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经验与脱贫攻坚实践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与缓慢发展期(1950-1977)
(一)民族工作内容
(二)阶段特征
二、现代化的初步推进与经济搞活期(1978-2000)
(一)民族工作内容
(二)阶段特征
三、现代化进程的大幅推进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期(2001-2015)
(一)扶贫攻坚内容
(二)阶段特征
四、精准扶贫与内生式发展推动脱贫期(2016-2018)
(一)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
(二)阶段特征
五、整族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2019至今)
(一)一个独龙族普通家庭的阶段性家计调查
(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三)阶段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独龙族传统经济观念的现代适应与转型
一、“下山入市”:传统农民进入现代经济体系
(一)政府鼓励农民进入市场经济体系
(二)现代生活带来生产资料的商品化
二、市场话语:传统知识构成的现代转型
(一)市场经济要素进入本土知识体系
(二)信息获得与知识结构呈现碎片化特征
三、工具理性: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
(一)传统空间结构改变生活观念
(二)生产要素改变劳动观念
四、观念转型初期的现代适应:问题、趋势与必然
(一)构成观念的各部分发展不均衡
(二)从话语分析与微信民族志看社会分层趋势
(三)辩证看待跃迁式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一、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推动脱贫攻坚
(一)党的基层建设和产业脱贫“双推进”
(二)党的基层建设和观念脱贫“双促进”
(三)党的基层建设和感恩教育“双增进”
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建基层党建独龙品牌
(一)探索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基层党建的载体创新
(二)乡风文明助力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三)法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四)组建“实战大队”落实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双推进
三、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一)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契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抓好独龙族干部培养,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三)增强“四个意识”,强化纪律作风建设
(四)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为党建提供基础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立足本土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脱贫的双赢之路
一、曲折中前行:独龙江乡产业扶贫的历程
(一)有心栽花:产业扶贫初期旅游大发展时机尚未成熟
(二)无心插柳:草果种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
(三)动力与保障:基层政府的大力扶持
二、“新小农”模式:立足本土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滇西样本
(一)“新小农”模式的概念界定
(二)“新小农”模式的内容特点
三、衔接之难:现代产业推进与“新小农”的融合发展问题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之难
(二)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保护与发掘利用
一、衔接之匙:“美蒂斯”的传承与复兴
二、空间:原有村落结构保留了社区的生产核心和本土性
(一)独龙族生产生活空间的“过去”与“现在”
(二)独龙族原有村落结构所蕴含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发掘
三、时间:传统循环逻辑契合了人与自然的协同生产与生态性
(一)“北京时间”与“独龙时间”
(二)独龙族循环时间观所蕴含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发掘
四、观念:传统生存理性实现了经营的自主性和风险共担
(一)“懒”与“闲歇性劳动”
(二)独龙族生存价值理性所蕴含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发掘
五、旗帜:乡村传统权威与制度权威的本土融合
(一)“领头人”和“老县长”
(二)发挥双权威型乡贤的精神引领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持续完善本土生态农业模式
(一)培养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