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堂吉诃德沉思录

堂吉诃德沉思录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西)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957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奥尔特加的第一部作品,是理解他哲学思想的推荐阅读书目。
内容简介
这本有关堂吉诃德思考的小书实际上是作者以对塞万提斯的批判性回顾为出发点,来深入探究和阐释塞万提斯建构的“书本的吉诃德主义”。作者在本书中以这位拉曼恰骑士作为“塞万提斯风格”的典型,探讨架构西班牙生活与文化的决定性问题。本书也是理解奥尔特加哲学思想的入门推荐阅读书,书中闪耀着他的世界观以及统领他所有作品的独特的哲学观,譬如“我是,我与我所处的环境”,这些都是理解奥尔特加哲学思想精髓的根基。
目录
读者……
序之思
1森林
2深层与表面
3溪水与黄鹂
4深层世界
5王朝复辟与博学
6地中海文化
7一位船长对歌德如是说
8金钱豹或关于感觉主义
9事物及其意义
10概念
11文化——确定性
12必须要有光
13融合
14寓言一则
15作为爱国主义的批判
第一思
1文学体裁
2训诫小说
3史诗
4昔日的诗歌
5古希腊游吟诗人
6海伦和包法利夫人
7神话,历史的起因
8骑士小说
9佩德罗师傅的木偶戏台
10诗歌与现实
11现实,神话的起因
12风车
13现实主义诗歌
14哑剧
15英雄
16抒情性的介人入
17悲剧
18喜剧
19悲喜剧
20福楼拜、塞万提斯、达尔文
摘要
     1 森林 要多少棵树才算一片森林?多少座房子才算一座城市?普瓦提埃①的农人这样唱道:房屋之高遮挡了城池②;又有日耳曼格言道,正是树木使人看不见森林。森林和城市的本质在其深度,而深度若要被表述出来,则注定会沦为表面。 此时在我身畔有二十多棵粗壮的栎树和茂盛的白蜡。那么这是森林?显然不是:它们只是我眼前的林中之木罢了。真正的森林由我看不见的树木组成。森林乃是隐形的大自然,正因如此,所有的语言都为它的名字保留着一圈神秘的光晕。 现在我可以动身,踏上其中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在路上能望见乌鸫穿行。先前看到的树会被别的一些相似的林木取代。森林就这样被逐渐分解、剥离成一系列目力可见的片段。然而无论我立身何处,也无法看到真正的森林。它逃避着人们的眼睛。 我们来到植被中间的一小块空地,仿佛看到先前正有一人坐在大石头上,手肘撑膝,手抚额角,而就在我们即将走近的当口,他却起身离去了。估计他转一圈之后,还会在不远的地方坐下,摆出同样的姿势。如果我们一直听从内心里想要吓他一吓的欲望——也就是任由森林向我们这些闯入者施加的吸引力牵引着——这种情景将会无限地重复。 森林总是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它刚从我们这里离开,脚印还是新的。古人将他们的情感化为有形、有灵的形态,那就是遍布林间、四处逃逸的小仙子。没有什么比它们更加准确而生动了。你们走路的时候,不妨猛地回过头来,去看密林中的一块空地,准会发现空气在轻轻地震颤,像是要去填补一个刚刚逃脱的轻盈赤裸的身躯留下的空隙。 林中的任意一处,严格地说,都是森林的一种可能。那是一条小径,我们可以由此深入;是一个泉眼,在静寂的怀抱中送来低微的水声,似乎我们再走近几步就能发现它;是鸟儿在远处吟唱的诗行,穿过几根树枝就能到达。森林是我们所有可能行为的总和,而这些行动一经付诸实施,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森林在我们眼前瞬间展开的景象不过是个幌子,好让其余的部分藏得更好、更远一点罢了。 2 深层与表面 “见木不见林”这句话虽然广为人知,可人们却未必理解它确切的所指。说话的人或许反倒会成为这句话所嘲弄的对象。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恰恰所幸如此,森林才得以存在。眼前可见的树木肩负着使命,那就是让其他的树藏得更加隐秘,而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眼前的景致背后还隐藏着无尽的风景,才会有置身森林之中的感觉。 所谓不可见性,隐蔽状态,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负面特性,反而富有积极的意义。用这个词来描述一样事物,就会使它发生变化,成为一样新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看到森林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上面的格言正是此意。森林原本就是隐蔽的。 这给那些认识不到事物多样性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世界所蕴含的多样性不仅值得尊重,而且还是必要的。有些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就会死去,或失去价值;而如果隐藏着,它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人能在次要位置上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华,而单是想要成为主角的渴望就会摧毁他所有的优点。有一本当代小说,讲一个不太聪明但是品德优异的男孩儿,他甘愿坐在教室最后的位子,想着:“总得有人是最后一个吧!”这可是个敏锐的发现,足以为我们指点迷津。最后一个和第一个都是体面的,因为“后”和“先”同样是这个世界所必须的方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些人不承认事物有深度,因为他们要求深度以表面化的形式表达。他们不明白清晰可以有多种形式,而唯独执着于表层所呈现的那种独特的清晰。他们没有发现隐藏在表面背后的是深刻的本质,它只能以隐蔽的形式,透过表面隐约呈现出来。 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并非人为可以强求,无视这一点,在我看来,是真正的罪大恶极。我称之为唯心罪,其根源在于爱的缺失。因自己的偏好与盲目把世界变得狭小,贬损事实,自以为是地忽略某些方面,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罪恶了。 这种罪恶发生在人们要求以表面化的方式表达深度的时候。然而这是行不通的,有些事物仅仅呈现出自身有必要呈现的部分,让我们意识到它们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 要发现这一事实,实在没必要借助什么特别抽象的理论。一切有深度的事物都拥有相似的特点。比如,我们能够看到和触碰到的客观物体,都有一个第三维度,这就是它的深度和内在。然而,这个第三维度,我们既无法看见,也无法触碰。我们从物体的表面找到些许蛛丝马迹,知道它内在里别有洞天,然而这内在是绝不可能以和事物外表相同的呈现方式显露出来的。选择不同的平面层以展现三维的尝试也是徒劳:不管你切割的层次多么精细,它终究拥有一定的厚度,也就是说,某种深度,某种不可见、也不可触的内在。假若真能获得薄得可以让视线穿透的层面,那么我们将既看不到深层,也看不到表面,那将是一个完美的透明体,等同于虚无。深度需要表面来隐藏自己,同理,表层或外壳也需要某种可以覆盖之,并在其之上延展的东西来成为自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