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戴维·凯斯勒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860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20年初,一场突出其来的疫情让地球人感到惊愕与无措。面对势不可挡的病毒,面对这场艰巨的战斗,全人类正在共同努力,顽强抵御。我们明白,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当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灾难来临时,脆弱的生命显得愈发无常。而那些失去人生挚爱的人,在哀痛的巨大阴影下,他们如何振作起来?如何继续生活?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 五十多年前,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提出了“哀伤五阶段理论”。她认为,哀伤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这五个阶段。之后,罗斯博士的得意门生戴维·凯斯勒传承并实践着哀伤理论,他关于哀伤的治疗也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与信任。2016年,凯斯勒的小儿子意外离世,引发了他对于哀伤本质与死亡意义的更多思考。他发现,哀伤五阶段之后还有第六个关键阶段,那就是找寻生命的意义。 凯斯勒认为,当面对人生意外的、毁灭性的打击时,我们需要慢慢接受现实,用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方式纪念逝者,找到能够与逝者保持联结的方式,并下定决心重新投入生活,用爱化解痛苦,认真书写余生。 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化解悲伤、治愈心灵的心理学好书。尤其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在抗疫的关键阶段,广大读者更需要由内而外的勇气,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慰藉。我们需要从书中汲取力量,找到人生的意义,勇渡难关,好好生活。
内容简介
当灾难来临,面临生离死别
在哀痛的巨大阴影下,
如何振作起来,继续生活?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根本问题就是生死。生命的无常,让每个人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都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
1969年,生死学泰斗、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博士在其著作《下一站,天堂》(On Death and Dying)中提出哀伤五阶段理论。她认为,哀伤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这五个阶段。
作为罗斯博士的得意门生,戴维·凯斯勒不仅传承并实践着哀伤五阶段的理论,还与罗斯博士合著了两本书。多年来,凯斯勒的哀伤治疗工作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与信任。2016年,凯斯勒的小儿子意外离世,这引发了他对于哀伤本质与死亡意义的更多思考。他发现,哀伤五阶段之后还有第六个关键阶段,那就是找寻生命的意义。当面对人生意外的、毁灭性的打击时,我们需要慢慢接受现实,用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方式纪念逝者,找到能够与逝者保持联结的方式,并下定决心重新投入生活,用爱化解痛苦,认真书写余生。
正如凯斯勒在书中所说,“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滑向崩溃的边缘,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坚强地站起来,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再次踏上人生的旅途”。
作者简介
戴维·凯斯勒是美国知名哀伤治疗专家。数十年来,他一直从事着临终关怀、哀伤治疗以及逝者亲属安抚等工作。凯斯勒曾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合著了《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与《人间生死书》(Life Lessons)两本书。他所著的《生命尽头的需要》(The Needs of the Dying)作为临终关怀类畅销书,曾得到修女的好评与肯定。 此外,伊丽莎白·泰勒、杰米·李·柯蒂斯和玛丽安娜·威廉森等知名影星都曾在亲友面临生死挑战时咨询过凯斯勒,请他提供专业服务。凯斯勒还与美国已故演员安东尼·帕金斯及迈克尔·兰登合作过。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和《奥兹医生秀》等媒体都对凯斯勒的工作进行过报道。凯斯勒还是Oprah.com网站、Sharecare.com网站、《奥兹医生秀》、《Anderson Cooper 360》新闻节目和《赫芬顿邮报》的特约撰稿人。(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grief.com网站。) 2016年,凯斯勒年仅21岁的小儿子突然去世。凯斯勒在经历了丧子的巨大痛楚与挣扎后,终于走出阴影,为我们带来《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这本新书,与读者分享他的哀伤治愈之旅。
目录
作者按
前言哀伤的第六个阶段
第一部分失去的一切都有意义
第1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第2章见证哀伤
第3章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第4章接受现实
第5章做出你的决定
第二部分直面哀痛中的挑战
第6章你不是“上帝”
第7章自杀不是一种选择
第8章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
第9章丧子之痛
第10章流产和婴儿早夭之痛
第11章精神疾病与成瘾导致的死亡
第三部分向死而生
第12章用爱化解痛苦
第13章管理逝者的遗产
第14章与逝者建立新的关系
第15章重建人生
后记让余生充满意义
致谢
摘要
     第1章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暴风雨过后,乌儿放声欢唱; 但为什么阳光普照下的人们仍难以尽情地享受欢乐? ——罗丝·肯尼迪 1975年,我的导师兼合著者伊丽莎白·库伯勒一罗斯就说过:“死亡并不一定意味着灾难和破坏。事实上,它同样可以是文化和生活中拥有建设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以这种态度来看待死亡。 在我的一次演讲中,我问听众:“有谁曾经陪伴过临终的亲人?”很多人举起手来。我挑了一个人,问及他当时的经历。他说,父亲的去世是他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痛苦的事,至今他仍难以从父亲去世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另一个人却说:“我父亲也去世了,但他离去的那一刻是我们全家人共有的拥有意义的经历之一。” 这两个人都失去了挚爱的父亲,并因此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但其中一个人从父亲的死亡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继续前行;而另一个人除了创伤,一无所获。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有的家庭认为死亡是有意义的,而有的家庭则认为死亡只会带来创伤。哀伤是伴随死亡而来的体验和自然的感受。有时死亡带来的创伤令人难以忍受,这是因为它们伴随着亲人身体上的痛苦、漫长的医疗过程、意外事故(如自杀、他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灾难)、暴力和其他影响我们丧亲体验的因素。创伤总是伴随着哀伤,但并非所有的哀伤都会留下创伤。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死亡和哀伤,包括年龄(既指我们自己的年龄,也指已逝之人的年龄)、我们对于亲友的死亡是否有心理准备,以及他们是如何死亡的。亲友死亡后,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继续向未来前进。对于把死亡视为神圣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从死亡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对于陷入无尽哀伤的人来说,死亡是不可接受的。即使我们面对最为可怕的生离死别,死亡也可以是有意义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为那些探究如何从悲剧中找到人生意义的人指明了方向。他对生命的领悟来自他在纳粹集中营的岁月。弗兰克尔写道,即使是面对最糟糕的情况,每个人也都有能力选择如何应对。“我们这些曾经在集中营里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监牢去安慰别人、为别人送去最后一块面包的人。他们的人数可能很少,但他们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一件事:人可以被剥夺一切,但有一件事另当别论,那就是人类的终极自由——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的自由。”弗兰克尔说,面对一个没有希望、无法改变的局面时,“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就可以把悲剧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弗兰克尔的作品揭示了苦难的意义,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中拥有挑战性的时刻是如何产生惊人的生命力、勇气和创造力的。我曾将他的体悟分享给一位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我才不在乎什么弗兰克尔,”她说,“他经历过苦难,苦难让他重生;而我的痛苦至死方休。生命毫无意义。” 虽然我相信生活给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意义的机会,但我也明白,强迫她在当时接受生命有意义,是不可能的。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她还看不到伤痛的意义。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在哀伤的尽头,她会停止哀伤给她带来的伤害,因为思念与空虚都让人难以承受。我不是说要减少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而是要减少这种思念带来的痛苦。在痛苦与缺憾中,她可以探索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痛失所爱后,满心悲痛之人是找不到希望的。只有当你准备好再次拥抱希望时,才能找到希望。糟糕的日子不一定是你最终的命运。这并不是说你的哀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减轻,而是意味着你必须变得更强大。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好看丽的花朵是从泥土里开出来的。人生最糟糕的时刻可能是一颗种子,孕育着好看好的时刻。实际上,痛苦的经历拥有惊人的力量,足以颠覆我们的人生。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