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风渝韵话古今

巴风渝韵话古今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9707434
  • 版次: 1
  • 开本: 24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谈古论今,相当于一部重庆地域文化事典,由20余篇文化随笔构成,分为溯源、母城、文脉、风俗四个篇章,从巴渝族群和重庆母城这两个视角着眼,笔墨涉及巴渝古今的历史与文化,将巴渝地区的历史传说、轶闻掌故、地理气象、宗教信仰、街市建筑、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民间艺术等融于一炉,大致勾勒出一个巴渝古今的背影轮廓。
目录
编者的话
序言
溯源篇
神秘的远古巴人
雄起之邦
夷城钩沉
巴子五都
一个连接江与河的先民族群
盆地缘巴蜀情
母城篇
古城重庆觅旧痕
山上长出的城
地名背后的重庆(上)
地名背后的重庆(下)
吊脚楼情思
“洋房子”风云
中国的桥和“桥都”
文脉篇
说巫
盐巴里的巴文化
独具风貌的山水城
移民长歌
码头、袍哥及其他(上)
码头、袍哥及其他(下)
风俗篇
闲聊重庆话
重庆的味道(上)
重庆的味道(下)
巴风渝韵乡愁依依(上)
巴风渝韵乡愁依依(下)
门外观戏
插件:游江画重庆
山城的风景与从前的生活
我和别人的故乡
游江住在磁器口
重庆的女人
摘要
     神秘的远古巴人 远古巴人,是在一种半传说的氛围中展开自己的故事的。有人认为,既然是缥缈的传说,历史价值就不会有多大。我却不这样看!世界上哪一个民族的远祖又不是先与神话、传说结缘,方才进人“规规矩矩”的历史的呢?这一点恰恰证明了巴人历史的久远。 了解远古巴人得说到甲骨文,最早的巴人故事就藏在甲骨文里。而要谈甲骨文,又得先谈谈一个叫王懿荣的人。王懿荣是清末光绪年间的国子监祭洒,也是一位有名的金石学家。所谓“国子监”,乃中国古代(自隋以降)教育部与中央官学的一个综合体;“祭酒”则是国子监的头号官员,相当于当今社会“主管”“首席”之称谓。提到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民国时期的“甲骨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其实号称“东怪”的王懿荣涉足甲骨文比他们都早,他才是中国近代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因而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传说有好多个版本。清末刘鹗的《铁云藏龟·自序》云:“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这位金石学家之所以“狂喜”,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河南商人携来的名日“龙骨”的中药材上有许多刻痕绝非天生的纹路,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王懿荣把大大小小的“龙骨”拼接到一起,居然拼成了两三块儿类似龟板的东西,并且辨认出上面刻着“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之后,王懿荣继续考察、琢磨,借助《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史籍,最终推断出这些所谓的“龙骨”都是商代先民用来祭神占卜的龟板,“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后来证实,它们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也就是商朝的都城遗址。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发现,“龙骨”上的刻痕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文字,史学界称之为“甲骨文”。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则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时代。甲骨文的发明,无疑是照亮中华古老文明的一盏明灯。 根据郭沫若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就在这些久远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巴方”的字样,比如“令妇好从沚伐巴方”之类。这个“巴方”,也许就是有关巴人、巴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接下来,《山海经》《世本》《后汉书》《水经注》《晋书》《太平广记》和《华阳国志》等典籍均记录了上古巴人点点滴滴的活动踪迹。综合诸多典籍记载与传说来看,巴人大约在夏代就已完成了部族联盟,还参与过夏禹治水等活动,进而脱离了穴居,修筑了城市。甲骨卜辞言及的“巴方”,应该就是《山海经·海内经》说的“西南有巴国”。有学术观点认为,巴人最早的“国家”建立在长江三峡的末端,今日湖北与重庆的交界处。 之所以叫作“巴方”,应该跟夏商两代实行的方国制度有关。有学者将夏商时的政体称作“联合城邦制”:王畿周边的邦国称为“国”,如虞国、芮国、阮国、崇国、苏国、九国、鄂国、莘国等;偏远地区的部族则称作“方”,如人方、羌方、鬼方、土方、巴方等。如《易经》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 武王灭殷之后,西周另行分封制,分别将王族、功臣、姻亲以及一些殷商投降贵族分封到四面八方去建立诸侯国,这中间就包括了“以其宗姬封于巴”(《华阳国志·巴志》)。同时又做了一项规定,偏远地区的分封国不论大小,爵位皆不能超过子爵,名日“子”国,即所谓“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日子”(《华阳国志·巴志》)。以此之故,西周时期的“巴方”又被称为“巴子国”。 从春秋末叶至战国,是巴国的鼎盛时期。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时领土覆盖面甚为广阔,东至鱼复(今重庆奉节及湖北西南一带),西至僰道(今四川泸州、宜宾一带),北接汉中(今陕西汉水流域),南极黔涪(今重庆黔江、涪陵一带)。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巴”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复杂,包含了地、族、人、国、文化等多个层次。本文所言及的“巴文化”,不仅指从夏代巴国建立到战国末秦灭巴国这一过程里的方国文化,同时也指巴渝地区的一种地缘文化,它上可溯及巴渝地区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下可绵延至今日重庆及其周边的地域文化现象。 经过数千年的盛衰兴替、深刻变化,远古巴人的许多因素都已被历史的浪潮冲刷、淹没,但其基本文化形态、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却在这块儿土地上长期根植、繁衍,积淀为传统,并借以区别于其他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 二 关于巴人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历史,史学界一直存在着纷纭的争论。 前文谈到的“巴”地域广阔,星罗棋布于其上的众多远古部落,自然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他们虽都打着一样的“巴”字旗号,实际上却各属于不同血统的氏族,“此巴非彼巴”。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