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怀念李迪

怀念李迪

  • 字数: 3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 作者: 李培禹主编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14614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20年6月29日,以报告文学见长的著名作家李迪因病逝世。李迪报告文学创作的井喷期是近十年,但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当兵开始,他的创作就一直与广大的人民紧密相连。从早期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到后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宣传队》《黑案》《英雄时代——深圳警察故事》等作品,李迪对我国文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2019底,李迪深入湘西十八洞村,书写扶贫攻坚故事,回京后他突发重病,在病榻上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李迪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中。李迪去世后,铁凝、高洪波、杨浪、张雅丽、李培禹等数十位李迪生前的好友、编辑、采访对象等,含着悲痛写下与李迪交往、怀念李迪的文字,这些文字滚烫如火,记录了李迪对人民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深刻反映了一位人民作家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内容简介
李迪一生对人民、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与深情,不仅在他的作品中历历可见,同时,也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朋友心中。李迪的善良、热情、纯粹和才华,形成一股恒久不变的魅力,吸引并感染了无数人。这个讲故事的老头儿,在太多人心中留下了无法忘却的故事。为了表达对李迪先生的怀念之情和满腔敬意,群众出版社收集了50余篇来自李迪的战友、文友和采访对象以及有关编辑、记者们饱含深情撰写的回忆、怀念他的文章。我们相信,这些鲜活的生命细节,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曾经温暖了李迪的朋友们,也将会点亮和激励更多颗心。
作者简介
李培禹,1954年10月生于北京,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为《北京日报》高级编辑、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笔底波澜》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一等奖等。
目录
诗念李迪/高洪波
一日从军终生许国——怀念战友李迪/孙晓青
迪兄/杨浪
永远的兄长/刘学伦
往事悠悠忆李迪/郑健
快乐是上天赐予这个老头儿的福分——悼李迪/张策
红衣李迪/艾克拜尔·米吉提
亲爱的迪兄/彭程
我和迪兄的“约定”/李培禹
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民作家——悼作家李迪/李国强
李迪这老头儿/李国强
微风如面——追怀李迪/高伟
迟交给迪兄的“文债”/张亚丽
红衣李迪,追梦文学而去/颜慧
难忘迪兄二三事/李朝全
迪爷,你把一团火留在了人间/徐可
听李迪说“哎哟喂”/黄传会
李迪这个人/魏人
别开枪,我是好人!——印象李迪/朱竞
从未远去的身影/赵阳
永忆日月山——怀念李迪老师/金涛
我与作家李迪的战友情缘/张明
向阳而生/初日春
李迪生命中的最后一本书/史佳丽
夜忆迪老/张晔
99℃李迪/张璟瑜
我心里的红衣天使/刘怡
朋友李迪/宋曙光
怀念李迪/阎世宏
忘年交与不解缘/陈果
天空多了一颗“火红的星”/马誉炜
她替丈夫去领奖/马誉炜
追忆作家李迪/徐桂红
和迪老的最后相见/卢军
短暂的相见,永远的怀念/唐俊
怀念李迪先生/潘沈斌
飘在天际间的火烧云/剑钧
忆李迪/周恒
用滚烫的心温暖世界/张琳
怀念迪老/王也丹
听李迪老师讲故事/陈思瑶
那个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头儿/陈先岩
燃烧的火焰/唐淑惠
怀念迪老/马艳峰
永和人与迪老的“三重缘”——写在人民作家李迪逝世周年之际/加天山
“迪”气回肠/张步军
听迪老讲述永和人家的故事/马毅杰
作家李迪与塔里木的生死之交/李佩红
忆与李迪老师的几件小事/赵晶
追忆李迪老师/赵明月
润物细无声/赵程皇
忆先生李迪/魏桂兰
用生命书写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记作家李迪/李笑萌
把滚烫的心放进与人民同心的作品里/邓凯
李迪,像雪一样纯洁,像火一般炽热/明江 宋晗教鹤然 康春华
风华正茂——记儿童文学青年作家李迪/周延军
这就是李迪/郭晨 王大伟
附录一 李迪生命的最后九十天——著名作家李迪抱病创作完成报告文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记/李国强
附录二 李迪主要文学作品发表、出版年表
摘要
     诗念李迪 高洪波 老友李迪离开我们快一年了。 在追悼他的纪念会上,我有一个简短的发言。李迪可以称得上是“感情一堆,血肉一堆”,这八个字是当年我在看《革命烈士诗抄》时,在何叔衡烈士的诗注中对他这个老同学、中共一大代表的评价。边疆十年是李迪文化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最后的十年则是他历尽风雨、绽放生命的沉淀过程,这是生活馈赠他的“大礼包”。“热情、真实、快乐、认真”,这是我对老战友、老朋友李迪为人为文的整体概括。 李迪的去世留给文学界巨大的遗憾和强烈的震撼,他是为了中国伟大的扶贫工作竭尽心血的一位作家,他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写出了十八洞村的故事。关于李迪,《文艺报》和其他媒体有过很多报道,当时向我约稿的媒体我都这样回答:“我一直不相信李迪离开了我们,所以这个悼念文章我写不出来。”但是,一年快要过去了,庚子年也走了,生活已经沉淀下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这篇《诗念李迪》的文章可以动笔了。 为什么说是“诗念”,而不是“思念”?因为我和李迪的相识是因诗而起,我们最后的结束留在微信上的也是诗。当年在昆明军区的基层创作队伍中,我和杨浪写诗歌,李迪和谢丽华写小说,我们几个来自北京的学生兵时常被昆明军区的文化部召集在潘家湾第三招待所进行业余创作,我们的相识就始于那个简陋的部队招待所。那时候我们年轻、稚嫩,每次的欢聚都是用北京话诉说着各自的体会,诉说着自己的军旅生活,以及军旅趣事。我们那时候的相识应该是诗与小说的相识,我记得就是在那“三招”相聚的日子里,李迪得了个绰号“汤王”,因为他的饭量很大,胃口不错,每次吃完饭桌子上的残汤一律被他一扫而尽。云南最有名的过桥米线,实际上是一只巨大的碗所盛的鸡汤,然后泡上米线,我和朋友们没有任何人能在最后把过桥米线全部吃完喝光,但只有一个人除外,那自然是李迪。也就是在昆明军区的第三招待所,李迪悄悄告诉我们:“彭荆风也住在这里。”那个时候昆明军区的老作家彭荆风还没有落实政策,他正等待解放,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芦笙恋歌》的作者曾这么近距离地和我们住在一起。 认识李迪没有多久,1978年我们各自脱下军装回到了北京。我直接到了《文艺报》,李迪则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朝内大街166号。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各自的选择,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次会议上,我作为记者参加会议,无意中见到李迪。那次相逢是意外,更是快乐,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没想到这一握就是半个世纪。 我当时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对面的文化部宿舍,是朝内大街203号,而他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朝内大街166号,我们仅隔一条马路,所以我可以非常方便地到李迪当时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儿编辑室,去找他聊天、谈心,而我的儿童文学写作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了未来漫长的写作道路。当时李迪是《朝花》的编辑,这本大型儿童文学刊物现在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在当时影响非常大。由几个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当编辑,比如崔坪、赵惠中,李迪也是其中一个,还有后来在民研会工作的贺嘉以及另外两位同志。由于李迪和我特殊的关系,他开始鼓励我写作儿童诗,他约稿的第一首诗是选人《1949—1979儿童文学诗选》的《小弟弟要画热带鱼》,我记得这本诗选的主编是袁鹰和邵燕祥先生。由于有了版面,再加上李迪的鼓励,我的儿童诗创作开始像喷泉一样涌动出来,发了一组又一组,大多在《朝花》上。我的第一本诗集叫《吃石头的鳄鱼》,责任编辑就是李迪,出版的时间是1983年,尾花是李迪的爱人、画家魏桂兰画的。第一版印了将近8000册,定价三毛八分钱,这本诗集鼓励了我在儿童诗写作道路上一直地走下去、走下去,走到今天。我记得这本诗集里边收录了一首小诗叫《南方的云》,副标题是《给南南》,诗是这样的: 你是一朵云,一朵南方的云, 碧绿的滇池是你的母亲; 你是一棵树,一棵北方的树, 在燕山脚下扎下了深根。 不,你就是你,南南—— 一个活泼纯真的小灵魂! 你用诗一样的呐喊, 宣告了新一代的自信。 你用一头柔软的胎发。 轻轻抚摸着长辈们的心。 蒙眬的眸子像座水库, 贮满了天真和信任。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