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漫步潮州 名城巡游

漫步潮州 名城巡游

  • 字数: 3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68294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潮州,一座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古城。本书从潮州古城中的1345处文物点中精选30个景点,从潮州文化、历史、民俗、传说方面娓娓道来。这些古迹,除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广济桥以外,还有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的许驸马府,“广东四大名寺”之一的开元寺,见证潮州作为“海丝重镇”的宋代笔架山窑遗址,集中国石雕文化之精华的从熙公祠,以及中国城堡式族居八卦土楼的道韵楼……
全书“讲文物故事,传潮人家风”,既追溯古迹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亦讲述“自适其适”的农耕文化与“大海在其南”的海洋文化如何相互交织,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古城的一砖一石、一楼一阁。
目录
韩文公祠
广济桥
潮州开元寺
己略黄公祠
许驸马府
从熙公祠
道韵楼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
宋代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黄尚书府
卓府
牌坊街
龙湖古寨
鳄渡秋风
北阁佛灯
潮州西湖
……
摘要
     韩文公祠位于韩山西麓、韩江东滨,与潮州古城隔江互望。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韩愈的祠宇,以“韩祠橡木”名列潮州八景之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的儒家正统思想和文学氛围的小官吏家庭中。唐德宗贞元二年(786),18岁的韩愈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科考,但连续三次落第,一直到贞元八年(792)24岁时才考中,接着在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词”科考(即授官考试)中又三次落选。贞元十二年(796),28岁的韩愈才开始人仕为官,先在节度使幕下任推官,后又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803)他升任监察御史,因向唐德宗进《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请求朝廷宽免徭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召回朝廷任国子博士。数度升迁后,元和十二年(817),韩愈随宰相裴度在平定吴元济之役中因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派太监杜英率队往法门寺,迎接佛祖指骨舍利到皇宫供奉三日,韩愈闻讯,认为皇帝迎佛骨必然劳民伤财,加上当时地主们利用朝廷给予的寺院免交税收的政策,纷纷把土地名义上捐给寺院,抽逃税赋使朝廷的收入大受影响。于是他向唐宪宗呈上《论佛骨表》,不但极力谏迎佛骨,更极力劝阻唐宪宗不应信仰佛教。唐宪宗大怒,要处死韩愈,大臣裴度、崔群为之说情,最后唐宪宗决定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任潮州刺史八个月后,韩愈改迁袁州(今江西宜春)。元和十五年(820),韩愈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祭酒,转任御史大夫、京兆尹,后又转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韩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后世尊称为“韩文公”或“韩吏部”;又因韩愈的郡望是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又尊称他为“韩昌黎”“昌黎先生”。 韩愈一生倡导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他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倡仁政,反对暴虐;“觚排异端,攘斥佛老”。他希望通过恢复儒家“道统”来解决藩镇割据和佛道二教泛滥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以维护和复兴唐王朝的统治秩序。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是他最主要的成就,世人将他与柳宗元合称为“韩柳”。当时国家正陷于“道丧文弊”的困境。“道丧”,是指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正受到“异端”(主要是佛教)的严重挑战;“文弊”,指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所形成的精于纪实和擅长思辨、抒情的文学传统,被魏晋南北朝以后盛行的华而不实、刻意追求对仗、典故和辞藻的骈文所取代。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既要捍卫儒家的学说,又要重振古代的文风,他提出“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唯陈言之务去”等理论,并以自己杰出的创作实践,一扫六朝以来靡丽的文风,开创了中国文学目前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评价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韩愈继承了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到任潮州之后,他马上视事,在短短八个月的任上,切切实实地为潮人办了不少好事,其中的有“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四大功绩,使潮州相继赢得了“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这些都被历代官吏视为施行德政的榜样,潮州百姓因为受韩愈的福泽而愈加感恩,“信之深、思之至”,因此尊韩风气尤盛,以至于“江山易姓为韩”。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陈尧佐在城区金山南麓夫子庙正室的东厢始建了韩吏部祠,后迁到刺史公堂的后面。又因百姓祭拜不便,故在北宋元祜五年(1090)由知州王涤将韩吏部祠迁建到距潮州城南七里的地方,并改祠名为“昌黎伯韩文公庙”,苏轼为新庙撰写了脍炙人口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又在韩愈修建的“揭阳楼”遗址上重建了“忠佑庙”(元代以后称“韩文公祠”)。历史上韩文公祠有记载的修建便多达29次,规模优选的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的那次大修,今天韩祠主体建筑的布局、规模正是当年的旧貌。 牌坊前的石级中间有座书形的石雕,上面镌着韩愈《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为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熟虑是行为成功的保证,这正是韩愈一生处事和治学的态度。 石牌坊初建于1985年11月,高8.04米。1999年11月坊前广场改造时,坊由原四柱三问、宽8.84米,增建成八柱五间、宽14.46米。坊额“韩文公祠”四个行楷大字,是1984.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视察潮州时题写的。 大门甬道右侧是“天南碑胜”碑廊,落成于1991年10月,全长89米,廊内宽3米,分成28个开问,共镶人石碑40面,其中包括乔石、、习仲勋、启功、刘海粟、赵朴初等政要和名人的作品。中段有一匾额,上书“天南碑胜”,是元帅1985年元月题写的,柱联“一纸文章除害毒;千秋俎豆荐忠良”则由彭冲(全国人大原常委会副委员长)和蔡大燮在丁卯年(1987)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