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梅溪诗传

梅溪诗传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 作者: 张润秀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85457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此诗传以宋诗大家王十朋生平行迹为纵轴,以其经典诗作为截面,因时因事类分,设三编,计19章。大致以《宋十五家诗选》遴选篇目为藳矢,按年次编撰。各编绎以小序,每章撰以导言,重点潜发诗作逾百篇。疏解赏析,引线串珠,由诗作解构进入具体的技艺细节,以展示传主集诗人、学者、官宦三重角色于一体的身份特点,揭橥诗主人融经铸典、尊杜学杜、关注现实、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学思想和实践路线,展现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与诗歌风貌。小而言之,钩沉选粹,有不少诗篇属首次诠释,不乏发隐掘微之新意;大而言之,作为典型个案的演绎,或可照映两宋交替之际诗史的演进脉络,弥合宋诗研究中的某些疏漏缺憾。
内容简介
《梅溪诗传》的传主是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有名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爱国名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历知饶、夔、湖、泉诸州,体恤民情,礼贤下士,救灾除弊,政绩很好,颇得人心,时人绘像而祠之。
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享年70岁。在家庭生活中,他孝顺父母,敬重妻子,友爱兄弟,朝廷的恩荫都给了两个弟弟。曾自书室匾,名为“不欺”,常常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等名臣贤相自比。
王十朋诗文刚健晓畅,且长于书法。著有《梅溪集》三十二卷、《春秋、尚书、论语解》等传世。
《梅溪诗传》就是为这位高风亮节的南宋名臣撰写的文学传记,以王十朋的生平行迹为纵轴,以传主的经典诗作为截面,借助于对梅溪诗的深度把握,因时因事归类诗作,通过对具体诗篇的诠释解读,生动形塑了王十朋集诗人、学者与名臣等多重身份的大贤风范。
作者简介
张润秀,浙江乐清市人,1941年生。高级讲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原校长兼书记。迄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文史研究论稿与散文、书序等逾250篇。教科研成果获重量一等奖一项,省、市级奖多项。论文收录于《世界当代教育优秀论文集·中国卷》《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等。编著少年版《论语》《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国学读物30余种,主编《创新写作文库》《高考作文精选精评》等教辅用书,有的多次重印再版,有的转授版权在海外华人区公开发行。1985年开始公开发表旧体诗词,有百余首收录于《中华诗词家名典》等。近年刊发的梅溪论稿有《忧患时代士大夫的人格范式及其审美价值探析》《王十朋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概论》《王十朋诗社考论》《南宋乐清三诗社述论》《“句句似杜”梅溪诗》《梅溪诗“学韩不似韩”面面观》等。著有诗文集《暮春咏归》、评注本《王十朋选集》(全二册)。
目录
序言自莳新花最爱梅——读《梅溪诗传》
绪论
前奏 儿时梦影黄杨结
一、生有异兆:“前身严阇梨”
二、博览颖悟:“少年勉力亲灯火”
三、耕读传家:“我家素孤寒,金玉苦无储”
四、宣和兵火:“旧物于人最可怜”
上编 乡贤雅士的忧患诗怀
第一章 忧患少年锦绣怀
一、诗声初鸣:“安得晴天开万里”
二、遗士葵心:“畎亩有遗士,妄怀葵藿心”
三、国朝忧思:“煌煌中国尊,忍为豺狼屈”
四、孝悌亲情:“田园劳尔辈,愧是素餐人”
五、眷恋梅溪:“我向梅花溪上家”
六、青春浪漫:“人生贵在适意耳”
第二章 三结诗盟倡学韩
一、诗盟三结,初展英姿:“诗社追随八友朋”
二、兴会唱和,广交励志:“言志深期共致身”
三、读书问学,诗友情深:“慨然一吐胸中略”
四、切磋规约,以韩为宗:“学古直欲学到韩”
五、用力甚勤,尽和韩诗:“未终三百篇,正坐短檠课”
六、以文为诗,铺陈尽相:“诗至韩子将何讥”
七、应心而发,雄直刚正:“词严意伟法退之”
第三章 青春血泪少陵吟
一、国耻难雪之恸:“伤时眼泪满襟血”
二、国土沦亡之恨:“干戈满眼恨无涯”
三、乱世衰微之悲:“千里战云新鬼哭”
四、帝京光复之愿:“一洗乾坤万里清”
五、忠良遭害之愤:“忠良自此多结舌”
六、科第精义之论:“莫把刚肠慕粱肉”
七、万古英雄之颂:“报国已淬腰间刀”
第四章 设馆研诗并蒂花
一、梅溪与剡溪:“遗经独抱期心传”
二、学馆与诗盟:“龙山宴集多佳友”
三、德性与艺文:“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四、会饮与唱和:“有似平原凡十九”
五、师席与生徒:“殷勤惜别意,终日在梅梢”
第五章 行吟雁荡唐诗路
一、题诗雁荡山:“却笑平生未见山”
二、风流兴妙想:“与君同扫万人锋”
三、壮歌咏赤城:“目极苍崖千万丈”
四、吟赏清寒美:“山前十里雪,夜入梦魂香”
五、剡溪怀高士:“凭栏遐想独徘徊”
六、鉴湖感沧桑:“湖光冷浸越王都”
七、钱塘望明月:“老来厌逐利名场”
第六章 吟诗修业乡绅事
一、辗转求学,齑盐冷落:“事业未应孤铁砚”
二、科场败绩,励志苦学:“自全幽静操,不采亦何伤?”
三、修德养心,自为表率 :“好将正味调金鼎”
四、里仁为美,导民向善:“漫辟书斋会乡友”
五、咏史教化,引领舆情:“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第七章 快意烟销向庙堂
一、排解双重生活:“事业未容吾辈闲”
二、明析儒释两端:“未应中国异西方”
三、高歌日出烟销:“遥看扶桑观日浴”
四、劝勉向学进取:“书生事业无雨晴”
五、引领梅魂高格:“北枝贪睡南枝醒”
六、冥搜西湖春色:“峰高捧日久,波阔浸天多”
中编 爱国纯臣的慷慨悲歌
第一章 清明诗意夺魁时
一、赐第集英殿:“却笑刘蕡不遭际”
二、绿袍天竺游:“致身许国宜相勉”
三、独钟韩子苍:“非坡非谷自一家”
四、重游大龙湫:“会见四方霖雨足”
五、河山重整饬:“愿借灵湫水,一洗了堂碑”
第二章 初试牛刀民事堂
一、传承文明:“身在鉴中思古人”
二、倾情民事:“事业浩无穷,筋力愧不任”
三、颂贤施仁:“使君好事贤且仁”
四、为民请命:“按劾奸赃疏滞狱”
五、金鼎调和:“衣冠与刀笔,未可分贤愚”
六、诗性判狱:“更须移孝为忠臣”
第三章 英武五贤秘馆诗
一、采石大捷,功在书生:“虏情殊未测,淮甸可无防”
二、爱国人臣,才华受困:“春光无限好,共愧缚微官”
三、虏情未测,抗争激烈:“危言犯颜易,直道立身难”
四、忠勇爱邦,抨击奸邪:“纷纷去国皆狂生”
五、缙绅诤议,忠言见逐:“方开公道口,遽中谗人钩”
第四章 献策中兴孤愤吟
一、力主复兴计:“愿竭孤忠赞中兴”
二、梅花三绝唱:“压倒屋檐斜入枝”
三、唱和酴醾诗:“刚肠出清婉”“兴尽要知返”
四、进谏德寿宫:“诸君何苦恋河山”
五、霜台屡犯颜:“爱君忧国寸心赤”
六、惜别守心志:“公应不创昔时艰”
第五章 一腔热血念疆场
一、长怀去国忧:“君恩报无所,含愧出京华”
二、忧愤长交织:“身虽疏外亦何妨”
三、素心系国事:“岂容南北分三光”
四、凭吊节高士:“清风却在夷皓上”
五、疆场长梦中:“却忧疆场正干戈”
第六章 去国孤忠兰竹心
一、固穷自耕:“子耕我当耘,固穷待秋熟”
二、眷恋湖山:“明月清风不计钱”
三、寄怀兰竹:“阳浮屑琼玖,风泛馥檀栾”
四、离群思隐:“莫缘富贵负林泉”
五、释道考量:“禅定吟馀思清越”
下编 知郡诗人的民本乐章
第一章 楚东诗社不欺魂
一、为民施仁政:“初无龚黄政,滥继秦侯躅”
二、诗哭冯员仲:“宁为独醒鬼,不作附炎官”
三、缘结张孝祥:“光艳真能照简编”
四、联唱不欺室:“方寸长存不可欺”
五、楚东诗社情:“诗不江西语自清”
第二章 壮美长江慷慨歌
一、以雄阔诗境展博大胸襟:“大泽胸可吞,秀色手宜揽”
二、以跌宕文气显顿挫风格:“妙曲亦无滕子京”
三、以简笔白描引无限联想:“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
四、以斑斓意象呈宋诗韵致:“眼中何物不关情”
五、以异体之调发时空之慨:“千秋长在月明中”
六、以运词之妙见诗艺之精:“放出神仙八九峰”
第三章 拜帅安民守夔州
一、拜受帅印,保民安康:“忠怀雅合杜陵诗”
二、造福后世,为民解忧:“端为夔民解百忧”
三、马纲再奏,与民同庆:“巴歌楚舞沸欢声”
四、入乡随俗,官民同乐:“好遨蜀风俗,夔人贫亦遨”
五、流连史迹,思古怀今:“山川满目古今迹”
第四章 武侯情结少陵魂
一、夔州诗社,奠基诗城:“论文欣对少陵尊”
二、拜谒武侯,千古悲慨:“泪满襟如老杜诗”
三、追慕诗圣,异代同怀:“作诗招取少陵魂”
四、情深白首,欣对论文:“天将大任未容闲”
五、师法先哲,新构诗论:“文章均得江山助”
第五章 湖州仁政绘蓝图
一、下马伊始,赈灾恤民:“水涨鱼虾乐,年凶道路嗟”
二、重置贡院,复兴文教:“水晶宫发旧精神”
三、追摹前贤,礼遇士绅:“梦寐思贤愿与齐”
四、壮心难已,报国思用:“中原入望涕频挥”
五、宦海驱驰,心劳政拙:“义风高韵两难攀”
六、告别父老,共绘蓝图:“父子免流离,欢然事耕耘”
七、钓台高古,愿事隐沦:“馀生今可乐,归作太平人”
第六章 泉南岁暮杜诗令
一、长怀抚字心,祈雨忧民瘼:“无补于民合挂冠”
二、心事连广宇,动魄水车诗:“但愿为霖莫为潦”
三、千载几刚肠,政坛肝胆友:“三军气应壮,一洗向时哀。”
四、卅年共苦辛,梦断哭令人:“糟糠情味饱相谙”
五、风教多方略,育才为己任:“科第要从勤苦得”
六、诗社建诗令,传承老杜风:“难追老杜风骚手”
七、雄视唐与宋,合把诗旌旄:“高吟薄风雅”“古学穷浑灏”
第七章 梅溪老杜幸知音
一、学杜诗善用典故:“夔子江头吟处景,杜鹃声里拜时身”
二、学杜诗营造意象:“广文富才名,官冷饭不足”
三、学杜诗以对入绝:“云锁吕公洞,月明黄鹤楼”
四、学杜诗炼句锤字:“浮云不碍天边眼,放出神仙八九峰”
五、学杜诗移情于物:“神女有灵呼即应,廓然山色为吾青”
六、学杜诗声律韵法:“凌云健笔驱山丘,欲追李杜参曹刘”
尾声 此魂安处是梅溪
一、倦鸟魂牵梅溪:“一枝聊慰北归心”
二、袅袅乡关情意:“满目峰峦观未尽”
三、沉湎故旧亲情:“明月清风赵欧会”
四,长伴少陵诗韵:“招邀春色上诗篇”
附录 别有奇致的委婉词章
主要参考书目
书末赘言
鸣谢
摘要
     儿时梦影黄杨结 王梅溪的诗意人生得从900年前说起。 梅溪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1112)十月二十八日。比他崇拜的诗圣杜甫(712-770)晚出生整整400年,离他敬慕的当朝大诗人苏轼(1037-1101)去世才11年。而比后来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大诗人陆游(1125-1210)早生了13年,比后来成为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人物叶适(1150-1223)早生了38年。 生活在南北宋交替的动乱时期,历经靖康之乱、建炎南渡、绍兴和议、秦桧专权、隆兴北伐、隆兴和议等重大社会变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国难危机极为深重。王梅溪真乃忧患时代的一个忧患产儿! 梅溪年长后写过不少回忆性诗篇,回眸儿时生活,追味清贫家世,流连家乡山水,思念少年伙伴,寻觅儒雅家风给予他的诗情助勉。 祖辈诗书传家、科举入仕的观念,深深地印入童年的脑海; 那棵在宣和兵火中罹难的黄杨树,作为一个化不开的情结,被一再幻化为励志的意象; 迷蒙着神秘色彩的出生传说,儿时乡塾的青灯和诗友情谊、孝悌亲情……童年记忆中的点点浪花漫过岁月的斑斑卵石,浮动闪耀,对十朋具有开启诗性灵气的影响,既烙下了深切的伤痛,也不乏温馨暖意。“家声继洛阳”的家族愿景在诗人血脉中潜存着基因,给了他奋争崛起的力量。钱志熙教授指出,“王十朋的忧国之情,报国之志,雪耻之心,是植根于少年时代的。这是他后来从政后力赞恢复大计的精神基础”。 一、生有异兆:“前身严阁梨" 不世之才的降生大概都不可能平淡无奇。 据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就曾梦到长庚入梦。长庚星就是太白金星。其父给他取名白,字太白,即据此而来。 关于王十朋的出生,坊间盛传异兆之说,称十朋是他舅公贾氏的再世。 此说始于王十朋的祖父王格。 王老太爷尽管一向不苟言笑,但对于十朋的诞生,对于王氏家族的香火自此有了男性子嗣的承继,自然有难以掩饰的喜悦。 他首先放言,说自己在十朋出生当年正月,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见十朋舅公严阁梨向他飘飘然走来,手集众花,结成一大球送给了他,恍惚问又不见了……奇在严阁梨就在这个月圆寂了,而十朋母亲万氏恰于这个月有娠了…… 十朋的舅公严阁梨,俗姓贾,名处严,字伯威,少年出家明庆寺,云游四方,是十朋出家的叔父宝印的法师。学问渊博,传天台宗教义,长于诗文,与僧法潜、思聪及王十朋素怀敬意的文学家苏轼等均有诗文往来。 岁月流转,少年十朋长得“眉浓垂,目深神藏”(清徐炯文《梅溪王忠文公年谱》附录3,不仅相貌与舅公严阁梨相似,其颖悟强记的天赋异禀亦类小时之舅公。于是,十朋表叔贾元达随即盛情点赞道:“此子眉目类吾伯严阁梨,他日能文为可知也!” “前身”“转世”之说自然虚妄不可信,但却最真切地传递出王氏家族长辈们对于家世传承的殷切厚望,氤氲着对王氏子孙继承前辈文才诗性的美好愿景。 性喜接近佛缘的王十朋,身处重血缘、重门第、重承传、重渊源的乡里社会,自也未能免俗。没有出身“朱门”优越感的王十朋,出于对这位声高名重的舅公的敬仰,认可了作为旁系亲属血缘关系的遗传影响,且心向往之。作为王家长子长孙,王十朋不负前辈厚望,自觉担当起传承家风文脉的责任。 其《记人说前生事》文卷14有云: 予小时,有乡僧每见予必谓曰:“此郎严伯威后身也”,予不晓所谓。既而,访之叔父宝印大师,叔父曰:……吾师眉浓黑而垂,目深而神藏,儿时能诵千言,善作诗。人以汝眉目及趣好类之,且符所梦,又谓吾师死之月而予受胎也,故云。 50岁时因宝印叔父之嘱,十朋写了《潜涧严阁梨塔铭》文卷15,记叙这位舅公的生平事迹,以表敬仰悼念之意。 王诗《种蔬》诗卷16也认可“前身严阁梨,蔬气端不除”,自注云:“或云前身严阁梨,因以戏云。” 直至殿试夺魁赴任绍兴途经天台时,接待他的天台僧听闻民间传言,新科状元王十朋乃天台宗高僧之转世甥,故有写碑之请。“旧尝梦游”的石桥规制非俗,原属地标建筑,十朋自然乐意为之。十朋作《题石桥二绝》诗卷11,自注云:“《天台石桥记》乃永嘉僧严伯威书,巷僧(疑为“庵僧”之误)有说前身事者,戏及之。”诗中云:“僧唤我为严首坐,前生曾写此桥碑。”十朋心情舒畅,诗也写得轻松灵动。他一再认可传言中的“前身事”,以舅公“严首坐”题写桥碑为荣。随兴拈来自己的“前身事”为典,为行程平添情趣,戏笔中难掩自得之情。 P29-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