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孤独传 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孤独传 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858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在19世纪以前,孤独并不存在,它是一种被发明的现代情感。一开始,孤独指“孤身一人”的客观状态,现代人却逐渐将其视为负面疾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孤独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孤独的人不可耻,学会与孤独共处,度过值得一过的人生。世界越来越小,交流越来越便捷,为何现代人越发疏离?试图通过购物、线上社交、追寻浪漫爱情等方式逃离孤独,为何往往是徒劳?如何理解孤独,才是关键。《孤独传》认为,孤独是一种信号,倾听孤独传达的讯息,才能理解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 叩问人人心中的隐痛,直击当下真实的生存困境,这本书还打动了这些学者与作家!特里·伊格尔顿盛赞,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达、文珍、包慧怡等一致推荐《孤独传》。
内容简介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从更宏观的角度,《孤独传》审视现代社会如何被孤独改变,帮助人们学会与孤独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目录
导论 孤独,一种“现代流行病”
第一章 当“孤身一人”变成“孤独”:一种现代情绪的诞生
第二章 一种“血液病”?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长期孤独
第三章 孤独与缺失:浪漫之爱,从《呼啸山庄》到《暮光之城》
第四章 丧偶与丧失:从托马斯·特纳到温莎的寡妇
第五章 晒图焦虑症?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形成
第六章 一颗“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反思老年孤独
第七章 无家可归与漂泊无根:没有一个能叫“家”的地方
第八章 喂养饥饿:物质与我们孤独的身体
第九章 孤独的流云与空荡荡的容器:如果孤独是件礼物
结语 在新自由主义时代重构孤独
注释
延伸阅读
姓名及名称索引
主题索引
摘要
     孤独是21世纪的麻风病。 ——《经济学人》的推特,2018年 根据披头士乐队的说法,保罗·麦卡特尼是《埃莉诺·里格比》的创作者。这首歌被收录在专辑《左轮手枪》中。据说,麦卡特尼自幼对老人的关注让他灵光一现,塑造了“孤独的未婚老人”埃莉诺·里格比这个形象,她在自己从不曾享有的婚礼过后,独自捡拾着客人留下的饭粒。在更广的层面,这首歌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中掀起了社会关注的浪潮。在包括民权运动和反越战的抗议活动在内的反建制情绪…中,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加剧,意味着更多人脱离了原有的传统家庭单元,选择独居。。在英国,无家可归和贫穷问题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医疗和社会问题。披头士通过讲述《埃莉诺·里格比》的故事,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作为现代苦痛的孤独那令人不安且日益加剧的趋势:“所有孤独的人,他们都来自何方?” 半个世纪过后,孤独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正在毁掉人们的健康。根据《经济学人》的说法,孤独无异于情感上的麻风病,和麻风病一样,孤独也会传染,让人慢慢衰竭。它让人感到恐惧,不惜一切代价去逃避。这种现象显然是普遍存在的。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以及传统英国价值观的老牌捍卫者《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孤独流行病。。研究表明,在英国和北美的被调查者中,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的人感到孤独。事实上,英国向来被称作“欧洲的孤独之都”,这还是在我们自愿选择了政治上的孤独——脱欧——之前的情况。孩子是孤独的,青少年是孤独的;年轻的母亲、离了婚的人、老年人、丧失亲人的人也概莫能外,这些只是英国媒体定期挑选出来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场道德恐慌之中。 就在英国对孤独的关注与日俱增之时,政府于2018年1月宣布设立“孤独部长”。该职位由特雷西·克劳奇出任,目的是为了延续工党议员乔·考克斯的工作。两年前乔不幸被一名极右翼同情者谋杀。克劳奇到当年年底就辞职了,给出的理由是博彩业改革迟迟未进行。尽管政府就“孤独部长”这个职位进行了宣传,但并没有提及它如何服务于政府的紧缩目标,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的削减是如何在人口层面造成了孤独体验上的不平等。作为留欧运动的发声代表,乔‘考克斯一直致力于支持遭受社会孤立和经济动荡的少数族裔及难民。乔·考克斯孤独委员会接管了她生前所做的工作。考克斯被杀之时,恰巧是英国为欧盟公投做准备的阶段,当时英国独立党警告称,如果为留欧投赞成票,将会致使大批移民拥人英国。“这是为了英国。”杀死考克斯的人说。 谋杀考克斯的凶手长期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有着孤独和离群索居的过往。报纸将他称为“独来独往者”(loner).这个词常被用于形容那些实施恐怖行动、与邻居和朋友格格不入的人。“在这样的悲剧中,我们会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版本的孤独:一种孤独是身在人群之中,渴望社会联结,正如乔‘考克斯一样;一种孤独有着危险的反社会倾向的表征。例如“独来独往者”。这种对立恰恰表明我们对孤独所知甚少,关于它的词源、含义,关于它如何与独处产生交集,不同的人群对于它有着怎样的体验,以及最重要的,孤独是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 《孤独传》将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和哲学的语境之下,探究孤独的历史和意涵。本书考察了孤独作为一种流行病及情感状态在现代的崛起,以及自《埃莉诺.里格比》这首歌以来孤独的显著暴发。1966-2018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将孤独推至大众和政治意识的最前沿?现代意义上的孤独是如何与过去相勾连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孤独的吗?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