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我们的脱贫之路
字数: 2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商品条码: 978722707280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3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集,讲述了中卫这片土地上的脱贫故事。书稿共计64篇文章,或讲述普通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同战斗贫困的事情,或反映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的恪尽职守,或娓娓道来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村整村出列的事迹,或讲述村民积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其中,由作家马卫民撰写的中篇纪实文学《驻村笔记》入选中国作协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选题项目。文章表述流畅,文笔简练,充满了昂扬的奋斗激情,从中可看到广大群众为美好生活所做出的努力。
目录
驻村笔记/马卫民
山乡变坦途
——海原县实施交通扶贫纪实/李鸿鹏
安得广厦千万间/马卫民
老金脸上的笑容/黑占财
红梅杏儿熟了/马卫民
我和一家两代人的扶贫故事/黑占财
产业扶贫激发贫困地区活力
清泉流过西海固
——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之厦门老师/李晓娟
教育成就未来/马卫民
成林文体大院/马卫民
土鸡养殖圆了一家人的致富梦想/黑剑锋
梨花飘香时/马卫民
海原人进疆创业纪事/马卫民
因地制宜做文章 脱贫致富靠带头/黑晓亮
用真情呵护百姓健康/马卫民
用真心换真情、实干赢信任/王敏
我的帮扶印记:与贫困户一起战贫斗困的日子/许卓
不忘初心在南塘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记中宁县太阳梁乡南塘村驻村第一书记雅金斌/王睿
艰苦创业拔穷根致富路上带头人
——记海原县郑旗乡致富能手李成秀/海明凤
驻村第一书记/李海潮
“三驾马车”载上贫困群众奔富路/宋大为
移民“移”出幸福新生活/梁旭强
教育扶贫托起希望之花/牛国军
“四好”农村公路铺就幸福小康路/杨雪刘立涛
拆旧房改危房建设美丽庭院/张晗悦
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民幸福感/张秀马进军任浩
产业扶贫拔穷根/梁旭强卢震宇
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王珊
家庭农场为乡村振兴增添源头活水/刘佳杨婷
特色产业开出“致富花”/何昱萱
小红果托起脱贫致富梦/梁旭强卢震宇
从果农“钱袋子”看中卫市经果林产业发展/杨婷
扶贫车间“扶”出致富前景/吴若云
剁绣技能培训拓宽群众脱贫路/宋大为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马彦军
扶贫路上军民手牵手
——中卫军分区帮扶后塘村脱贫纪实/李洋
李俊乡“50后”群众的脱贫致富经/马进军张秀任浩
海原妇女靠勤劳双手撑起家中收入“半边天”/房媛刘立涛
未来的生活会更好/房媛梁旭强
太阳梁乡唱响脱贫致富曲/宋大为
西安镇:小菌菇撑起“致富伞”/马彦军
回访海乐村/张秀马进军吴雅光
兴海村“上班族”脱贫记/房媛何昱萱
中坪村:脱贫摘帽于希望的田野/冯博睿
团结村:产业扶贫再加力/房媛梁旭强
瑞应村:让移民步入脱贫致富“快车道”/梁旭强房媛
脱贫路上,脱烈村的“硬核”力量/张秀马进军任浩
海和村:脱贫的种子在发芽/梁旭强房媛
曹洼村的脱贫底气/张秀马进军任浩
凯歌村:“补齐短板”提升村民幸福感/房媛梁旭强
贺家口子村: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宋大为
北沿口村:多产业助农增收 /宋大为
武塬村:向着脱贫冲刺/张虎
王营村:持续发力打出特色产业发展“组合拳”/宋大为
龚湾村:扶贫有产业脱贫有底气/牛国军
东华村:发展设施蔬菜壮大村集体经济/宋大为
上流水村:特色养殖成脱贫助推器/梁旭强卢震宇
只要他们愿意来,我敞开大门欢迎/张秀马进军任浩
情系村民无私奉献/张泽华张丽萍范本哲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记中卫市劳动模范郭鹏/吴若云张泽华
罗进福:不负黄土地的退伍老兵/马彦军李洋
马启军:养牛闯出幸福路/马彦军
张保久:脱贫路上永不止步/张虎
马兴东:让米粮川变成百姓的金川银川/俞薇马玉凤
后记
摘要
驻村笔记 马卫民 2019年的春节长假刚刚过去,我接到中卫市委组织部的文件通知,要求所有的驻村干部必须在2月中旬全部到岗。从文件里我知道自己被分配到沙坡头区迎水桥镇的鸣沙村驻村,职务是驻村干部。从此之后,我将以这个新的身份在一个离市区15公里的移民村里工作,时间暂定为一年。 早在春节之前,中卫市文联主席谈柱就找我谈过话,谈话的内容就是有关驻村的事情。他说:“市委要在我们单位抽调一名干部去驻村,我想和你商量商量,看你能不能去?”我知道,文联是个小单位,人员编制一直紧张,抽调一名干部确实困难。我理解领导的苦衷,随即表态,愿意去驻村。那天晚上,我在交流干部的公寓里辗转难眠,脑海里反复出现的都是小时候村庄的事情,它们像排好了队似的,在我的脑中不断闪现。儿时的记忆牢不可破,深厚悠长。 我出生在海原县南华山下一个僻静的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从小我就知道农民的疾苦,我的身上滞留着农民的味道。虽然早已离开了村庄,我对农村的情感一刻也没有改变。 故乡的土地默默不语,在春天如此,在冬季也是如此。只有劳作的人进入它,它才像突然睡醒了似的,生机勃勃。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爷爷就在村庄的土地上劳作。 土地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悄无声息地捆绑了爷爷的腿脚,让他一辈子都未能走出自己的村庄。 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贴上一个城里人的标签,也没有因为自己生活在城市而滋生出诸多的优越感,尽管我在城市里待的时间比在农村要长出许多。城市于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赖以谋生的场所。无论在哪一个城市生存,我的灵魂都无法寄托,我只能以一个暂居者的身份混迹于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家乡的土地遍布父辈的脚印和气息,他们的身上落满尘土,他们的指甲缝里嵌着黄色的泥土。他们的双手因为泥土而粗糙,他们的脊背因为泥土而弯曲,他们的生命也因为泥土而终结。 农村是我的生命之源,农民是我的衣食父母,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可以忘记。 世间有很多事情真的无法预料,让我未曾想到的是,在步入知天命的年龄时,我又一次回到了农村,在鸣沙村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我心里很清楚,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最吃紧的时候,到村上去做帮扶工作,肩上的担子肯定不会轻。 2月,正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这个时候,走进鸣沙村,的确是一种优选的安排。 鸣沙村隶属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距离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不足2公里的路程,是一个移民新村,村子里的151户村民主要来自于海原县的三个贫困乡镇。 多年来,我渐渐地习惯了机关单位朝九晚五的生活,从公寓到单位,再从单位到公寓,踩着时间的节奏,上班下班,吃饭休息,用不着关心粮食和蔬菜。每天的日子重复着,几乎没有什么意外。 其实,从我的内心而言,我还是希望过另外一种生活,然而,这种生活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仿佛是一场久违的梦。 “驻村”这个词语,让我浮想联翩,我原以为是“住村”。我仔细地品味着“驻”的内涵,就像是品味一杯茶的味道那样。我的理解是:“驻”应该是驻扎、坚守的意思,而不是“住”这么简单的。 置办好简单的铺盖和锅碗瓢盆,迎着2月料峭的春风,我走进了鸣沙村。从此,我的驻村生活拉开了序幕。 人的一生有许多可以走的路,有的可以选择,有的却无法预料。但,无论走哪一条路,身后留下来的脚印至关重要。我始终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也深知,只要我们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话,给我的驻村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无限的能量,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说实话,参加工作几十年,在基层工作,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驻村工作于我而言,既新鲜又陌生。 我对鸣沙村的认识,源于一次中卫市政协组织的委员视察,那时候我还在中卫市政协工作,鸣沙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有序。视察时正好是春末夏初,正是百花盛开、蜂飞蝶舞的时节,鸣沙村沉浸在一种花香弥漫的氛围之中。村部前面的花园里,芳草萋萋,树木葱茏,姹紫嫣红,鸟雀争鸣。参观的时候,政协委员们无不感慨万千。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在鸣沙村住上一段时间,尽情地享受一下美好的田园风光。 未曾想到的是,几年后的今天,我如愿以偿地走进了鸣沙村,成了一名驻村干部,真可谓:“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