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若三随笔集

王若三随笔集

  • 字数: 4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王若三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836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倾囊而出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
他是一位乐于思考的民间“哲学家”,总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总结出朴素的道理;
他还孜孜不倦地热爱着文学,成熟流畅的文字后面表达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态度。
这些文字汇集在一起,即是本书——《王若三随笔集》。
作者简介
王若三,1954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乡下。少年时放羊、牧牛,干各种农活儿。成人后在村里当过会计,教过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城教书,先教语文,再教服装裁剪,退休前做学校行政工作。业余时间喜读书,间或写写自己的思考,与同好交流。近几年回归乡下,养草种菜,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放松自我,追求怡然闲适恬淡的人文情怀。
目录
第一编 文以育人
孔氏三策
朽木之材,不可雕也
校长必须去行政化
说说教师学者化的问题
校训:志远业精强学力行
基础教育现状之我见
谓语词在句法结构中的意义
偏义复词例析
话语八说
取消句子独立性
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真正特色
副词的尴尬及其他
第二编 若有所思
对生命生出敬畏感
把握当下的日子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孤独只是一种感觉
活得更好,是为你自己
比较是一切烦恼的源泉
聪明有度,过犹不及
需要即实在
学习永远是正确选择
美是生活
警醒生命的长度,掘进生命的深度
在世俗环境中做俗人
有一种错误叫“你是正确的”
好,不等于多
丢了过程,失了结果
打住欲望,生出满足感
友谊有我。爱无我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不要让过去干涉当下
第三编 文学杂谈
我与《红楼梦》(一)
大观园里闻乡音
遍访红楼找洋货
我与《红楼梦》(二)
名誉地位他人事,我以我手写我心
诗意的生活
娜娜和她的《彳亍行》
木兰将军是北魏故都盛乐人
第四编 散文随笔
从恋爱到婚姻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服饰彰显了人的个性气质
服装的性别功能是人类性爱的升华
人为什么会有多样性的表现?
真正的包装是精神的包装
什么是“五服”?
生目的觉悟
精彩人生取决于正确的观念和端正的态度
退休真的好
远去的故乡
生命的印记
高度决定眼界
影响寿命的因素
第五编 悠悠岁月
高中的老师们
姑父胡达甫先生
我们村的天津知青
郊游
“剪不断,理还乱!”
葡萄熟了
温润谦和小家碧玉
端午印象
昭君博物院
家乡饭:永远的最爱
神秘的千年古洞:我在这里经历了什么?
“稍麦”“烧卖”,还是“捎卖”?
鸿雁传书
摘要
     孔氏三策 不管是“至圣先师”,还是“万世师表”,传统上对孔子的评价基本定位在“老师”上。只是这个老师很不一般,用当代的话语表达,叫“教育家”;又因孔老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方面都有开创之功,影响所及,足足两千六百年,而且看样子还得继续影响下去,他就不是普通的教育家,而是伟大的教育家。于是有人觉得,仅仅说孔老师是教育家不够了,他还应该是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文学家等,可不管怎样,孔丘先生归根结底还是个老师,弟子三千,就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而言,可谓是个庞大数字,如果按现在的班容量计算,你看看教多少年书才能达到这个数字?这就更说明孔老师真正了不起,说他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一点也不觉得是夸张。 孔老师的学生很明白老师的教师身份,编辑老师的谈话录《论语》时,就把老师所讲的有关做学问的基本策略放在了全书的首位。 这策略一共有三条,不仅对当时学界意义重大,就是在眼下。也很有针对性,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孔老师思想的深邃性,与穿透历史时空的洞察力。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一条的关键字是一个“习”字,包括“温习”与“见习”两方面的意思。孔老师说。学习过程中,对已了解的学问不时复习,并在实践中努力运用,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毛主席也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的意思。 第二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关键字是一个“朋”字。这个“朋”可不是我们所说的“朋友”,更不是酒肉朋友,说有朋友来了,可以借机招待吃喝一顿,高兴了!不是这样,这不是伟大教育家所要强调的内容。注释家称:“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原来,“朋”是学友。为什么要从远方来?说明已经毕业了。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社会经验、社会阅历,这样的学友来了,可以一起切磋学问,避免孤陋,自然会有发自内心的欢喜了。 第三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条对当代做学问的人最有现实意义。当你的研究成果没有发表,没有形成知名度,或发表了不被人理解,你也不懊恼,不埋怨,不显得你是大度的君子吗? 总之,做学问要不断温习,不断实践;要与有一定阅历的同行切磋,以打开眼界,丰富思想;更要耐得住寂寞,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除此之外,我们还真想不出有什么更高明的办法。 这就是伟大孔子告诉我们的学习策略,我们做到了吗? 我们还注意到,孔子在讲这么严肃的问题时,并没有板起面孔讲什么理论,而是充满了诙谐、机智与幽默,用启发,用类比,突出表象的“乐”与内心的“悦”,并且要求把这种发自内心而形于色的喜悦情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2008.9.6) 朽木之材,不可雕也 国外有媒体撰文写道,中国人相信,只要小时候教育得当,任何孩子都是上常春藤名校的料子。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都在关心一件事:如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美国一流学府。如果苟子在天有灵,现在一定是他最得意的时候,因为大多数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许多家长体会到了望子成龙的巨大压力,劝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重视学习,尤其是重视子女学习的程度,真是靠前。然而,态度真的可以决定一切吗?文章不无忧虑地指出,这也许“是一种偏执的全国性强迫症”。 众所周知,人的学习能力由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有的是后天形成的,有的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形成的,可以通过培养、训练来不断提高,先天就有的,也可以用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得到不断开发。比如智商与智力这两种关乎学习的基本要素,前者多半是先天的,后者多半是后天的,开发智商就可以提高智力。与其他能力先天不同一样,人的学习能力也受制于先天因素,构成学习能力的各个方面更是强弱不一,表现出来的能力就千差万别。任何一个稍有从教经验的人都知道,同样的教学手段,同样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结果却大大不同,甚至可以说班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结果。 不论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还是《从安多福到哈佛》的殷钟睿,绝不仅仅是她们所受的教育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有骄人的智力和非比寻常的学习能力。试着让刘、殷两位的家长从我们推荐的幼儿中再选两位,用他们所谓成功的教育手段再造两个哈佛女孩或男孩,他们敢接受这样的任务吗?所以刘亦婷、殷钟睿的家长永远成不了教育家,尽管他们著作的发行量差不多和《论语》一样了,因为他们讲来讲去,总是回避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决定的因素是优生而不是优育。优生是“造矿”,优育是“开矿”,蕴藏量大,才能开发得多。矿里没货,任凭你有多好的开发条件,多高的开发技术,奈何?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