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量子逻辑与信息的哲学问题研究

量子逻辑与信息的哲学问题研究

  • 字数: 19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万小龙 等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485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论丛是国内第一套(也是国际学界*系统之一的)分科科学哲学丛书,由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个文科前沿团队“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和科学哲学新理论”项目经费资助。本丛书不仅仅是各位分科学者的学术成果的简单加和,其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从“学派开创者”桂起权先生依据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通用对应原理”在十三个不同分科之间推广的科学思想的融通性,到桂先生“首席弟子”万小龙教授在近十来年原创的、统一解释在这些学科中双重缠绕的整体性、辩证性和不确定性等非经典性之更基础的“函数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不同哲学思维之间的贯穿性。在科学交叉范式革命可能性明显大于单一基础科学范式革命的当今时代, 对于从事基础科学探索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为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大的特点是从逻辑基础角度更深入探讨信息本性。同时原创性和一定可读性、普及性,作为套书也是本书特点,使其可以供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同时,其切入视角新颖独特,原创度高,具有极高创新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量子信息科技理论概要、量子信息哲学问题和量子逻辑三方面概述国内外在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历史与现状。并且提出量子信息的科学哲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其基础科学理论的量子力学的解释和信息科学的哲学反思。通过对各种主流量子力学解释及各种信息论解释的分析比较,最后从依据科学思想史和形式本体论的背景出发,从逻辑哲学的观点看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研究团队的初步结论,以解释量子逻辑领域目前没有攻克的难题,并给出信息的初步定义。
作者简介
万小龙,男,1964年4月生,江苏常州人,物理学学士,哲学博士。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科学技术哲学”重点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现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的哲学、逻辑与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国家“985”项目II期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助理和校人文前沿团队“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与科学哲学新理论”负责人。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信息与科学基础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逻辑学会会长,山西大学教育部科学哲学重点基地兼职研究员。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逻辑与科学哲学系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物理学哲学。指导近30名博士生,主讲各种文理科课程20余门。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主持重量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3部。近十年从事量子物理学与哲学逻辑的交叉探索研究,2014年草创“函数狭义相对论”基本框架,2019-2021年原则上完成其中的基础理论部分。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量子信息及其哲学问题概述8
第一节量子信息的理论基础8
第二节量子信息科技发展历史与现状14
第三节量子信息哲学问题概述21
第二章量子力学解释的建构与比较37
第一节物理理论与解释37
第二节整体知识场视角下的量子力学解释39
第三节从哥本哈根解释到退相干解释41
第四节量子力学解释比较47
第三章从逻辑观点看EPR悖论、量子远程关联及其判决性实验51
第一节悖论的根源在于背景知识是可错的或“有毛病的”51
第二节从EPR论证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52
第三节“判决性实验”有相对可靠的逻辑基础:“船上修船”与“沼泽地”隐喻55
第四节量子整体性或远程关联性58
第四章量子视域:意识研究的新进路65
第一节意识哲学研究需要借鉴量子实在66
第二节量子与意识概念上的相似性67
第三节量子力学与意识科学描述层次上的互通性69
第四节一种融合量子现象的意识世界图景72
第五章从逻辑哲学观点看量子逻辑77
第一节引入量子逻辑的基本进路78
第二节量子逻辑的哲学争论81
第三节在几种不同的量子力学解释下看逻辑可修正性83
第四节对应原理——“普特南二难”的理解87
第六章伽利略的原子论思想——近代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93
第一节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与托勒密天文学间的不协调94
第二节伽利略原子论思想96
第三节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实现的基础98
第四节伽利略原子论为近代科学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100
第五节近代科学之后的发展101
第七章史密斯的形式本体论解读——从逻辑和科学哲学观点看基础105
第一节古希腊时期的形式本体论思想106
第二节逻辑研究对形式本体论的影响108
第三节史密斯的形式本体论109
第四节计算科学及人工智能研究所关注的“形式化本体”112
第八章量子逻辑、量子悖论与量子疑难基础116
第一节冯·诺依曼量子逻辑释疑117
第二节莱欣巴赫为代表的多值量子逻辑释疑120
第三节互补型辩证量子逻辑释疑121
第四节范·弗拉森模态逻辑释疑122
第五节四种量子逻辑的不足与优势124
第九章一元算符逻辑理论研究初步128
第一节STRF前研究129
第二节STRF概述132
第三节对STRF的解释137
第四节结语139
第十章一元算符理论的应用(上)——模态问题144
第一节模态句法问题144
第二节模态语义问题147
第三节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运算结果及其分析149
第四节结语153
第十一章一元算符理论的应用(下)——毕克霍夫冯·诺依曼量子逻辑存疑157
第一节学术背景158
第二节量子逻辑的主要思想158
第三节量子逻辑注:用下画线表示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量子逻辑。的非经典格论模型解释160
第四节一元算符逻辑理论准备161
第五节量子逻辑的最小经典解释162
第六节量子逻辑的哲学意义164
第十二章量子信息的形式科学本性的理论建构展望170
后记18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