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人与文 丁易作品精选集

文人与文 丁易作品精选集

  • 字数: 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丁易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2061788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丁易先生是我国三四十年代的有名文化人,早年师从黎锦熙、钱玄同就读于北师大,担任过民盟的领导,任《民主报》总编辑,后到解放区工作。丁易先生才华横溢,文字作品亦充满自身特点,编辑本书,亦使读者对这些文字及其所产生的时代有所了解,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书是丁易先生的作品选集,书中收录了丁易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杂文、社论、诗歌、小说、随笔、散文等作品。
作者简介
丁易(1913-1954年),原名叶鼎彝,又名叶丁易。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原九三学社中央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现代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用笔名孙怡、访竹、光华之、童宜堂等。1953年应苏联政府邀请,由高教部派赴莫斯科大学讲学,翌年6月突发脑溢血于莫斯科逝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年)、《明代特务政治》(1950年)、《中国文字与中国社会》(1950年)、《中国的文字》(1951年)、《丁易杂文》(1947年)。还曾出版长篇小说《过渡》、中篇小说《雏莺》、短篇小说《择婿》、散文《战斗的朝鲜后方》等。
目录
第一辑杂文社论
谈笺注
"理屈词穷"
女权二则
大哉孔子
杂谈清客
由"梨涡"谈起
精与史
大德小德
谈万民伞
谈妖言
读经札记
谈杂家
笔名种种
关于秦桧
骄傲与顽固
想和做
旧话重提
……
摘要
     谈笺注 作品之有笺注,为的是要更明白地去阐明作品的意思,本意原是很好的。可是时间一久,毛病也就出来,大家都来笺注,不免争奇立异,或是自己有点意见,不能见重当世,便假托在古人作品里面。于是就不惜牵强附会,甚而深文周纳。明明是说淫奔幽会,却偏要说是“后妃之德”;明明是说香草美人,却偏要拉上“小人君子”。甚至那个“狂游狭邪”以致“败面折齿”的温飞卿作的词,也都具有“《离骚》初服”的深意了。 笺注至此,可谓堕入魔道,十几年前古史辨中的疑古诸君子也就予以抨击,现在看来,当然更不值一笑了。 不过笑是不值一笑,这种方术却是很可怕的,施诸前代作品倒不打紧,顶多是“厚诬古人”,古人已死,诬亦无碍,但万一笺注家一天高兴起来,把时贤作品也如法炮制一下,那可就叫时贤吃不了兜着走了! 寂居索寞,喜看闲书,随手便得一例。《清代野史》五编《悔逸斋笔乘》有《陈恪勤之诗案》一则: 康熙陈恪勤公鹏年,守苏州,以峭直获罪总督阿山,恪勤偶泛舟虎邱,赋诗两首云:“雪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春风再拂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雨后万松全合查,云中双阙半迷离。夕佳亭上凭阑处,红叶空山绕梦思。”……阿山得其诗稿,乃密疏弹劾,谓恪勤阴有异志,非徒以文字讪谤而已,以原稿呈进,而逐句笺疏其傍,第一章首联,则以雪艇松龛皆名僧别号,而有明遗臣,大抵托迹空门,恪勤阴与往还,密图恢复。鸟谓水鸟鸥鹭之属,隐指台湾郑氏,言恪勤与郑氏交通,二十余年中,无日不密递消息也。雨后万松,阴指故明宗室,弘光帝名由崧,故有万松语。云中双阙,则指北朝宫室,迷离谓缥缈空虚,若有若无也。末联则以明南京故宫中有亭名夕佳,故托以寄意,红叶指明裔,盖朱为明姓,叶则后裔之谓,言其心无日不思明也。……疏奏,得旨严加申斥,谓诗人托物寄兴,岂必皆有寓意,阿山有意罗织,深文巧傅,冀兴文字大狱,殊失圣朝宽大之意云云。恪勤竞获免,使其事在雍正间者,族矣! 原诗本有两首,这里只录了一首,然而也就够了,只这一首的“笺注”,就足以令人读之不寒而栗,《笔乘》作者最后两句按语中的“族矣”二字,血腥之气,还勃勃纸上,雍乾之间,这么“族矣”的,就不下十几起! 然而我们于战栗之余,却不能不惊叹这“笺注”注得之巧,鸟鱼隐指台湾,红叶暗托明裔。若以此术,触类旁通,则深山大泽,白浪洪涛等等名词,无不可以说是暗有所指了。——也许是太巧了吧,连主持“族矣”的专制皇帝也觉得有点不大像话,而不得不说诗人是“托物寄兴”,告发者未免“有意罗织”。 这种“罗织”方法,用的就是笺注家笺注古书的方法。所不同者,笺注家是“罗织”古人,而阿山是“罗织”今人而已,古今人并不是不相及的啊! 1943年10月9日 “理屈词穷” 喜欢弄弄长短句的人,大概都知道疆村老人朱祖谋这个人吧?他是用校勘经史的方法来整理古人词集的,一部《疆村丛书》,精审绵密,确是超越前人,他在清朝时做过侍郎,民国成立,就以遗老自居,隐居沪上,他的词作得很好,据说简直是凌迈梦窗,并世无两,可是晚年却不多作了。有人问他原因,他苦笑答道:“理屈词穷!” 对于这位遗老,本可不必批评,只是他这“理屈词穷”四字,却悲凉凄恻,值得同情。他自己是知道这个遗老做得未免无聊,有些“理屈”。然而“理屈”的人,却不一定都是“词穷”,相反的往往还更要“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可是这位老人却没有这样做,他坦白地承认他“理屈”,不为这理屈辩护,“词穷”,就干脆不说,默默等死,这心情也就够可怜了,人们同情他,就是由于可怜他的缘故。 也许是“人心不古”吧,而今像这样“古道”的人似乎并不多见了,分明“理屈”,偏要“强词”;已是“词穷”,却还“夺理”。甚至旁敲侧击,大做反面文章;海阔天空,暗传言外之意。流弊所及,便是诬蔑正义,是非不明,谣诼繁兴,真相蒙蔽,清楚一点的人,摸不着头脑,糊涂一点的就跟着乱跑了! 本来理直的道路并没有拒绝理屈的人去走,这只是一念之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纵或畏首畏尾,势有不能,那就该学学那位朱疆村遗老,自知理屈,索性不发一言,默默而死,也还可以落得人家一片同情。 不过话虽如此,若真以此希求彼辈,实未免过高,他们是不能与朱疆村相提并论的,疆村是自知理屈,但另一个不正确的节操观念,顽固的不愿使他翻然改悔,而良心正义,又不欲为这屈理辩护,所以宁可矛盾一生,忧伤以死。而他们呢,则根本无此矛盾心情,更缺乏疆村的正义良心,只有一副“老子偏要这样干到底”的流氓想法,所以就大吹大擂,在报张杂志,呜呜不休,一如更深犬吠,虽令人听得有点毛骨悚然,却也真令人万分憎厌。 不过黎明一至,其将何处遁形?石子一丢,鼻尖正着,终于会嗷然而逝的。 1943年11月2日 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