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

  • 字数: 20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沈琳,戴志悦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05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1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我们在人间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了解真相,才有选择!17位肿瘤科女医生亲口讲述肿瘤病房里的故事。柯杨教授推荐阅读。 ◆ 抗癌一线发声!让我们了解真相,才有选择! 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后者则是我们常说的“癌症”。17位肿瘤科教授、副教授,均为行业精英,她们有的已经年逾古稀,几十年都奋斗在抗癌一线,而她们救治过的病人,则如年轮,一道一道刻在她们的心上。她们的讲述,专业、真实,而且温暖、感人,并在癌症高发的今天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 改变我们看待生死的方式 我们在人间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医生们的真实讲述再现众病之王——癌症的真实面目,让我们了解生死真相,并学会如何看待生死,过好在人间的每一天。 ◆ 展现真实的人性缩影 在癌症病房里,我们更容易看到人性的弱点,或是乐观,或是绝望,或是贪婪,都无所遁形。17位肿瘤科女医生,用她们温暖又犀利的眼光带你剖析人性,还原真实人间。这里有人性的光与热,有生命的可贵与不凡,也有医患之间的牵绊与无奈,更有处处可见的人间温情。 "
内容简介
《在人间:肿瘤科女医生亲历记录》是一本医学人文图书,集合了奋斗在中国肿瘤临床一线的17位女医生在行医生涯中的见闻和感想,感人至深。每一位肿瘤科医生都是一部生命故事存储器,尤其女性对生命有着更加独特的感知能力。参与本书的17位女医生,都是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丰富,成熟、理性,日复一日面对各种癌症患者和家庭,对人生的理解也会与众不同、更加深刻。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窗口,也许没有哪一种职业像医生这样直面生老病死,直面悲欢离合,也直面真假善恶。恶性肿瘤(癌症)更是一块试金石,既照见医生、患者,也照见患者每边每一个人相关的人。肿瘤科女医生的亲口讲述再现了“众病之王”的真实面目,以及在它的阴影笼罩下,病人和家属的真实状况,他们与医生配合,积极求生的一面,他们的绝望与恐惧,都是病房中上演的一幕幕人间真情故事。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它将肿瘤科女医生的心历路程真实而充分地展现出来,希望每一位读者能从中看到人性的光与热,看到生命的可贵与不凡,看到医患之间的牵绊与无奈,更感受到人间温情。我们在人间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在癌症面前,每个人都脱下了伪装,癌症是生死战场,是婚姻、爱情的战场,是人性的战场,也是一场生命主权的战场。面对癌症时,如何选择?只有了解真相,才有选择!
作者简介
沈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2020年8月,沈琳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名单。先后牵头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5课题、863科技攻关课题、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联合攻关)、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重点项目)、“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横向课题20余项。在多个学术团体中历任重要职务:历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临床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胃肠道肿瘤临床试验协作组(CGOG)执行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等。;.;媒体从业22年,其中医疗领域15年,现为独立医学人文记者、旅欧作家。著有《遇见肿瘤名医》、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郭应禄传》。承担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完成15万字“郭应禄院士学术研究报告”。曾任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编辑部主任、腾讯网健康频道副主编。
目录
巴一:我很早就知道天很高,世界很大,我在哪里 // 001白莉:姥爷曾对我说,不要用病人的眼泪发财 // 019刘天舒:在沉默的时光里,让自己变得枝叶繁茂 // 031李宇红:上天让我生这场病,也许是为了让我成为更好的医生 // 049李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这个世界就好了 // 073李萍萍:人生第一个迷茫路口,我明白了如何善待他人 // 093李燕: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 115沈琳:在肿瘤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自己 // 129张小田:越珍惜身边的小确幸,幸福感越高 // 153张艳桥:没有赢在起跑线,没有抄近道,我很知足 // 173张晓东:在天堂门口的守护 // 191林洪生:做一个知进退、有分寸的女人 // 221金晶:人生苦短,不愿意自己的余生将就 // 235袁瑛:每周留一天给自己,把生活和工作划个界限 // 257章真:一个人连自己都能面对了,人生也就没有恐惧了 // 273程颖:人生的各种角色,都是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 289樊青霞:选择当医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 305
摘要
     是的,我有一位很有成就的父亲,免疫学家、院士、医学院校长等等,他拥有很多的光环。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我从小吃的苦可能比普通人要少,从小就能接触这个行业里很优秀的一群人,听过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天很高,世界很大,我很渺小、很平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肿瘤内科医生。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我们得到的认可也会比别人少,哪怕付出同样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也容易被别人打上“不就是因为你有这样的父亲”的标贴,而否定你本人所有的努力。 年轻气盛,对这种成见各种不服,敏感得一碰就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中年越来越找到自我,也就越来越不在意别人怎么想了。拼爹就拼爹吧,有这样的父亲并没什么不好,这也不是我自己选的,是上天给予我的。 我们不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1 1993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也结束了在瑞金医院的两年实习,凭我的学习成绩和实习表现,我本可以留在瑞金医院。但我这个北方人实在不适应上海冬天的寒冷,父母很心疼,就让我回了北京.去了中日友好医院. 当时我父亲已经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正如前面说的,对我们这种家庭的子女,社会上有一些人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的,认为我就是一个“拼爹”而没有什么实际能力的人。所以,我到中日友好医院后,医院并没有给我安排什么实际的工作。 但我自己知道,我在工作上付出的努力不比任何一个人少。我在上海学习,实习期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家庭背景,所以在瑞金医院实习的两年里,我能担任实习组组长,接近是凭自己的能力获得的认可。但是到了北京就不一样了,我们家的姓氏又这么独特,几乎谁都能一下子就猜到我是谁的女儿。 我当时非常不服气。要知道,那时候的中日友好医院还不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医院,医院硬件环境很好,但病人很少,和上海瑞金医院这种老牌名院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我放弃了瑞金医院来到这里,这让我的心理不平衡感更加强烈。 父亲一直希望我出国去看看,但我特别不想出国。上学时,北京、上海的“出国潮”正值非常高涨的时期,我的同学们几乎都在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托福。 工作上不顺心,我一赌气决定出国。当时中日两国关系很友好,日本政府每年发放奖学金帮助中国培养年轻医生和科研人员,由中国的教育部组织考试,选送人员。我拿到了日本文部省全额奖学金,相当于日本教育部奖学金,每月18.5万日元(约合当时的人民币2万元),可以在日本待6年,足够支撑我在日本读完博士。 1994年我去了日本。没想到这一走,就在国外待了8年,直到2002年才正式回国工作。国外求学的这8年,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规定的6年时间很宽松,可以读1到2年语言学校,考入医学院后读4年博士,如果毕不了业,还允许延长1年。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后都是先学语言,而我10月底到日本没上语言学校,直接报名了来年1月的日本北海道大学医学部癌研所的博士研究生考试,想着先熟悉一下题型,考不上明年再考。这种考试大部分是用英语命题,我的英语水平可以应付,少量看不懂的日语题就连猜带蒙,没想到竟然通过了考试。由于我没有读语言学校,后来毕业也没耽误时间,所以我实际只用了4年多就离开了日本。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我过得很愉快,如今工作的很多基础都受益于此。 众所周知,日本人很讲究团队精神,很严谨,注重细节。我亲历后体会到,思维要达到一定高度,必须赢在细节上,做一件事,哪怕90%都是对的,最后很可能就失败在剩下的10%。细节决定成败,日本人对细节的信仰深入骨髓。 医疗和战术有类似之处,也就是说即便结果未知也必须做决定往下走,而且团队要坚定执行,医疗流程才能顺畅。这一点,日本人体现得很好;教授有绝对权威,下面的医生可以在平时和他交流看法和意见,但教授一旦做出决定,就必须坚决执行。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