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气化流行 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关键词

气化流行 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关键词"气"的跨学科阐释

  • 字数: 2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胡红梅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721212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传统阐释模式,而以新方式来阐释“气”,拓展了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给读者以启示,全书分为“元气:宇宙天地之气”“体气:人体生命之气”等数内容。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资源与思想启迪。
作者简介
胡红梅,女,博士,讲师。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开设的本科生课程有:《文学概论》、《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课程有《文化理论》。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北方论丛》、《湖南科技大学学报》《长江学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其中一篇论文获“湘潭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省厅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排名第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目录
上编 元气:宇宙天地之气
第一章 “气”的文化溯源与诗性品格
第一节 “气”的字源学考释
一、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气”
二、《说文解字》中的“气”
第二节 “气”与诗性思维
一、何谓诗性思维
二、诗性思维的特点
三、“气”与诗性思维的关系
第三节 “气”与诗性文论
一、中国文论诗性特征的形成
二、中国诗性文论特征的表现
三、“气”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
第二章 元气的含义、特征及其理论嬗变
第一节 元气的含义
第二节 元气的特征
一、超象性
二、连续无间性
三、创生性
第三节 元气论的嬗变
一、元气论之滥觞
二、元气论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三、元气论的高度发展
第三章 “气”与“道”“心”“理”之关系
第一节 “气”与“道”
一、原“道”
二、“道”与“气”之关系
第二节 “气”与“心”
一、原“心”
二、“心”与“气”之关系
第三节 “气”与“理”
一、原“理”
二、“理”与“气”之关系
中编 体气:人体生命之气
第四章 体气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体气的内涵
一、释体气
二、体气的构成
第二节 体气概念的形成
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体气”观
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体气”观
三、先秦史书中的“体气”观
四、秦汉学者的“体气”观
第三节 “体气”概念的发展
一、两汉时期的“体气”观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气”观
第五章 体气的质性与类型
第一节 刚气
一、“刚气”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刚气的来源
三、刚气的美学价值
第二节 清气
一、“清气”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清气的本质特征
三、主刚气为文与主清气为文之关系
第三节 正气
一、“正气”说的渊源
二、“正气”说的提出
三、以正气为文的关学观念的实质
第四节 厚气
一、厚气的内涵
二、厚气的审美形态及其来源
第六章 体气的蓄积与涵养
第一节 体气蓄积与涵养的必要性
一、“气正斯有我”
二、“气衰文亦衰”
三、“气盛而化神”
第二节 体气蓄积与涵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行之乎仁义之途以养浩然正气
二、游之乎诗书之源以养书卷文气
三、览之乎自然之象以养造化真气
四、听之乎心源之语以养虚空静气
下编 文气:文学作品之气
第七章 文气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一节 文气界说
一、“作家才性”说
二、“作品气势”说
三、“作品声律”说
四、“才气风格”说
第二节 文气论产生的背景
一、文气论产生的哲学基础
二、文气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乐气论对文气论产生的影响
四、文气论产生的文学基础
第三节 文气论的美学嬗变
一、“文以气为主”
二、“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三、“文以理为主,以气为辅”
四、“文以神为主,以气为辅”
第八章 文气的孕育与赋形
第一节 “气感”:文机发动
一、元气是文艺发生发展的本原和动力
二、体气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气化赋形之意蕴层
一、“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二、“鼓气以势壮为关”
三、“诗文以气脉为“上”
四、“气象浑沌.难以句摘”
第三节 气化赋形之言语层面
一、声气、辞气
二、气为文辞之本
三、运气驭辞,铸辞凝气
第九章 文气的鉴赏与批评
第一节 “因气感人”的鉴赏
一、“气感”:文学鉴赏的源泉动力
二、两气相感的特点与方式
第二节 “气貌批评”与“文如其人”
一、“气貌批评”
二、风格批评与“文如其人”
第三节 “气韵”:优选审美标尺
一、“气韵”美学观念的孕育和产生
二、“气韵”的内涵及其特征
三、“气韵”成为文学批评优选审美标尺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