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路上的约定

路上的约定

  • 字数: 23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关宏志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1141700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从教、从业、生活、游历的随笔小书,记录了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一本面向全行业全读者的文学作品。本书主要汇集了其2019年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想,包括对交通问题的认知、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对社会生活的感想、旅行见闻等内容。本书主要分为加速冲过终点、“悲情三段论”可以休矣!、如约、一路向西、东南亚掠影五篇。
目录
第一篇 加速冲过终点
今天是个大日子
从默尔索到“导师”
中国式“原罪”
“为什么不是优选的?”
关于给学生上课的思考
加速冲过终点
和大学生的书信往来
写在你们起飞的那一刻——记2018年毕业季
从关于犹太人的若干传说说开去
给张同学的回信
第二篇 “悲情三段论”可以休矣!
由如何评价学术论文引发的思考
“悲情三段论”可以休矣!
那高高竖起的大拇指
艰难的沟通
两则故事及其引发的思考
“安比”来袭
WTC,不得不说的话
就从“需求追随”说开去
我为什么不主张交警延揽“一票否决权”?
“为什么不请关老师?”
从合作开发说开去
“技术开锁”和“基因编辑婴儿”
那些和颖玲共事的记忆
第三篇 如约
跳棋的启示
那纯净的表情
久违的雨中散步
北京杏花雪
把照相机背带在手腕上缠一下
相由心生
大连的雨如期而至
冲击之下的信仰——《聚焦》观后感
向经验请教
“妖雾”杀人事件的启示
如约
歌者如斯——《感谢贫穷》读后感
毛豆
从餐饮外卖说开去
由交通事故引发的思考
窗前——2018年无锡印象
“你是谁呀?”
遐思
《中国》《红高粱》及文化自信
搬走的邻居
雨会
寂寥深秋
生活即景
感悟
为忏悔的灵魂脱帽——《天才捕手》观后感
第四篇 一路向西
从一通陌生的电话开始——2018年青海服务记之一
兴趣盎然的交流——2018年青海服务记之二
撒拉人的故乡——2018年青海服务记之三
帕拉戴斯漂来的一叶舟——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一
被蹂躏的乐园——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二
漫游方舟——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三
安睡在夏威夷——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四
夏威夷踏浪——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五
登顶Diamond Head——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六
拾遗——2018年夏威夷印象之七
“三进山城”——2018年拉萨日记
第五篇 东南亚掠影
未觉此乡是他乡——2018年越南印象之一
散发着硝烟的味道——2018年越南印象之二
西贡的痕迹——2018年越南印象之三
落日中的佛国——2018年柬埔寨印象之一
初见湄公河——2018年柬埔寨印象之二
我心中的那个吴哥——2018年燃印象之三
告别——2018年柬埔寨印象之四
夜泊酒家近湄公——2018年老挝印象之一
洗净浮尘都是爱——2018年老挝印象之二
湄公河上的夕阳——2018年老挝印象之三
摘要
     今天是个大日子 2018年1月8日 (一)拟任公示 早上,来到办公室,照例先开电脑,看到了学校公告发布栏中的“拟任公示”。打开来逐字逐句看过去,终于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拟聘任城市交通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 尽管此前已经得知如此好消息,但是,当那些文字映入眼帘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心头一阵欣喜。 新的岗位、新的挑战在等着严老师。 (二)冲过马拉松的终点 早上9:44,一条微信消息飞入我的手机:“关老师,投票通过了!” 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校学位委员会对敖博士的博士学位申请投票结果一出来,他就立即通知我。 看到这条消息,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式、一波三折的学位申请工作,终于在最后的关门时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傍晚时分,我的微信里又收到一条消息:“关老师,公示公告出来了,踏实了。”文字的后面,还跟着一个微笑的笑脸。 是啊,多少人为了这个时刻,为了这个结果,努力、努力、再努力! 终于,敖博士可以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去迎接新的挑战了。 加油!敖博士! 加油!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大日子。 从默尔索到“导师” 2018年1月20日 默尔索是加缪的小说《异乡人》(L'Etranger,也被译作《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关于默尔索的故事,是从他母亲去世开始讲起的。 默尔索的母亲是在养老院去世的,在她生前,默尔索对其毫不关心。当接到母亲去世的简短的电报后,默尔索从很远的地方匆匆忙忙赶去参加葬礼,而对于母亲的死,他也是麻木不仁,并未表现出人们通常看到的那种悲伤。而且很快,他便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开始工作,开始各种娱乐和荒唐。所有迹象都表明,默尔索过着平常、有些荒诞不经、接近没有目的的生活。后来,他参与打群架,最终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稀里糊涂地把“阿拉伯人”杀了。 检察官从他母亲逝世到他杀人的一系列表现,推断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不值得同情的人,而那些“证据”让默尔索连一点点反驳的余地都没有。最后出场的是神父,他试图用神的力量,使在死牢里的默尔索虔心忏悔,最终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不错,加缪笔下的默尔索庸俗、麻木、荒诞、缺乏同情心(甚至包括对他自己的母亲),也的确是杀了人,但他也仅仅就是如此一个微不足道的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而已,即使他杀了人,也还是有存在争议的原因。 然而,默尔索在道德意义上的罪恶,在人们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被一种毫无理性、麻木僵化的程序,被那个社会顺理成章地逐级放大了。 默尔索没有选择接受,他选择了辩白,“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但这种辩白引来的是哄堂大笑,这笑声说明,人们已经接受了默尔索“有罪”的指控。他选择了反抗,拒绝神父的帮助,尽管这种反抗是那么软弱无力。 《异乡人》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什么叫作公平和正义,也引发了人们对一种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对加缪的深度洞察和剖析鞠躬作揖。 在默尔索被判死罪的若干年后,社会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自杀了。就在人们还在对博士生之死扼腕痛惜的时候,博士生的导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不堪导师奴役自杀”“压榨”等字眼,舆论在一些“道德家们”的批判中顺理成章地发酵着。 不错,那位博士生导师是让学生做了许多本应由她自己去做的事情,也说了一些通常情况下师生之间不应该说的话。但是,这些就能证明博士生之死是“不堪导师奴役”和“压榨”,而不是“出国无望,学术无果”了吗? 人们常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希望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一是父母,二就是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私塾模式演变而来的中国教育体系更是如此,师生关系亲密无间、情深义厚的事例俯拾皆是。在这样的隋况下,师生之间的哪一杯酒是多余的?哪一次生活中的交往是罪恶的?千百年来,在中国师生之间超越学术交往所形成的深情厚谊、导师为学生的无私付出是可以一笔勾销的吗? 怨天尤人,甚至是嫁祸于人,是当下的一种流行病。一些人总是在“罪他”,而无视自身的问题,这从多个方面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进步,并危及社会。在另一方面,学生“学术无果”,其中就没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吗?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博士学位的能力,这一点已经被事实反复证明。 我们为一个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但这并不等于说因此获得了可以肆无忌惮地指责他人的权利。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媒体上的一些信息就将“致人自杀”这么大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到导师身上,是负责任的态度吗?当事人在如此情况下说出的话,人们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吗? 眼前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又看到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