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列宁生平画传 事件与回忆

列宁生平画传 事件与回忆

  • 字数: 2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17366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列宁的生平活动及其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理论遗产进行了索引式的全面叙述,是一部图文结合的列宁传记,分章节记述和反映列宁的生平事业,包括引言以及第一至十三章。本书与其他版本的列宁传记相比,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按照历史逻辑、编年顺序对列宁生平事业进行叙述,章节安排合理,标题新颖醒目,展现了列宁在各个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二、详细引用列宁同时期理论著作中的相关论述,突出了列宁的思想理论观点以及他对俄国革命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中错误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三、大量引用与列宁同时期的俄国革命家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以及列宁的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普通工人等回忆列宁的文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列宁的生平事业。四、在深入细致的历史考证基础上,对列宁在俄国和欧洲的落脚地及住所的历史沿革作了详细说明,弥补了以往列宁传记版本在这方面存在的欠缺。五、收录各类历史照片、影视截图、美术作品等450余幅,是迄今为止收载图片最多的列宁传记。
目录
引言俄国资本主义的早晨
聚敛财富/002
大铁链/010
解放的思想/018
第一章“……我们要走的不是这条路”
家庭和学业/030
辛比尔斯克—科库什基诺
哥哥亚历山大/035
彼得堡—辛比尔斯克
第一次被捕/039
喀山—科库什基诺
在民粹派中间/048
阿拉卡耶夫卡—萨马拉
校外生/054
萨马拉—彼得堡
第二章斗争协会
施吕瑟尔堡大街/062
彼得堡
对“人民之友”的回答/069
莫斯科—彼得堡
出国/076
瑞士—法国—德国
“不是儿戏……”/082
彼得堡
第193号囚室/086
彼得堡
第三章世界上最偏僻的地方是舒沙……
第一年的流放生活/096
在济里亚诺夫家
在舒申斯克村的第二年/106
在彼得罗娃家
俄国的资本主义/114
米努辛斯克—舒申斯克
十七人抗议书/119
捷辛斯克—叶尔马科夫斯克—舒申斯克
第四章俄国的星星之火
革命的代办员/130
普斯科夫—里加—彼得堡—乌法
俄国人街48号/138
苏黎世—日内瓦—慕尼黑—莱比锡
纲领之争/142
慕尼黑
同改良主义者斗争/147
伦敦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54
日内瓦—布鲁塞尔—伦敦
普列汉诺夫的另一面/161
日内瓦
第五章红色街垒
旅顺口回声/170
日内瓦
扣动的扳机/176
伦敦—日内瓦
第一次革命/181
日内瓦
堡垒/186
彼得堡—塔墨尔福斯—莫斯科
风暴过后/196
斯德哥尔摩—彼得堡—库奥卡拉—伦敦
踏过薄薄的冰层/202
斯图加特—库奥卡拉—斯德哥尔
第六章日食
君主制国家的报复/210
日内瓦
斯托雷平的大地主们/216
日内瓦
“哲学清理”/220
日内瓦—卡普里岛
“什么魔鬼把我们带到巴黎去了!”/227
法国
探母途中/235
巴黎—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
……
摘要
     家庭和学业 辛比尔斯克—科库什基诺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70年4月10(22)日 生于辛比尔斯克(今为乌里扬诺夫斯克),这里最初是17世纪中叶在陡峭的伏尔加河右岸修建的辛比尔斯克城堡。 乌里扬诺夫家于1869年来到辛比尔斯克。瓦洛佳出生时,~家人住在射手街(如今已不存在)普里比洛夫斯卡娅家的耳房中。几经搬家之后,于1878年8月以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的名义买下了莫斯科街的一所独栋房屋——座带有阁楼的木质单层建筑”,有4个窗子朝街上开的小房间。 弗拉基米尔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出身于贫穷的阿斯特拉罕小市民家庭。从小就不惧贫困,发奋学习,中学毕业时获得了银质奖章,后毕业于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奔萨贵族学院和下诺夫哥罗德男子中学。1869年起任国民教育视察员,1874年起任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总监。 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30岁时娶了一位医生的女儿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布兰克为妻。生长于农村的她只得到了家庭教育,因为父亲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通晓德语、英语和法语,熟悉俄国和欧洲文学,喜爱音乐,会弹钢琴。1863年她在萨马拉通过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但为大家庭的操劳耗去了她所有的时间。 伊·尼·乌里扬诺夫倾向于俄国启蒙派的思想,主张对所有人实行全面的和平等的教育。他分管的学校不靠国库划拨经费,经费来自于地方自治局和农村村社以及民间捐款。这要求备加关注改善学校的经营,组织教师培训班和教师代表大会。在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任教育总监的12年中,建起了ISO所学校,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东奔西跑,与家人聚少离多。 乌里扬诺夫家有6个孩子——安娜、亚历山大、弗拉基米尔、奥丽珈、德米特里和玛丽亚。除了19岁在彼得堡天亡的奥丽珈,他们后来都成为了革命者。 德米特里·乌里扬诺夫对家里的景象作了这样的描述:“父亲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工作。在上面的阁楼里,萨沙和瓦洛佳兄弟俩在各自的房间里看书。在下面的餐厅里,妈妈坐在一张大桌子旁边缝缝补补或干其他活计。阿尼娅和奥利娅姐妹俩则坐在妈妈旁边看书和写作业,我们两个小的(米嘉和玛尼娅)也在这里,安静地干着什么。喧哗和妨碍长者做事是绝对不允许的。有时候,只要我们有人叫喊或是瓦洛佳做完功课跑下楼去发出声响,父亲即刻就会出现并严厉说道:‘干什么这么吵?不要再让我听到!’——于是又静了下来。极个别情况下父亲会把吵嚷者带到自己的书房,让他在身边做些事情。 总的来说规矩是严厉的。” 据安娜·乌里扬诺娃讲述,家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就像在寻常平民知识分子家里常常看到的那样,许多家具都是碰上买来的,没有一件是特意购置的。墙上没有悬挂肖像和画作,总之,家具陈设具有清教徒式的风格。这一方面是由于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由于没钱添置,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在辛比尔斯克还根本没有艺术教育”。 孩子们的暑假通常是在距离喀山43俄里的喀山省莱舍夫县科库什基诺村度过的,他们住在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的父亲的家中。据瓦洛佳的表弟尼·伊·韦列田尼科夫回忆,在科库什基诺村,“一切都破旧不堪:大房子里的火炉坏了——无法取暖,房顶漏雨,小船有洞,浴棚塌陷,通往浴棚的小桥塌了。没有钱把一切都维护好。 我们常常拿这些困顿之事开玩笑,但这些事丝毫没有使我们感到沮丧。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没有比科库什基诺更美丽的地方。如果有人看到新的地方,我们就会问道:是不是不如科库什基诺?”。 1879年8月,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进入辛比尔斯克中学一年级学习,作为国民教育工作者的儿子,他不用交学费。从低年级起他就表现出了自律性和组织性。早饭前他在家中复习功课,8点半到校,这一习惯从未中断过。 “他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安娜·乌里扬诺娃回忆说。“从低年级起他就是优等生,而作为优等生,他每年升级都获得一等奖。当时的一等奖是一本封面上烫有‘品学兼优’金字的书和一张奖状…… 我记得,他念低年级的时候,往往很快就把功课做完了,接着就淘气起来,翻筋斗、打虎跳,妨碍在同一间屋子里学习的哥哥和姐姐。父亲有时就把他领到自己的书房里去检查他的功课,照着本子从头到尾考问他拉丁语的单词,瓦洛佳通常都能答出。” 语文教员、同时也是中学校长的费·米·克伦斯基常常给弗拉基米尔的作文打5+。德米特里·乌里扬诺夫说,哥哥总是把作文草稿写在一张一裁为四的纸片上,并且一定要用铅笔:“而且他特别喜欢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母跟一条条细线条一样。铅笔写粗了或者笔芯断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地削,削到合乎心意再使用。… 瓦洛佳的中学同学Д.М.安德列耶夫也谈到了迷恋铅笔的事: “考试后不久我的父亲突然去世,我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由姑姑照管。父亲安葬之后我来到班上,置身于我不认识的同学们中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