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思想寻找词语(精)

为思想寻找词语(精)

  • 字数: 22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李德南著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34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李德南近期新评论集 李敬泽 陈晓明联袂推荐 谢有顺倾情作序
内容简介
《为思想寻找词语(精)》主要收录李德南最近五年写的、篇幅较长的文章。书中的文字,大多属于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范畴,或是关于批评、写作的思考。以“为思想寻找词语”作为书名,是因为它大致概括了李德南的写作、批评与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作者简介
李德南,1983年生,上海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导师、广东省首届签约评论家、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小说:问题与方法》《共鸣与回响》《有风自南》《途中之镜》等。曾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粤派学术”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岭南英杰工程”后备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
目录
沉默与发声(代序)
——李德南的学术印象谢有顺
辑一 文心与史识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
——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加前缀的现实主义
——对当前现实主义写作实践的观察
文学批评的危机时刻
——关于批评性批评的缺席
无限的任务
——关于当代文学批评
“它关涉着‘生命的具体性’”
——金理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
具体事情的逻辑与更丰富的智慧
——对2016年短篇小说的回顾与反思
新锐的多重面孔
——关于“广东本土新锐小说家、诗人专号”
辑二 意志与深情
生存论的写作路向与写作伦理
——以史铁生为中心
走向生命的澄明之境
——重读《我与地坛》及其周边文本
抒情的史诗
——论徐则臣《北上》
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
——陈再见论
那一束信念之光
——蔡东及其两篇新作
困扰种种与被损毁的内心
——关于川妮的小说
他们,以及他们生活的声与色
——何文小说论
辑三 此在与远思
凝视孤独而敏感的个人
——从《她》看现代自我的困境与出路
技术—娱乐时代的民主政治
——《黑镜》系列之《国歌》
景观社会里的生存与死亡
——《黑镜》系列之《一千五百万点数》
职业写作的一种路径
——以村上春树为例
后记
摘要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 ——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兴趣。他们或是以空间作为书写城市文学的方法,或是在写作中凝视各种形式的空间,通过思索空间的意蕴来拓宽、拓深个人对城市、人生还有新文明等领域的认知。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和之前的城市文学相比,所涉及的经验范围有较大的拓展。这种拓展,又和空间的生产与拓展有很大的关系。在现代思想的视野中,空间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①。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则使得时间进一步是以空间的形式来体现的,很多问题都已经空间化了。列斐伏尔甚至认为,当今时代的生产,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空间在目前的生产模式与社会中有属于自己的现实,与商品、货币和资本一样有相对的宣称,而且处于相同的全球性过程之中。”② 以文学作为考察对象的话则会发现,在以往的写作中,不管是城市文学还是乡土文学,大多是在中国的范围内,以城市—乡村的架构来书写人们的生存经验。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地球本身也成了“村”,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了,新的生存经验已经撑破了以往的城市—乡村的架构,作家们也开始在中国—世界的架构中描绘他们眼中与心中的文学图景。 由此,我想到两篇同样命名为《故乡》的小说,一篇出自鲁迅,一篇出自蒋一谈。1921年,鲁迅写下了他的重要作品《故乡》。在这当中,我们首先可以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我”——“迅哥儿”——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有二十余年未曾回去的故乡。“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这次回乡并没有多少好心情,因为回乡的目的是为了告别,是为了卖祖屋,“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①。这里所说的“异地”,指的是中国的城市,不一定是大都市,也有可能是小城镇。至于具体是哪里,小说中并没有说明。时间到了21世纪,在蒋一谈的《故乡》中,所看到的已经是另一幅景象。蒋一谈的《故乡》的主角同样是一位男性知识分子,更具体地说,是一位文化批评家。此时他正置身于美国,在午夜遥想他的故乡。鲁迅《故乡》中的“我”之所以离开故乡,是为了到异地“谋食”;蒋一谈《故乡》中的“我”,则是为了去美国探望女儿和外孙女。而不管是回归,还是回归后的出走,两篇小说中的“我”的感受都是非常复杂的。鲁迅《故乡》中的“我”,似乎是因为无法忍受故乡的落后、贫穷与蒙昧而出走,涉及的是乡土世界和知识分子自身的启蒙问题。蒋一谈的《故乡》则注意到了各种新的生存经验:跨语际的话语交流的困难、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差异、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在新时代的冲突……由此可以看到,两篇小说的叙事模式虽有相通之处,但所涉及的主题与问题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则与现实生活中空间的拓展以及相应的生存经验的拓展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蒋一谈的这篇同题小说,还可以把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与鲁迅的《故乡》放在一起进行对读。这两篇小说里有一个相同的情节:回老家去变卖祖屋。“迅哥儿”变卖祖屋是为了扎根城市,是为了“到城里去”;初平阳之所以变卖祖屋,却是为了“到世界去”,是出于对耶路撒冷及其所蕴含的宗教精神的向往。在《耶路撒冷》与蒋一谈的《故乡》中都可以看到,小说所涉及的生存经验的范围显然扩大了。这种扩大,使得蒋一谈的《故乡》和《耶路撒冷》获得了某种独特性,从而与当下那些同质化的、无新意的作品区分开来。徐则臣和蒋一谈还都敏感地注意到新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重新定义故乡。当我们在新的世界视野或世界体系中思考故乡,故乡就不再一定意味着是乡村,而可能就是城市,甚至就是中国本身。故乡经验的生成,不再局限于中国内部的城—乡对照,而可能是来自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度的比较。 另外,对空间的重视,也体现在深圳等新城市的城市文学写作热当中。我在读邓一光、吴君、蔡东、毕亮、陈再见等作家的作品时,注意到一个现象。他们的写作,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空间意识。他们的城市书写,是以空间作为切入点的,也可以说,是以空间作为方法。他们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方式,则和深圳这个城市的特点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