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欧阳敏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65980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第一代汽车人克服艰难险阻,三年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并顺利产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辆货车——解放牌汽车的故事。作者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事例,弘扬了中国工人不畏艰险、产业报国的爱国精神。
目录
第一章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第二章 定址长春
第三章 厂长找厂长
第四章 三年建成一汽
第五章 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
第六章 “解放”
第七章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汽车
第八章 蹉跎岁月
第九章 一吨重的大奖章
后记 汽车——改变世界的机器
摘要
     1949年12月16日,苏联,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 连续几天的暴风雪让莫斯科的气温降到了零下20摄氏度,整个城市到处冰封雪盖、银装素裹。虽然莫斯科天寒地冻,雅罗斯拉夫车站大厅内却热气腾腾,挤满了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联共(以下又称苏共)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等亲自恭候在大厅。这些人不是来搭乘火车的,而是聚集在这里等候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这位尊贵的客人是谁呢? 雅罗斯拉夫车站站台上,苏联红军仪仗队军容严整,枪剌上闪耀着寒光。身材魁梧的战士们排成整齐的迎宾队列,在严寒中一动不动,如同一组雕像。 莫斯科时间12点整,一辆机车喷吐着白色的烟雾拉着一列车厢缓缓进站,载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国家主席的专列在雅罗斯拉夫车站的站台边稳稳停下。莫洛托夫以及其他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起来到车厢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身穿深咖啡色外套、头戴皮帽的面带笑容走下车来,与前来迎候的莫洛托夫等苏共中央领导一一握手问候。在高亢的“乌拉”欢呼声中,检阅了苏军仪仗队,紧接着又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欢迎仪式结束后,一行立即驱车前往斯大林特别安排的莫斯科郊外的别墅下榻。当日下午6点,与斯大林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中苏两国领袖开始了历史性的会晤。 1950年2月14日,作为这次出访的成果,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国的协定》(简称)。通过这些协定,中苏双方商定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项目。 其实,中苏之间关于经济援助的问题早在1949年年初就开始商议了,只是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 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经济建设的蓝图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中,尤其是在主席的脑海中酝酿。根据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接近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寻求援助的目光自然是投向北方邻国苏联。 受斯大林的委派,1949年1月30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与苏联铁道部部长科瓦廖夫一起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与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谈。会谈时间长达6天,讨论的内容非常广。在谈到中国军事工业及经济建设问题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们提出: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希望苏联帮助开发东北的工业,向中国派遣经济建设专家并提供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重要物资援助。专门强调,我们也不是白要你们的援助,我们将在几年后用物资偿还这笔贷款。 米高扬回去后向斯大林做了详细汇报,斯大林决定,请中国同志来苏联具体商定。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干军万马渡过长江,摧枯拉朽,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南京城升起鲜艳的红旗。南京的陷落意味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失败。随着解放大军南下西进,全国各地红旗飘扬,全国解放形势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的经济建设成为日益紧迫的现实问题。 战争虽然打胜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却是一个残破凋零的烂摊子。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