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西麟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王西麟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 字数: 2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杨静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686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王西麟是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本书在对王西麟四部交响曲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每部作品中选取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创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以往将一部作品面面俱到地分析的模式,使读者在了解作曲家创作共性特征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个性化创作技法的可贵之处。
内容简介
《王西麟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的写作思路是,在对王西麟四部交响曲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每部作品中选取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创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以往将一部作品面面俱到地分析的模式,而是使读者在了解作曲家创作共性特征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作曲家个性化创作技法的可贵之处。研究者试图以点一线一面一线为研究逻辑,以每部作品统领全曲的核心创作技术为研究突破口。譬如,《第三交响曲》重点是对第二乐章帕萨卡利亚的研究,《第四交响曲》关注点在织体与音色方面,《第五交响曲》针对复调技术展开论述,而《第八交响曲》则探究配器音色的人物化塑造。作为作曲技术理论著作,作者运用如此个性化的写作手法也增强了可读性。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杨静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基于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学术态度,客观地对王西麟四部交响曲进行了独立分析,并大胆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中得到了不断成长和进步。杨静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学习阶段,其专业一直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主攻中国当代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研究。寒窗苦读十多年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本著作是她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的一个总结性成果。2014年,她博士毕业,同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继续进行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工作。2017年,她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获得优秀的成绩,研究成果得到答辩专家的肯定,这一研究工作经历将为她将来的学术生涯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
杨静,1983年生,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2011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佳佳教授,音乐作品分析方向。2014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音乐作品研究工作,合作导师贾达群教授。近些年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乐府新声》《音乐创作》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音乐作品,主要论文:《韩国钢琴曲(NORY)创作技法研究》《寄情山水托意于乐——杨立青大提琴协奏曲评析》《生命的负重 人性的释然——王西麟配器音色的人物化技术研究》《中
目录
绪论
上篇创作技法与风格
第一章王西麟四部交响曲的创作技法特点概述
第一节配器风格及音色-音响
第二节音高结构
第三节节拍、节奏处理手法
第四节旋律性主题研究
第五节复调技术中的个性表现
第六节音乐结构特征
第二章王西麟四部交响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运用
第一节王西麟音乐创作中的戏曲音乐元素运用概述
第二节中国传统音乐复调思维的渗透
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变奏原则
下篇四部交响曲的创作技术研究
第三章《第三交响曲》之帕萨卡利亚研究
第一节对《第三交响曲》的整体概述
第二节帕萨卡利亚主题研究
第三节结构及配器布局
第四章《第四交响曲》之织体与音色研究
第一节对《第四交响曲》的整体概述
第二节织体形态及运行
第三节织体形态的音色处理
第四节织体的结构力功能
第五章《第五交响曲》之复调技术研究
第一节对《第五交响曲》的整体概述
第二节模仿、对比复调的技术分析
第三节复调思维创新发展
第四节复调织体的配器处理及复调结构布局
第五节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思维与西方复调技术的结合
第六章《第八交响曲<喜剧的对话>》之配器音色的人物化技术研究
第一节对《第八交响曲》的整体概述
第二节乐队编制及演奏法
第三节主题及主题发展的音色表现
第四节音色-音响技术在音乐发展中的多样化处理
第五节配器布局
结语
附录王西麟主要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