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家庭咨询师手记 亲密关系中的个人成长

家庭咨询师手记 亲密关系中的个人成长

  • 字数: 1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赖杞丰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837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家,是爱与创伤的源头。本书是家庭治疗师赖杞丰多年治疗、教学历程的真诚分享,每个故事都标记着华人家庭的关键词:掌控、权威、以爱为名、义务、期望、失去自我……光是陪伴,就能打开纠结的心,让改变渗透到身体里,一切便慢慢不一样了。
作者简介
 
目录
第1部分 点化
爱,刚刚好就好
退一步,海阔天更蓝
谁先外遇
第2部分 引导
换位思考
与自己相遇
跟过去道别
第3部分 陪伴
陪伴的力量
我爱的人正好是同性
第4部分 重塑
我是谁
第5部分 体悟
借着他带来的光,向前行
彼岸,不在远方
为自己出征
从怨恨到接纳
未完待续
我们都已上路
摘要
     爱,刚刚好就好 家庭里随时都上演着掌控的游戏:亲子关系,父母希望孩子乖巧听话,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赞许;夫妻关系,常在谁赢谁输中争得伤痕累累,各展神通,使出浑身解数,这一切都是希望别人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如果能够给予彼此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在自由的空间里,家就会有更多的和谐与幸福。 依赖也要有界线 这堂课的学员来自各阶层,几天下来平淡无奇,就在最后一天,课程即将结束前两个小时,一个清瘦略带憔悴的女生举手了,但支支吾吾的,感觉有口难言,隔壁一个爽朗的大婶似乎比她还心急,“快说,就要下课了,你不说我就帮你说喽!”我走近她,告诉她我愿意等她说完才下课,她安心了,做了一个深呼吸,娓娓道出心中的伤痛。 小筠的父亲年纪大,体弱多病,在亲戚的规劝下,心不甘情不愿地住进养老院。父亲希望女儿每天去看他,小筠告诉他:“我有空就会来看你,你安心住下,你临时有状况,这里有医护人员可以协助,我上班也比较安心。”她在公司担任要职,每天得加班,但父亲要求她“天天”到养老院探望。 初期小筠不论加班多晚都过去,养老院一片漆黑,她搭上电梯,发现父亲倚在门口等她,“爸,这么晚了,你怎么不进去休息呢?”他说:“我怕你以为灯熄了,你就不进来了。”“怎么会呢,既然到养老院来就一定会看到你再离开啊!”父亲见到女儿很欣慰,两三分钟就睡着了,她这才离开。这时已近午夜十二点。 搭不上末班车,她只好搭出租车。一个月的舟车劳顿,令她身心俱疲。 某日她告诉父亲,因为工作量大,恐怕无法天天来养老院,父亲虽然口头上表示谅解。但是女儿不再每天探望,让他非常焦虑,情绪更是不稳,有次扬言割腕自残,院方立刻打电话通知正在开会的小筠。 她十万火急地赶到养老院,父亲看到她,安心了,放下刀子,乖乖地吃饭,不吵也不闹。“爸,你知道年底我特别忙,但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来,带你爱吃的东西,你好好待在这儿!”父亲微笑点头说好:“我体谅你,你工作能力强,我女儿好棒。” 父亲嘴里说体谅,但心里并没有。 其实很多父母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转而依赖子女,若得不到及时满足,会用一些“招数”让子女们就范;小筠的爸爸就是如此。 三不五时的,父亲会突然打电话给她,跟她说自己哪些部位不舒服。她信了,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到养老院时却发现父亲人好好的。后来次数多了,她才知道,父亲在虚张声势,只是想获取她的关注而已。 小筠说,她每次看完父亲心里就特别烦闷,一方面是为不能亲自照顾上了年纪的父亲而感到愧疚,另一方面是对给自己带来这种愧疚的父亲感到愤怒。她常觉得委屈,想想自己一个人在外工作,经历很多挫折,父亲不但不理解不支持,反而给她压力。 接下来的日子,小筠接到养老院打来说父亲要割腕、跳楼、绝食等的电话,甚至转述父亲的“威胁”,倘若不立刻赶过去就见不到父亲,但每每到了养老院却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种事情多了就像放羊的孩子,她听到就想“又来了!”,置之不理,继续开会……没想到那一次父亲“真的”跳楼自杀了,她吓得仓皇失措,赶过去,看到一滩血和白布覆盖的尸体,父亲已经气绝,她顿时崩溃,痛不欲生……“我只是没有按父亲的意思每天探望而已,怎么会这样?”说到这儿,她放声大哭,全身颤抖,有些人也跟着哭了。 “我该怎么办?” 感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安慰她:“我相信没有任何人希望看到这个结局。但你已经尽力,只是你们没有找到两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千万不要自责。” 这是两个人对生命的选择。 老一辈的人常把孩子当所有物,视孩子为自己的财产——这是社会上常见父母“掌控”儿女的心态。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掌控就是“你得按照我的意思天天来看我”,女儿不是小孩,她已经四十几岁,有自主权,后来衍生出一种“反控制”行为,就是不理不睬;没想到父亲发现再也无法控制女儿,最后用结束生命这种特别方法抗议女儿的不受控。他们都以控制和反控制的方式处理对方的要求,这种方法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没想到真的就发生了万一。 我对她说:“你可以悲伤,可以缅怀,让你不自责是不可能的,但千万不要内疚。内疚会消耗你的能量,要你想法子弥补,最后立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事情发生了,不是对与错的问题,只是没能满足对方的需求罢了。” 那么身为儿女的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这种依赖?其实,当父母亲(将来我们也会如此)慢慢地变老,身体愈来愈不如从前,甚至开始生病的时候,内心也会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正在丧失,正被推向社会的边缘。为了让自己感觉仍有力量,仍是社会或者家庭的中心,他们就会用各种方式来寻求这种证明,比如,继续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以期在孩子生活中仍握有掌控权。当这种方式不奏效时,他们就会寻求其他方式,比如像小筠的父亲,所有举措无非是想引起孩子的关注。 家庭里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