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制度与变革(中国王朝600年)

制度与变革(中国王朝600年)

  • 字数: 32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爱德蒙·巴克豪斯//濮兰德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82961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视角新颖:迥异于以往中国人写史侧重于宏观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的沿袭变革,本书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通过对宫廷档案、实录、时人笔记及同时代官员的交往及观察为基础,侧重于对人物的还原。该书所写的核心为宫廷里的那些人、宫廷与国家政务之间的关系和作为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旁观者对这些现象的理解,通过小的视角来展现大的历史面貌,更具有人文视角和人文情怀,可读性也比较强。 英国汉学家联袂力作:本书的两位作者均为有名的汉学家,曾以记者的身份长期居住在中国,走访过中国多个地方,广泛接触中国各级官员和上层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其作品对西方看待晚清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笔幽默有趣、对史料剪裁得当:本书在《明史》及清实录和时人笔记的基础上,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增强了可读性。 国内首次出版:本书虽曾在西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国内尚属首次出版。 装帧精美:书中收录151幅珍贵照片,采用四色印刷,封面采用手感较强的特种纸,内文采用能较好呈现图片效果的涂布纯质。
内容简介
《制度与变革:中国王朝600年》首次出版于1914年(英文版书名为《Annals and memoirs of court of peking》直译为《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该书详细记录了明清两代的历史,文中大量直接引用中国的君主、实录编纂者、笔记作者、信件作者们原封不动的原话,力图还原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记录。作者希望能传达给读者一系列速写式的印象,展现出中国的统治者与他们的宫廷之间的私人关系与家庭关系,还有宫廷与国家政务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可以看到王朝的起伏涨落。其内容不但比较真实,而且极具史料价值。甫一问世,在西方世界就赢得了一片喝彩。
作者简介
爱德蒙•巴克豪斯(1873—1944)英国东方学学者和语言学家。1886年就读于牛津大学,1899年来到中国,担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助理,协助翻译工作。他颇具语言天赋,精通汉语、日语、俄语等语言。他余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中国,曾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被称为“北京的隐士”。他曾借助宫廷档案潜心研究中国历史,他的作品对西方人如何看待晚清的历史有巨大影响,被视为当时权威的历史学家。濮兰德(1863—1945)出生于爱尔兰。1883年来华,考入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录事司。1896年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书长,兼任《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曾走访中国多个地方,并亲自采访过李鸿章。著有《李鸿章传》《中国之憾》等书。他与巴克豪斯合著的《慈禧外纪》和《北京宫廷年鉴与回忆》(即《制度与变革:中国王朝600年》)两书在西方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明朝
第1章 中国的哈伦·阿希德
第2章 一个声名狼藉的太监
第3章 李自成起义与北京城的陷落
第4章 吴三桂
第5章 清王朝建立
第6章 南京的南明朝廷
第7章 扬州十日
第8章 明朝末裔
第二部分 清朝
第9章 顺治皇帝
第10章 为人父的康熙
第11章 雍正朝的忧患
第12章 雍正报仇雪恨
第13章 乾隆大帝
第14章 和珅倒台
第15章 嘉庆朝:末日初兆
第16章 道光朝:来自西方的冲击
第17章 咸丰朝和同治朝:一路下坡
第18章 光绪愁思纷纷
第19章 庚子年(1900)纪事
第20章 关于老佛爷
第21章 摄政王的朝廷
结论
摘要
     第1章 中国的哈伦·阿希德 1368年,曾经出家为僧、身兼行政官员与武将的朱元璋,通过成功的起义驱逐了忽必烈大汗的不肖子孙们,建立了明王朝,也就粉碎了伟大的蒙古帝国最后的残余。他为中国的政府制定若干律条,证明了他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他清楚地意识到,天朝帝国必须依靠道德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来统治,被统治者们尊崇统治者,期望统治者是有德的,然而如果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民心。在他以及他声名卓著的侄子永乐。统治期间,文学、教育、艺术、工业、商业的发展都系统化地得到鼓励,结果是成就了百姓的富足与王朝的昌明。伟大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以剑赢得政权,但他深悉在对抗时间的沧桑变迁时,笔是更强大的武器——他希望这种武器能帮他在民众心中激起爱国的情操与民族主义的本能,而这些是元朝治下的人民早已遗忘了的。他重整吏治与科举考试制度,修订刑法,调整税收,推出了一种新的国家货币。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取一再重复的历史教训,他在都城内严禁官方使用阉人宦官。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当读者们读到明王朝的衰亡、李自成的起义、满族势力的兴起,他们会得出结论,明朝的统治者们正是由于未能遵守这些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英明的慈禧太后在1908年临终的病榻上也曾重申这些准则)才最终走向覆亡的,推而广之,王朝的各种数不胜数的灾难也大都因此而致。1430年,永乐皇帝的孙子明宣宗推行的政策提高了宫中仆役的地位,使宦官们得以受到一流的文学教育,这一用意良好的举措酿就了灾难。在明宣宗的继任者统治期间,宦官的势力与宦官干政的现象都日益增强,辉煌的明王朝的衰亡可以说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后文我们将描述满族入主中原前夕的那个黑暗年代,根据同时代的编年史与官方档案记载,再现当时的各种血腥动乱。但在那以前,让我们先讲述明朝正德皇帝的一些轶事,他的统治时期是在1506年到1522年之间。故事是从同时代的回忆录里摘取的,这样的文献现在已经很罕见了;回忆录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宫廷生活的风貌,这时候明王朝的精力还没有衰颓,明朝的皇帝们也没有沦为紫禁城金色囚笼里的小傀儡。 正德皇帝(“正德”是年号,含义是“常规性的美德”)被中国史家们描述为一位沉迷于感官享乐和奢靡无度的君主。他或许正是如此;不过比他的一些先辈强的是,他至少拥有自己的意志、幽默感与冒险精神,这些都不失为可取之处,正如下面几段他统治时期的插曲所示。 1508年,大力度优惠级别的进士——“翰林学士”们在参加资格考试“殿试”,考试后他们将会被皇宫分派到都邑或外省担任官职。皇帝本人会出席考试现场,并且表明自己的意旨。 考生之一名叫林吉士’的翰林学士,福建人,嗜好使用生僻的古体字或自造字。考卷上交以后,皇帝陛下对林的作风感到不悦,问他自认有什么权威可以如此矫揉造作。林回答说这些字是古字。皇帝于是写了一个自己捏造的伪字,问林这是什么字。林回答说并不认识,然后皇帝陛下言道:“既然一个字可以颠倒着写,那么另一个字为什么不可以呢?你还不够在翰林院读书的资格,命你回原籍再苦读三年,待三年末了再回京城应试。” 林谢恩后退下了。林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是龙颜震怒的牺牲品,不想再跟他有所往来。林的家境穷困,负担不起回福建的旅费,在北京也没有官员乐意雇他做私塾先生,因为他遭到了皇帝的斥退。他只好靠在前门摆摊卖字为生。前门是鞑靼人建立的大都的主门,直通向皇宫。 由于他的书法功力堪称佳妙,他在文人中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有一天,大概是一年以后,皇帝本人按照习惯,在城中微服私访,路过这个卖字摊时,被周围聚集的书生们的互相推搡和低声赞叹引发了好奇心。 皇帝急于知道这场骚乱的起因,从人群中挤过去,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以可观的速度与技巧挥毫泼墨。他的书法和文章的风格显示出其掌握了第一流的文学语言,皇帝(他并不是没有眼光的)对于他的作品很感兴趣。皇帝已经忘记了这个人的脸,那段时间他沉浸在与后宫一名新得宠的妃子的缠绵里了。 于是他走近,向那人说:“你的书法与辞章两者俱佳,为什么不去应科举考试,却把你的才能浪费在这种贱业里呢?”林抬起头,没有认出皇帝陛下,但马上意识到跟他说话的这个人并不是平凡人,于是起身作揖,请对方落座。“我姓林,”他说,“也曾忝居翰林院。”皇帝答道:“身为翰林院一员何等尊贵,实在不该从事这等街头叫卖的行业。”林说:“我去年也曾参加为翰林学士们分授官职的殿试,但是我没能认出御笔所写的一个字,于是陛下命我回福建原籍读书。”“那么你是违背御旨,留在京城了?”林说:“我家境贫寒,缺少盘缠,卖字是我专享的谋生手段了。”皇帝问他为什么不做私塾先生。林说:“人人都知道我是失宠之人,没有人敢聘请我教书。”然后皇帝说:“我会给你推荐一个在邻省做幕僚的职位,至少能改善你的生计。” 林感激拜谢,问皇帝官爵几何,府上何方,想要亲自前去拜访以表谢忱。“不必在意,”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