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拖延星人自救指南(如何高效工作与生活)/心理学宇宙系列

拖延星人自救指南(如何高效工作与生活)/心理学宇宙系列

  • 字数: 16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黄荧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61789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拖延的困扰,拖延不但会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还会使我们的心灵饱受自责和挫败感的折磨。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拖延的本质,从自我调控、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高效执行、时间管理等方面克服拖延,从而逐步摆脱拖延对自己造成的干扰,更加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黄荧,自由撰稿人。从事出版行业十几年,曾在多家图书公司担任社科类图书编辑,并担任过企业内训师,从事员工拖延症防治、职业倦怠防治、压力疏解、工作效率提升等课题培训。
目录
第一章 改善拖延,从认识拖延的本质开始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的类型
最值得关注的“拖延症候群”信号
拖延会因为环境因素变得更加严重吗
缺乏专注力是如何影响成年人的
关注“拖延者优势”,拖延有时也会有积极的一面
小测试:你的拖延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章 认清危害,别让病态拖延一点点毁了你
拖延式自责:陷入“无能为力”的怪圈
挫败感闭环:自我评价越来越低
动力缺乏:无休无止的“明日复明日”
自我麻痹:妥协只是挥霍时间的借口
橡皮人效应:激情不再、得过且过
启动困难症:不到最后期限绝不行动
小测试:你的情况属于“慢性疲劳拖延”吗
第三章 深度“战拖”,消灭拖延滋生的心理根源
完美主义:过分追求完美,就是拖延的开始
享乐主义:你真的享受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吗
决策恐惧症:犹豫不决会带来压力感升级
失败恐惧症:经不起一点失败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未知恐惧:如何摆脱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感
心理舒适区:拖延并不是你的心理庇护所
小测试:你的拖延属于哪种类型
第四章 自我调控,逐步打败爱拖延的自己
调整期望:停止苛刻的自我折磨
重塑自信:利用“瓦拉赫效应”制造奇迹
摆脱焦虑心理,控制好你的情绪
消除惰性心理,寻回丢失已久的激情
开启专心模式:拒绝三分钟热度
小测试:你是否陷入了工作焦虑
第五章 解放心智,树立战胜拖延的积极思维
绝对化思维:学会接受一般化状态
停止过度思考:没事想太多可能是种病
逆转反事实思维:别让“原本可以”占据你的脑海
尝试倒推策略:从源头纠正错误的认知
锻炼反省思维:迅速转弯,别在错误里不断拖延
ABCDE思维框架:对拖延思维进行劝导干预
小测试:你是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第六章 建立目标,拥有不拖延的内在驱动力
目标效应:远大目标更易打开行动开关
目标明确性:避免在瞎忙中浪费精力
目标可操作性:具体而实在的目标更易于执行
目标务实性:先做到小事不拖延
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层层分解,更能够减少恐惧
目标趋近效应:越接近目标,就越有动力
建立反馈机制:在检查和修正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小测试: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吗
第七章 制订计划,让深度拖延者破茧成蝶
10/90法则:工作前10%的时间要用来制订计划
每日计划:更高效、更专注,杜绝拖延
6P原则:尽可能提升行动的回报率
要事第一:关键的少数,有用的多数
一分钟效应:快速削减你的待办任务
Time-Based原则:任务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打破“虚假急要”:破除越忙越拖延的忙碌谬论
小测试:你是否能够专注于自己的计划
第八章 高效执行,在行动中赶走拖延的“小偷”
PDCA循环法:建立毫不拖延的高效行动闭环
番茄工作法: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执行方法
利用前瞻记忆:牢牢记住你要采取的行动
艾维·李的方法:使用简单的规则指导复杂的行为
排除干扰:提前设定好应对“不速之客”的策略
奖赏效应:不拖延的行动值得你的奖励
视网膜效应:在模仿和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执行力
小测试:你是不是一个拥有高效执行力的人
第九章 管理时间,终结拖延的恶习
四象限法则:让你的时间更有意义
二八法则:用主要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
零碎时间:别小看任何一个“几分钟”
时间投资法:用更短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成果
预留弹性时间:让计划赶得上变化
小测试: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有多强
摘要
     什么是拖延症 什么是拖延症?这是一种大众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长期并反复拖延工作或学习任务等,最终形成了拖延的恶习。当下,拖延几乎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总会出于各种原因将事情一拖再拖,如“这事先放放,待会儿再行动”“今天太累了,明天再继续吧”“不急,等准备好了再说”……时间久了,许多人就不知不觉地患上了拖延症。 你若不信,不妨来看看李明的亲身经历。 这天,李明起了个大早去上班,在去往公司的途中,他信誓旦旦地下定了决心,一到办公室便着手草拟下一年度的部门预算,务必要在今天完成这项工作。 不到9点,李明便走进了办公室,但他并没有立刻开始预算的草拟工作,而是忍不住先收拾起自己的办公桌和办公室来,因为它们实在是太乱了: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茶几上放着两个用过的杯子,还有一圈水渍……他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使办公室变得窗明几净,终于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工作环境。 整理完办公室后,李明看着自己洁净的办公室,满脸得意地随手点了一支,稍作休息。就在此时,他无意中发现报纸上有一则来自家乡的新闻。想起自己远在老家的父母,他情不自禁地拿起报纸阅读了起来。等他把报纸放回报架上时,时间又过了将近一刻钟。这时他略感不自在,因为他已经食言。 不过,李明很快便释怀了,因为看报纸虽耽误了些时间,但也是他的一种日常习惯。接着,他迅速地恢复了状态,开始正襟危坐地准备埋头工作,却突然听到了一阵手机铃声。电话是一位老顾客打来投诉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先平息对方的怒火,又花了20多分钟连解释带赔罪,这才将这件事解决。 挂了电话后,身心俱疲的李明去了一趟洗手间。在回办公室的途中,他碰巧遇到了自己的好哥们儿,对方见他状态不太好,便过来询问其中的缘由。不知不觉地,两人竞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他们从各自在公司里的处境,聊到了身边的同事,以及各自家中的一些琐事等。聊天结束后,李明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满以为终于可以开始工作了,可抬手一看表,已经是10点47分了! 此时,距离11点钟的午饭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刻钟,而且李明下午还要参加公司的部门联合会议。无奈之下,他只好将草拟预算的工作推迟到了明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并非刻意地去拖延,而是掉进了拖延的旋涡而不自知。就像案例中的李明那样,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工作,却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了自己,直到放弃完成工作为止。生活中,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心理特征的改变,人们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滋生了不少负面情绪,如自责、负罪感、自我否定等,这些都是滋养拖延症的温床,还会使“病情”日益加重。 那么,究竟什么是拖延症呢?我们不妨来慢慢地分析。 拖延症首先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患有拖延症的人,通常还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当这些症状作用在人的身体上时,便会导致反复拖延的现象,直到最后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时的拖延就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疾病了,还包括行为上的自我调节失败。具体而言,即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自己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不仅如此,拖延症还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心理疾病。倘若有人认为它只会影响工作,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它不仅会让我们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导致自责、内疚、自卑等心理。总之,拖延症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对此,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让自己从拖延的深渊里脱身,否则我们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因为拖延消耗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精力,而是生命!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