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改写一生的迷你课程

改写一生的迷你课程

  • 字数: 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美)杰拉尔德·G.扬波尔斯基,(美)石黛安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31966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1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你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你是否想要活得更有活力,对生命充满热情?你是否很想疗愈你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你是否想知道如何放下谴责、内疚及羞愧的负面念头,活得心安理得?如果你的答案是“YES”,这本《改写一生的迷你课程》就是为你而写的。
内容简介
这部自修课程适合18岁以上的读者群。三十多年以来,遍传近乎六十个国家,在十余种不同民族文化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效斐然。它将放诸四海皆准的正面生活心态,浓缩为简洁扼要的原则。它不仅会扭转你的人生,还能提升你周遭环境的生活品质。扬波尔斯基博士与石黛安博士,在实用修行领域可谓是开风气之先者,携手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书籍,先后接受了将近六十个国家的邀请,巡回演讲,领受无数的国际奖章。2005年,美国医学协会为感谢扬波尔斯基对人道精神的贡献,肯定心态疗愈对世界的影响,颁发给他Excellence in Medicine (医学很好成就)的奖章。
目录
推荐序 I
导 言 III
第一章 改写一生的迷你课程
第二章 每日一课
第三章 心态疗愈法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
摘要
     这为期十八天的迷你课程,是为了疗愈人际关系而设计的,它的目的是带给人心灵的平安。在这貌似疯狂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冲突、幻灭、失望,令人常有难以为继之感。 大多数人一生都忙着预测未来的吉凶,想要控制自己的人生,纵然投入毕生心血,依旧无法如愿以偿。所得到的,反而是层出不穷的痛苦、挫折、沮丧,最后一蹶不振。 本书的宗旨,是要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观感,是有选择性的。我们想活在平安或冲突中,全凭自己的选择。我们想活在爱中或恐惧中,更是操控在自己的手里。 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其别具意义之处,就在于运用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心训练自己起心动念、追求心灵平安的人,书后所附的练习卡,能够为你提供一个优选的人生坐标。 书中有些原则或者练习也许会让你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认为它们与你眼前的问题毫不相干。这是初学者常遇到的疑虑,然而,它妨碍不了你的学习,只要你真有愿心,而且能一视同仁,绝不排斥任何一课,你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唯有踏实练习才能带给你超乎想象的幸福感。就如同很多人在一生不同的阶段里,重温这一课程,常有起死回生之效。 信念体系与真理实相 我们相信什么,就会活成什么。我们所有的信念体系无一不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我们担心未来会和过去一样,以至于不断把过去的经验拉回现在的场景。我们此刻的想法始终被过去的阴影所和扭曲,使我们难以看清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若非真有愿心,我们是不敢反省心目中的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唯有踏出这~步,我们才有机会发掘自己更新而且更深的真实身份。 我们全是无限的生命 若想体验到这类无限的自由感,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撇下过去与未来的挂虑,决心纯然活在当下。自由,还意味着不受生理感官的经验世界所,如此我们才可能看到爱的临在而进一步融入世人所共享的大爱中。 我们可以将爱定义为“一无所惧”。所有的人都想活在爱中,但大多数人的爱的体验都是断断续续的。来自过于充满内疚的恐惧,阻碍了我们此时此刻给予以及接受爱的能力。我们不可能同时经验到恐瞑与爱,而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如果我们选择爱的频率大于恐惧,不仅人际关系会大为改善,整个人生都会改变。 攻击与防卫 我们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通常会保护自己,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反击”。攻击通常发自恐惧的心,除非当事人感到威胁,否则他怎么会反击?他必然相信攻击才足以显示出他的力量,证明别人不堪一击。不论哪一种防卫方式,都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的内疚与恐惧压抑到意识之下。攻击反倒使原有的问题雪上加霜,不得其解。 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相信,唯有攻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接近无视于“攻击与防卫不可能带来心灵平安,,这一事实。我们若想活在平安而非恐惧中,首要之务即是改变自己的知见,决心把他人外表看似的攻击行为视为一种恐惧的反应。 我们的行为不是表达爱,就是表达恐惧。恐惧其实是求助的信号,因此也是求爱的呼吁。为此,我们若想活得平安,必须先明白,我们愿意怎么看待此事,自己是有选择余地的。 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纵然我们的批判具有建设性,其实无形中也成了一种攻击,因为我们想借此证明他们是错的,自己才是对的。因此我们需要常常反省自己的动机,自己究竟是在示范爱,还是在示范攻击? 别人若没有成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我们就会为他定罪,因而巩固了我们对罪的信念。若想心灵平安,我们不能期待他人改变,只能接受他之所以为他的模样。真正的接纳常常是无条件也无所期待的。 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