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蒙

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

  • 字数: 21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方蕤
  • 出版日期: 1995-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053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199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首版于1995年10月。全书语言通俗生动,通过大量故事细节,展现了王蒙一家在新疆十六年的特殊经历,详细叙述了王蒙和当地少数民族朋友相识、相知、相交的过程,为我们打开认识那个年代、认识新疆风土人情、认识王蒙的一个窗口。
内容简介
“没有新疆的这16年,也不会有后来的作家王蒙。”王蒙把新疆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在新疆的16年当成自己人生的中间部分。在伊犁巴彦岱劳动锻炼的七年里,王蒙住在维吾尔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作,学会了维吾尔语和舞蹈。1974-1978年,王蒙写就了70万字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于2013年出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结束后,王蒙复出,写了一批以新疆为背景的小说,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本书为王蒙夫人方蕤对他们在新疆16年生活的讲述,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回望那难忘的岁月……
目录
序 两颗心的照耀
到新疆去
快乐与迷茫
山回路转去边城
初到伊犁
维吾尔农民朋友们
风风雨雨在边陲
天涯何处无芳草
惶惶惑惑离伊犁
别了,新疆!
附录一
王蒙的一天
附录二
春满吐鲁番
民丰小记
哦,穆罕默德·阿麦德
临街的窗
虚掩的土屋小院
故乡行——重访巴彦岱
摘要
     1990年深秋的一天,北风劲吹,我家的庭院落满了树叶。最令人欢喜的是枝头的枣儿被风吹打得纷纷摔击在地面上,发出噔噔的敲打声。 每逢此刻,我们全家老幼全跑出来拾枣。 3岁的孙子兴高采烈地拾起来一个。又听到一声响,抬头寻觅,没等他看准,就在这瞬间,爷爷——王蒙,一个箭步跨上,拾到了一颗又红又大的枣。 “你让给他,让他拾多好玩。”我在一旁说。 话音未落,我自知失言。 看王蒙那股兴奋劲儿,哪里像年过半百、饱经风霜的人?分明他依然有一颗童稚的心。 我怦然心动。往事涌起,历历在目。 1963年,王蒙在度过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后,到北京师范学院任教已经一年。我们新分到了两间花砖地的房子。深秋的一天傍晚,他从西山文联组织的读书会上回来,一入门就急切地和我商量去新疆的事。其实在日间的电话里,我已经表示支持他了。 看着他炯炯有神的眸子,看着他那虽然宽大仍然包容不下那么多深思熟虑的前额,我没有什么需要争辩或者补充的了。 我怎么能不理解他呢? 尽管他经历了那场暴风雨,毕竟他是从暴风雨里走出来的。 尽管他19岁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直到那时还不能出版,毕竟他永远会“万岁青春”。他充满了对生活、对于一切新鲜经验的兴趣和追求。 尽管在50年代末,他被迫搁笔,毕竟在60年代初,他的作品《眼睛》《夜雨》重新问世。 一个年仅29岁的青年人,像他,已初尝人间的沉浮荣辱,正热切地献身于文学创作。 他能安于在北京师院中文系任教的平稳生活吗?虽然他已博得学生们的喜爱,且拥有一个安逸的小家庭。 他——王蒙,不能。 毕竟他是从“组织部”出来的年轻人,是青春的歌手,是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初露锋芒的作家。 他的理想、心愿、就是我的。 我毅然地支持了他,去新疆。 到宽广的天地去,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去锤炼自己,生根、发芽、开花。要做一番事业,要写出使人们心灵发光、发热,永世长存的作品来。 他放弃了在京都的一切。 他选择了去“西域”。 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跳动不已。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看了正在北京上映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卡拉之歌》,想象着新疆的异域风光。 我们专程去新疆餐厅吃了烤羊肉串,与在那里服务的维族姑娘饶有兴趣地交谈。 当已确定了行程日期,接到在新疆作协工作的王谷林同志的电话:“预祝你们成功,祝一路平安!”的时候,我们心花怒放了。 1963年12月23日,我们举家西迁。清晨,作家萧也牧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来送行,出版社并派了车辆为我们代步。 王蒙登上开往乌鲁木齐的69次列车,找好了座位,把精心携带的一瓶小金鱼平放在桌上,然后打开窗户,洒泪告别亲朋至友。 这时,招来了众多的目光。在嘈杂声中,只听见人们议论:“还带小金鱼?” 是啊!我们四口之家,两个年幼的儿子——5岁的山,3岁的石,再加上必不可缺的行李包裹。但是,金鱼非带不可。是他亲自饲养的,那是在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且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添置的。金鱼陪伴了我们,给我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每日茶余饭后,我们总是在观赏它,尤其是羡慕它的自由自在。这回西迁,怎能把它舍去呢? 列车疾驰飞奔,把村庄、农户、高高低低的山丘、树叶脱落的树干,相继甩在后面。显然,从他多思深沉的眉宇间可以看出,他默默地告别了他的青年时代。 “我们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提出一个让人心焦的问题。 “三、五年,顶多十年。”他毫不犹豫地自信地说。 谁料到,这一去就是十六年!要说把“”的八年刨出去,倒也和预计的相差无几。 行驶了24小时的列车,在西安停止了。当年,还没有直达车,需要在西安过夜,再换车。 翌日,离开车时间仅有三个小时,王蒙饶有兴致地提议,去大雁塔。于是,我们乘公共汽车沿解放路数站抵达。那时,大雁塔还未修缮,破烂不堪,无人管理。 我们只能沿塔的周围和底层观赏。他津津有味地向儿子大讲“唐僧取经”的故事。这时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赶紧要了一辆人力三轮车直奔火车站。 当我们再度坐上西去的列车时,长吁了一口气,险些误点。 咣当咣当,列车行驶在茫茫的丘陵与荒山中。在他恋恋不舍而又忧患重重的面孔上,流露着对未来的憧憬。要知道,这是他长到29岁以来,第一次离乡背井地远行。 我不敢正眼看他,他的眼角下,仿佛凝聚着晶莹的泪。 这时,该轮到我提议了:让我们唱歌吧! P11-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