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 字数: 1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东//石维富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444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基于应对温室气体和我国政府的减碳承诺,借鉴国外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从低碳城市内涵特征入手,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抽象的城市低碳变成可对比、可调控、可实现的指标,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跟踪、管理、调控和干预,为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能源,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也深刻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书基于应对温室气体和我国政府的减碳承诺,借鉴国外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从低碳城市内涵特征入手,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抽象的城市低碳变成可对比、可调控、可实现的指标,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跟踪、管理、调控和干预,为评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李东,男,宁夏中宁人,硕士,副教授,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课题15项。获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石维富 攀枝花学院副校长 教授攀枝花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旅游管理。发表论文1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9篇、CSSCI2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部;主持或参研课题8项;获得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项。
目录
目录第一章 城市与全球气候变暖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暖第二节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第二章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困境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阶段第二节 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节 我国能源消费高度集中于城市第四节 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五节 我国城市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总体上仍处于高碳水平第三章 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第一节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第二节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一、理论探索阶段二、试点起步阶段三、快速发展阶段第四章 建设低碳城市的历史抉择第一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历史抉择第二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建成美丽家园的历史抉择第三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的历史抉择第四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发展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抉择第五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资源危机、实现永续发展的历史抉择第六节 建设低碳城市是提升城市民生福祉,实现人类幸福、健康、快乐追求的迫切需要第五章 低碳城市的内涵和特征第一节 低碳城市的内涵一、低碳城市的价值结构二、低碳城市的组织结构三、低碳城市的层次结构第二节 低碳城市的特征一、低碳城市具有经济性特征二、低碳城市具有安全性特征三、低碳城市具有系统性特征四、低碳城市具有动态性特征五、低碳城市具有区域性特征六、低碳城市具有战略性特征第六章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节 脱钩理论第三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第四节 碳足迹理论第五节 技术创新理论第六节 低碳经济理论第七章 低碳城市评价的功能第一节 客观展示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第二节 动态监测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能力第三节 持续引导我国城市低碳化发展第四节 指导低碳创建全面开展第五节 加快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第六节 将抽象的“低碳”理念变成具体的“低碳”行动第八章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节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第二节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模式一、以低碳城市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模式二、将“低碳”作为城市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一、单项指标评价模型二、复合指标评价模型第四节 常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基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二、基于DPSIR模型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三、基于城市碳源/碳汇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四、从城市能耗排放构成部门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五节 低碳城市评价方法第九章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第一节 立法先行,建立完善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第二节 规划引导,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第三节 产业优化,推动产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第四节 技术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第五节 能源控制,提高能源供给持续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第六节 公众参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七节 保护环境,全面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