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隐秘帝国 美国工业经济和企业权力的兴衰

隐秘帝国 美国工业经济和企业权力的兴衰

  • 字数: 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伦纳德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83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描绘了一家巨头企业如何为了获得盈利加重环境灾难、控制石油行业、干预美国能源经济、渗透进美国政府、影响美国政治等。科氏工业集团的发展史是美国实体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是美国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映像。本书对科氏工业集团经营哲学、发展历程的剖析能够让读者从一个企业的崛起过程感受到美国的阶级对立、收入不平等和膨胀的资本对政治权力的控制。本书实际上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大型集团公司追逐利益背后的血腥和残酷,而且科氏工业集团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美国政治经济和司法制度缺陷的结果。 本书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揭秘性。科氏工业集团的故事是美国能源体系的故事,是资本家大战工会的故事,是衍生品交易员操纵黑箱经济的故事,是企业干预政治选举的故事,是商战谋略的故事,也是兄弟反目政变夺权的故事。 此外,科氏工业集团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尊重市场的力量和规律,高度重视信息优势在商业上的价值;战略审慎,通常用较小额的投资尝试新领域然后逐步扩张;低调行事但是敢于斗争,善于认识并主动改造自身企业的生存环境;保持扁平化决策流程,着眼于长期收益,重视人才培养。
内容简介
美国科氏工业集团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营业额远超谷歌、高盛、脸书等知名公司的巨型企业,从原油开采、炼化、贸易、管道运输、农业和畜牧业、金融服务、道路沥青到婴儿纸尿裤、纸质餐具、树脂包装材料、防尘地毯、建筑材料、安全气囊、电子元件和医疗器械,科氏工业集团无处不在。由于科氏工业集团坚持不上市,所以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却成了一个能够左右美国经济和政治的隐秘商业帝国。作者用六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宏篇巨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一隐秘商业帝国发展壮大的历史和经营战略,以及科赫家族如何掠夺自然资源,对抗工会,干预美国税收、节能减排、医保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资助舆论和政客,用各种基金会、媒体节目、智库、科研机构的名义去影响大众。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理解美国企业权力的崛起,还可以从科氏工业集团的发展史中观察过去50多年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演化,洞悉美国资本巨头如何控制石油行业,干预美国能源经济,渗透美国政府,以及美国政治经济和司法制度的缺陷。本书将成为对美国资本主义核心腐朽现象的伟大记述之一。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伦纳德是一名商业记者,其作品曾刊登在《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财富》《彭博商业周刊》上。他因深刻的报道,多次获得新闻界知名奖项。本书上市后好评如潮,荣获诸多荣誉,包括2019年《纽约时报》畅销书、英国《金融时报》2019年度书籍、J.安东尼·卢卡斯WIP奖、2019年NPR(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受欢迎图书、《学校图书馆期刊》2019年度图书,此外还入围了2019年《金融时报》/麦肯锡年度商业书图书奖决赛。
目录
推荐序:“硕鼠”的养成与美国的政治极化翟东升
前言一个斗士
第一部分科氏之道
第1章监控之下:科氏石油公司窃取原油事件
第2章动荡时代的开始:查尔斯继承家业
第3章松弯炼油厂之战:击败OCAW
第4章动荡加剧的时代:应对经济衰退、能源冲击和政府干预
第5章科赫兄弟企业控制权之争:比尔“政变”失败
第6章科氏大学:查尔斯的经营哲学研讨会
第7章腹背受敌:来自美国政府和比尔的双重威胁
第8章松弯炼油厂污水排放事件
第9章价值创造战略的扭曲:解散科氏农业
第10章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有些原则依然正确
第二部分黑箱经济
第11章企业改革与重组:得州人的崛起
第12章信息不对称:衍生品交易获利非凡
第13章电力交易市场攫取暴利
第14章大量收购公司并将其私有化
第15章豪取佐治亚-太平洋公司
第16章重新定义仓库劳动管理系统
第17章2008年金融危机:屹立不倒
第三部分歌利亚
第18章各式各样的“钉子户”
第19章全球气候变暖与环保法案
第20章《韦克斯曼-马基法案》无疾而终
第21章新一轮能源革命
第22章科赫家族的子女教育:蔡斯的人生剧变
第23章工会能否再次发挥作用:员工薪酬与人身安全
第24章政治网络:干预医改计划和税收法案
第25章美国社会的正常形态就是科氏帝国的形态
附录本书主要人物介绍
致谢
注释
摘要
     第1章 监控之下:科氏石油公司窃取原油事件(1987-1989年)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詹姆斯·埃尔罗伊此时站在一个偏远的广阔牧场中,1等待着科氏石油公司的人到来。埃尔罗伊带了一台相机、一个600毫米长焦镜头和大量的胶卷。也许更关键的是,他还准备了一袋方形颗粒饲料。他早早地到达了精心挑选的位置,那里可以俯瞰大型圆柱体形状的原油储罐。这个储罐是散落在俄克拉何马州广袤乡村地区上百个原油储罐中的一个,坐落在表面荒芜但湖泊下蕴藏着丰富原油的土地上。磕头机昼夜不停地上下运作,原油从地下被抽出,源源不断地送入大型金属储罐。当这些原油储罐被灌满时,来自科氏石油公司的员工会带来一辆油罐车,卸走原油,然后将其推向市场。埃尔罗伊正在为科氏石油公司员工的到来做准备。 埃尔罗伊打开饲料袋,抓起一把颗粒饲料撒在地上。很快,牛开始在他周围聚集,低头在草地里嗅着拣出意料之外的加餐。不出埃尔罗伊所料,他很快被牛群接近包围。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大草原上,这可能是保持不被人发现的专享方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里只有埃尔罗伊一个人。2离那里最近的城镇叫作诺瓦塔,只不过是一个小街区,被一排砖砌平房围绕着,而这排平房勉强算得上小镇中心。在诺瓦塔,市区最主要的街道不叫缅街①(Main Street),而叫切罗基大道。这里是“印第安地区”,正如外界所说的那样,对于残存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奥萨格和切罗基这些印第安保留地是他们最后的家园。作为俄克拉何马城联邦调查局的一名资深特工,埃尔罗伊对这片区域极为熟悉。在俄克拉何马州工作的这些年,他尤其擅长侦破复杂的大型诈骗案——最有名的案件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的大规模公共事件,200多人被定罪,涉及俄克拉何马州2/3的时任郡议员。 拥有丰富经验的埃尔罗伊理所当然地被扯入这宗调查。他将自己置身于牛群中间,盯着一个孤零零的原油储罐。监视是特殊任务的一部分——埃尔罗伊被联邦调查局调往美国参议院担任特别调查员。虽然他有了新的上级领导,3但工作内容换汤不换药,都是要针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诈骗案件搜集证据。埃尔罗伊在美国参议院的新领导越来越相信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科氏石油公司在暗中从当地的印第安人——甚至美国纳税人——那里偷走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原油。埃尔罗伊的任务是证实这一指控,这也是他带了相机和600毫米长焦镜头的原因。 很快,埃尔罗伊发现了他的目标:一辆油罐车驶入通往储罐的狭窄道路。埃尔罗伊隐藏在一堵“牛墙”后面,当车越来越近时,他举起相机,聚焦油罐车,记录下油罐车边一名男子下车的场景。 当那名男子走到储罐旁开始工作时,埃尔罗伊正在调整他的长焦镜头。焦点由虚到实,画面从模糊到清晰。埃尔罗伊感觉那名男子就好像站在离自己几英尺①远的地方。他的脸、衣服、双手,以及工作的姿态都清晰可见。埃尔罗伊沉浸其中。 咔嚓、咔嚓、咔嚓。 埃尔罗伊在暗房里洗着照片。4这些图像起初很模糊,但在显影液中每浸泡一次,形状与轮廓的细化和锐化都会使它变得更清晰,直到完整的照片映入眼帘。科氏石油公司的那名工作人员接近油箱,打开它,测量液位,写收据。照片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是无可争辩的证据。久而久之,埃尔罗伊有了一大摞这样的照片,高质量的拍摄让他能完整地观察科氏石油公司的那名男子,600毫米长焦镜头完成了它的使命。 虽然照片很清晰,但埃尔罗伊并不打算在法庭上将它们作为证据。这些照片将成为他的调查工具——一个利用人性弱点的工具。 20世纪80年代,埃尔罗伊在联邦调查局学会了如何调查重大案件。要想侦破一个大阴谋,得先从边缘开始,从大型腐败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抽丝剥茧。这就是为什么埃尔罗伊决定从清空原油储罐的那名科氏石油公司的员工入手。有的人一见到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找上门来,立马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这些人只是打工的,埃尔罗伊越来越肯定这些人只是一个复杂案件中最显而易见的一部分。 埃尔罗伊并不是人们印象中典型的留着平头、穿着闪亮黑皮鞋的联邦调查局特工。20世纪70年代,当从位于弗吉尼亚州匡提科的联邦调查局学院毕业时,埃尔罗伊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公司的年轻法务人员,有着有点卷曲的深色头发,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他对美国刑法了如指掌,受过良好的步枪训练。虽然貌不惊人,但他是一个彻底、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埃尔罗伊崇拜联邦调查局局长J.埃德加·胡佛,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而不是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的官僚主义恶霸。当被告知自己将为美国参议院工作时,埃尔罗伊一点儿也不激动。根据通常情况,他认为参议院的调查只是一场政治秀。作为联邦调查局的人,他习惯于在严格的法律规则下搜集证据并最终走向刑事案件的诉讼。相较于此,参议院的调查似乎很轻松:政客似乎只是需要足够的证据来支撑一场华盛顿的公开听证会以便自己出彩。但是埃尔罗伊的领导很了解他,知道每当被分配到新任务时,埃尔罗伊都会痴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