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极简欧洲史(全2册)

极简欧洲史(全2册)

  • 字数: 5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应急管理出版社
  • 作者: 何炳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20758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4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极简欧洲史》以简练的文字,从不同角度,对欧洲历史作了精要而透彻的叙述,如蛮族入侵是如何发生的、中古时期政教之争发生的原因、罗马的崛起与衰落、文艺复兴和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等。本书将带你抽丝剥茧,从层层缠裹的历史线团里,捋出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一根根线头,追根溯源,重现欧洲历史进程中的方方面面,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告诉你欧洲文明的缘起、滥觞,进而发现人类发展的轨迹……
作者简介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有名历史学家、出版家、教育家。1913―1916年留学美国,先后就读于美国成斯康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现代史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等,擅西洋史研究。最早将西洋史学引进中国,一生在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丰。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等,影响至为深远。与梁启超并誉为“中国新史学派的领袖”。
目录
上册
第一卷 蛮族之入侵及基督教会之事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之目的
第二节 历史之起讫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意义
第二章 蛮族入侵以前之欧洲
第一节 罗马帝国统一之原因
第二节 罗马帝国衰替之原因
第三节 罗马文化之衰替及基督教之传入
第四节 纪元初年之基督教会
第五节 东部罗马帝国
第三章 日耳曼种人之入侵及罗马帝国之瓦解
第一节 西Goth王国与Vandal王国之建设及匈奴之入侵
第二节 东Goth王国之建设
第三节 罗马文学之衰替
第四节 东帝Justinian之武功及Lombard种人之入侵
第五节 Frank王国之建设
第六节 Frank王国之政情
第七节 蛮族与罗马文化之融合
第八节 中古时代之事业
第四章 罗马教皇之兴起
第一节 基督教会得势之原因
第二节 中古教会之政权
第三节 罗马教皇得势之原因及其机关之发达
第四节 罗马教皇Gregory the Great
第五章 修道士及日耳曼种人之入教
第一节 清修主义及寺院制度
第二节 英伦三岛中之传道事业
第三节 欧洲大陆上之传道事业
第二卷 封建制度之发达及民族国家之兴起
第六章 Charles Martel及Pippin
第一节 charles Martel之内政
第二节 回教之兴起
第三节 回教徒之武功回教国
第四节 Pippin之篡位
第五节 Pippin与罗马教皇之携手
第七章 Charlemagne
第一节 Charlemagne之性情
第二节 Charlemagne之征服Saxon种人
第三节 Charlemagne之征服Lombard种人
第四节 Charlemagne之征服Slav种人及回教徒
第五节 Charlemagne之称帝
第六节 Charlemagne之内政
第七节 Charlemagne之提倡教育
第八章 Charlemagne帝国之瓦解
第一节 Charlemagne帝国之分裂
第二节 法国德国之起源
第三节 Charles the Fat之统一帝国
第四节 帝国不能统一之原因
第五节 封建制度之权舆
第九章 封建制度
第一节 封建制度之起源
第二节 封建制度之要质
第三节 附庸之义务及贵族之种类
第四节 封建制度之内容
第五节 封建时代之私斗
第六节 教士之息争及国王之得势
第十章 法兰西之发达
第一节 Hugh Capet之建设法兰西王国
第二节 法兰西国中之小邦
第三节 法国君主之地位
第四节 法国境内之英国领土
第五节 中央政府之建设
第十一章 中古时代之英国
第一节 Normandy人入侵以前之英国
第二节 William the Conqueror之入英及其政绩
第三节 Henry第二之政绩
第四节 大宪章
第五节 国会之发达
第三卷 皇帝与教皇之争雄及十字军
第十二章 十世纪及十一世纪之德国与意大利
第一节 德国初年之历史及Otto第一之事业
第二节 神圣罗马帝国之起源
第三节 Conrad第二与Henry第三
第四节 教会及其领土
第五节 教会之流弊
第六节 皇帝与教皇争雄之开端
第七节 改革教会之动机
第十三章 Gregory第七与Henry第四之冲突
第一节 教皇之主张
第二节 Gregory第七与Henry第四之争执
第三节 Henry第四之末年
第十四章 Hohenstaufen族诸帝与罗马教皇
第一节 皇帝Frederick第一
第二节 Lombardy诸城之政情
第三节 Frederick第一与Lombardy诸城
第四节 Frederick第一之失败
第五节 Henry第六
第六节 教皇Innocent第三之得势
第七节 皇帝Frederick第二与教皇
第十五章 十字军
第一节 十字军之起源
第二节 第一次十字军
第三节 骑士团
第四节 第二次以后之十字军
第五节 十字军之结果
第四卷 中古时代之一般状况
第十六章 中古时代之教会
第一节 中古教会之特点
第二节 教皇
第三节 大主教主教及牧师
第四节 教会之仪节
第五节 忏悔礼与圣餐礼
第六节 教士之势力
第十七章 异端及托钵僧
第一节 教会之利弊
第二节 教士之腐败
第三节 异端之兴起
第四节 扑灭异端之方法
第五节 St.Francis
第六节 Francis派之托钵僧
第七节 Dominic派之托钵僧
第八节 托钵僧之事业
第十八章 乡民及市民
第一节 中古时代乡农之状况
第二节 中古时代城市中之状况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商业
第四节 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一
第五节 中古时代商业之障碍二
第十九章 中古时代之文化
第一节 近世各国语言文字之起源
第二节 德文英文之起源
第三节 法国之传奇
第四节 法国南部诗人与骑士制度
第五节 中古时代之科学
第六节 中古时代之美术
第七节 中古时代之大学
第八节 中古时代之哲学
第九节 中古史初半期之回顾
第五卷 学问复兴
第二十章 百年战争
第一节 百年战争前之英国
第二节 百年战争之开始
第三节 百年战争中英法两国之状况
第四节 英国佃奴制度之废止
第五节 百年战争之后半期
第六节 英国之玫瑰战争
第七节 百年战争后之法国
第二十一章 罗马教皇与宗教大会
第一节 法王Philip the Fair与教皇之争权
第二节 移居Avignon之教皇与Wycliffe
第三节 教会之分离与Pisa宗教大会
第四节 Constance宗教大会
第五节 Basel及Ferrara宗教大会
第二十二章 意大利诸城及学问复兴
第一节 Venice城
第二节 Milan城
第三节 Florence城
第四节 Dante
第五节 Petrarch
第六节 古文学者
第七节 近世科学之发端
第八节 十四世纪之美术
第九节 十五世纪之美术
第十节 十六十七两世纪之美术
第十一节 地理上之发见
第二十三章 十六世纪初年之欧洲
第一节 皇帝Maximilian第一与Hapsburg族领土之扩充
第二节 西班牙之兴起及Charles第五之称帝
第三节 法王Charles第八之入侵意大利
第四节 十六世纪初年欧洲之政情
第六卷宗教改革及宗教战争
第二十四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德国
第一节 导 言
第二节 当日德国之政治状况
第三节 当日德国之实情及宗教改革之原因
第四节 第一、宗教之热诚
第五节 第二、圣经之研究
第六节 第三、古文学者之讥评
第七节 Erasmus之主张
第八节 第四、德国人之不满于教士
第二十五章 Martin Luther与宗教改革
第一节 Martin Luther之家世
第二节 Luther之赎罪券论文
第三节 Leipsic之辩论
第四节 Luther与古文学者之关系
第五节 Luther之攻击教会
第六节 教皇之下令及Luther之反抗
第七节 Charles第五之态度
第八节 Worms公会及其议决案
第二十六章 德国之宗教改革(一五二一年至一五五五年)
第一节 Luther之翻译《圣经》
第二节 改革家意见之纷歧
第三节 骑士之激烈举动
第四节 教皇Hadrian第六与Nuremberg公会(一五二二年)
第五节 Regensburg之议决案
第六节 农民之叛乱及其平定
第七节 Speyer公会及新教徒名称之由来
第八节 Augsburg公会及新教徒之信条
第九节 Augsburg和约
第二十七章 瑞士及英国之宗教改革
第一节 瑞士联邦之由来
第二节 Zwingli之改革宗教
第三节 Calvin之改革宗教
第四节 英国之古文学者
第五节 Henry第八之离婚事件与Wolsey
第六节 Henry第八之叛离教皇
第七节 Henry第八之解散寺院及其三娶
第八节 Edward第六与英国新教之成立
第九节 女王Mary之恢复旧教
第二十八章 罗马旧教之改良与Philip第二
第一节 Trent宗教大会(一五四五年至一五六三年)
第二节 耶稣社之运动
第三节 西班牙王Philip第二反对新教之热心
第四节 Philip第二对待Netherlands之苛虐
第五节 Netherlands之叛乱及荷兰之独立
第六节 法国新教之起源
第七节 法国新旧教徒之纷争
第八节 Henry第四时代之法国
第九节 Elizabeth时代之英国
第十节 英国旧教之消灭
第十一节 十六世纪后半期历史之回顾
第二十九章 三十年战争
第一节 战争之第一步――Bohemia之叛乱及其失败
第二节 战争之第二步――丹麦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第三节 战争之第三步――瑞典王之援助新教徒及其失败
第四节 战争之第四步――法国之干涉及其结果
第五节 Westphalia条约及战争之结果
第六节 科学时代之开始
下册
绪论
美术及文学之复兴
地理上之发见及其影响
中古时代之英国与法国
中古时代之帝国
宗教改革
法国之新教徒
英国之教会
罗马旧教之改良
三十年战争
第一卷 十七十八两世纪之回顾
第一章 英国国会与君主之争权
第一节 詹姆士第一与君权神授之观念
第二节 查理第一与国会
第三节 查理第一之被杀
第四节 克伦威尔与共和时代
第五节 复辟
第六节 一六八八年之革命
第七节 英国宪法之性质
第二章 路易十四时代之法国
第一节 路易十四之地位及其性质
第二节 路易十四之提倡美术及文学
第三节 路易十四与四邻之争
第四节 路易十四与新教徒
第五节 西班牙王位承继战争
第三章 俄罗斯及普鲁士之兴起奥地利
第一节 俄罗斯之起源
第二节 彼得大帝
第三节 普鲁士之勃兴
第四节 腓特烈大王之战争
第五节 波兰之分割 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及一七九五年
第六节 奥地利 马利亚德利撒及约瑟第二
第四章 英国法国在印度及北美洲之竞争
第一节 欧洲之扩充世界商业
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互争殖民地
第三节 北美洲英国殖民地之叛
第二卷 十八世纪之状况及改革
第五章 欧洲之旧制
第一节 乡间之生活――佃奴制度
第二节 城市及各业公所
第三节 贵族与君主
第四节 基督教会
第五节 英国之国教及新教诸派
第六章 改革精神
第一节 近世科学之发达
第二节 科学上之发见及改良精神之产生
第三节 政治上之新思想
第七章 法国革命以前之改革
第一节 腓特烈第二、喀德邻第二及约瑟第二之改革
第二节 一六八八年后之英国
第三节 十八世纪之英国立宪君主及佐治第三
第三卷 法国革命与拿破仑
第八章 法国革命将起之际
第一节 法国旧制之紊乱
第二节 特权阶级及第三级
第三节 君主及高等法院
第四节 路易十六之为人及其整理财政之失败
第九章 法国革命
第一节 全级会议之召集
第二节 国民议会之改革事业(一七八九年七月至十月)
第三节 移往巴黎之国民议会(一七八九年十月至一七九一年九月)
第十章 第一次法兰西共和国
第一节 立宪君主时代(一七九一年至一七九二年)
第二节 第一次法兰西共和国之建设
第三节 革命时代之战争
第四节 恐怖时代
第五节 恐怖时代之告终及督政部之组织
第十一章 拿破仑波那帕脱
第一节 波那帕脱第一次入侵意大利
第二节 波那帕脱之得势
第三节 第二次对法国之同盟
第四节 一八?一年之升平及德国之改组
第十二章 欧洲与拿破仑
第一节 波那帕脱恢复法国之秩序及隆盛
第二节 拿破仑灭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节 普鲁士之失败
第四节 大陆封港政策
第五节 拿破仑之最得意时代(一八?八年至一八一二年)
第六节 拿破仑之败亡
第四卷 自维也纳会议至普法战争
第十三章 维也纳会议及欧洲之再造
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及其事业
第二节 革命时代之结果民族精神
第三节 神圣同盟及梅特涅之反对革命
第四节 十九世纪初年之思想及文化
第十四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之反动及革命
第一节 法国之复辟
第二节 一八三?年之革命
第三节 比利时王国之建设
第四节 德国同盟之建设
第五节 西班牙与意大利之恢复旧制
第六节 美洲之西班牙殖民地及一八二?年之革命
第十五章 实业革命
第一节 纺织机之发明
第二节 蒸汽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及工厂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之兴起
第十六章 一八四八年之法国革命
第一节 路易腓立政府之不满人意
第二节 第二次法兰西共和国
第三节 路易拿破仑与第二次法兰西帝国
第十七章 一八四八年之革命一奥地利德意志意大利
第一节 梅特涅之失败
第二节 中部欧洲之革命
第三节 波希米亚及匈牙利革命之失败
第四节 奥地利恢复意大利之势力
第五节 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之结果
第十八章 意大利之统一
第一节 统一意大利之计划
第二节 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与意大利
第三节 一八六一年后之意大利王国
第十九章 德意志帝国之成立及奥地利匈牙利之联合
第一节 普鲁士为德国之领袖
第二节 一八六六年之战争及北部德国联邦之组织
第三节 法国与普鲁士之战争及德意志帝国之建设
第四节 一八六六年后之奥地利匈牙利
第五卷 欧洲大战以前之改革
第二十章 德意志帝国
第一节 德国之宪法
第二节 俾斯麦与国家社会主义
第三节 德国之保护政策及殖民外交
第四节 威廉第二在位时代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共和时代之法兰西
第一节 巴黎市政府与复辟问题
第二节 第三次共和国之建设及其宪法
第三节 一八七五年后之法国德雷福案
第四节 教会与国家之分离
第五节 政党
第六节 殖民事业
第二十二章 英国政治上及社会上之改革
第一节 选举权之扩充
第二节 内阁
第三节 言论及意见之自由刑法之修改
第四节 社会改革
第五节 自由贸易
第六节 爱尔兰问题
第六卷 欧洲史与世界史之混合
第二十三章 欧洲势力之扩充及西方文明之传布
第一节 交通机关之改良
第二节 商业上之竞争帝国主义传道教士
第二十四章 十九世纪中之英国殖民地
第一节 英属印度领土之扩充
第二节 加拿大领地
第三节 澳洲殖民地
第四节 非洲殖民地
第二十五章 十九世纪之俄罗斯帝国
第一节 亚历山大第一与尼哥拉第一在位时代
第二节 佃奴之解放及革命精神之发达
第三节 俄罗斯之实业革命
第四节 尼哥拉第二在位时代之自由运动
第二十六章 土耳其与东方问题
第一节 希腊独立战争
第二节 克里米亚战争(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五六年)
第三节 巴尔干半岛之叛乱
第四节 巴尔干半岛中之独立国
第五节 欧洲土耳其之衰落
第二十七章 欧洲与远东之关系
第一节 欧洲与中国之关系
第二节 日本之强盛
第三节 中日之战及其结果
第四节 中国之改革及拳匪之乱
第五节 日俄战争及中国之革命
第二十八章 非洲之探险及其分割
第一节 非洲之探险
第二节 非洲之瓜分
第三节 摩洛哥与埃及问题
第四节 西班牙殖民帝国之衰亡及葡萄牙之革命
第七卷 二十世纪与世界战争
第二十九章 二十世纪初年之欧洲
第一节 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史之回顾
第二节 英国之社会革命(一九?六年至一九一四年)
第三节 英国贵族院之失势参政权及爱尔兰问题
第四节 德国之现代史
第五节 二十世纪之法国
第六节 二十世纪之社会党
第三十章 自然科学之进步及其影响
第一节 地球甚古说之发见
第二节 演化原理
第三节 物质之新观念
第四节 生物学及医学之进步
第五节 新史学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战争之起源
第一节 欧洲诸国之陆军及海军
第二节 和平运动
第三节 各国间之争执
第四节 近东问题
第五节 战争之开始
第三十二章 世界战争之初期(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六年)
第一节 一九一四年与一九一五年之战迹
第二节 海上之战争
第三节 一九一六年之战争
第四节 美国与欧洲大战
第三十三章 世界战争之末期及俄罗斯之革命
第一节 美国之参战
第二节 战争范围之扩大
第三节 俄罗斯之革命
第四节 大战之争点
第五节 美国参战后之战迹
第六节 霍亨索伦哈布斯堡与罗曼诺夫三系之绝祚及大战之告终
第三十四章 大战后之欧洲
第一节 巴黎和会
第二节 国际联盟
第三节 欧洲地图之变色
第四节 废战运动
第五节 政治上之新试验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之目的
     历史之范围 泛言之,凡过去人类所为、所思、所望者,皆历史也。历史为研究过去人类事业之科学,广大无边,然模糊异常,不易究诘,埃及象形文字之解释,中古寺院制度之叙述,印度蒙古皇帝之缕举,Napoleon战争之记载,皆研究历史者所有事也。即如罗马帝国之如何瓦解,一八九八年美国与西班牙之何以战争,Calvin对于Luther之思想如何,十八世纪时代法国乡农所食者为何物,亦无一非研究历史之材料,历史范围之广,于此可见。
     本书之目的 兹所述者为中古欧洲史,为期虽短,然极为重要。本书之目的,在于叙述自蛮族南下以后至近世诸国兴起时止之各种重要变化,以明近世欧洲文明之渊源。然干余年间,民族国家蔚然兴起:伟人英杰,代有其人;加以文物典章,时有变化;研究者不一其人,著作之书,汗牛充栋。兹书所述,仅得数十章之文字,其不能包罗一切,可想而知。则抉择材料,约取成书,编者之责,固甚大也。
     注重一般状况 编史而仅述时与事,读史而仅记时与事,两无裨益。研究历史者,应知过去人类生活之状况如何?其制度如何?职业如何?事业如何?中古时代,既无币制,经商之方法如何?基督教在社会上之势力如何?僧侣之生活如何?有功于人类者何在?凡此诸端,皆吾人应详述者也。故本书之目的,一言以蔽之,在于说明上古之欧洲,如何一变而为近世之欧洲。
     抉择材料之审慎 吾人既欲撮千余年来人事变化之大纲以便读者,故偶然之事及奇异之迹,不得不略去不提。吾人所注意者,在于过去人类之习惯及制度,凡偶然之事之可以说明此种习惯及制度者,则取以为材料焉。
     研究过去应有同情 吾人研究过去之人事,断不可心存藐视,以荒谬目之,须平心静气,具有同情。盖史家之目的,不在批评过去制度之当否,而在说明过去制度之由来及其变化。例如中古时代,凡不信基督教者,则以火焚之。此种习惯,在今日视之,宁非无理?然研究历史者断不可肆口谩骂此种习惯之非是。其责任乃在于研究十三世纪时,何以无论何人,皆赞成此种习惯之存在。故本书所述之中古欧洲史,始终以同情贯彻其间,不作诛心之论,盖过去制度之得以存在,必皆有优点者也。
     第二节 历史之起讫
     历史分期之不当 一般变化进行甚慢 将人类之过去,分为数期,谓某期终于四七六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某期终于一四五三年,而某期即自此始;此种时代之划分,实不可能。人类之习惯,非一朝一夕所可造成,亦非一朝一夕所可变更。虽有时一战之后,国祚因之而绝,政体因之而变。工商业或因之而盛,或因之而衰,人民之精神及语言或因之而变。然此种变化,其来必渐。战争或革命以后,农民之耕耘也必如故,工人之作业也必如故,商人之贸易也亦必如故。即文人学士之著书,国民家庭之生活,亦皆必如故。故政体变迁之影响于人民习惯上者,进行甚慢,有时且并无影响之可言。 例如法国革命亦非骤然之变化 十八世纪末年之法国革命,为历史上变化之最骤者;然稍加研究,则知法国之革命其来甚渐。而且当日革命者,并不能骤改法国之政体,因法国虽于一七九二年建设共和,然为日甚短,不久即有Napoleon之称帝,其专制且较前王为甚。即在今日,法国之政制中,尚留有王政时代之遗迹焉。
     历史之继续人类有保存旧习之倾向,其结果即为历史上所谓“历史之继续”(Unity或Continuity of History)。故人类习惯无骤变之迹,亦无骤变之理,此语殆成史学上最重要之原理。
     一般变化无一定之时日 编历史者,若谓其书始于何年终于何日,吾人即可断其忘却史学上之原理。现在编欧洲史者,每有一定之起讫。抑若某名王即位,或某大事发见,而欧洲之状况即为之丕变者然。实则普通之变化,断无一定之时日。故研究历史者,应就事实之实在情形而研究之,不可强限以时代。须知各民族之风俗习惯,新陈代谢,犬牙交错,初无全体一致之迹也。
     第三节 中古时代之意义
     中古时代之起点不著 故吾人对于欧洲目前之所谓中古时代,不能断其以何事或何年为起点。罗马帝国之西北境外,有所谓蛮族者,未与罗马人接触以前,其事已不可考。他日西部罗马帝国之倾覆,即出诸若辈之手。北方蛮族之为患罗马者,约始于纪元前百年顷,其时曾为罗马名将Marius所败。五十年后,Julius Caesar曾著书述其战败蛮族之陈迹。此后再过五百年,北方蛮族乃有建设王国于罗马帝国境内之举。西部之罗马政府,至是瓦解。而中古时代,于是乎始。
     罗马文化之衰替不始于中古 然谓罗马文明至是扫地以尽,亦殊不然。盖罗马之文明,自Augustus在位之黄金时代而后,即日有变迁。日耳曼民族未入侵以前,罗马之文学与美术,早已衰微不振,与中古时代相同。而中古时代之思想及状况,则在罗马帝国时代,已见端倪矣。
     中古时代之意义甚晦 故所谓中古时代者,其意义极不明了。本书所指者,约自纪元后五世纪初年起至十四世纪止,前后凡千年之久。
     黑暗时代四字之不妥 昔日研究中古欧洲史者,以为自罗马帝国西部瓦解以后,数百年间,文化荡然无存,遂名此期为“黑暗时代”(Dark Ages)。以为当时之欧洲,民智闭塞,秩序大紊,与古代希腊罗马之文明既异,与近世之开明亦大不相同。然近来研究中古史者,渐知所谓黑暗时代者,亦未尝无文明之进步及产生。实则当时之活动及发达,与其他各时代等;而近世之文明,亦多渊源于中古。本书之目的,先述蛮族南下之影响,元气之恢复,及当时之制度。自第二十章以后所述者,系中古时代之制度、习惯,及思想如何衰败,近世欧洲之文化如何发生。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