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上古史话

中国上古史话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传玺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0003978
  • 版次: 1
  • 页数: 12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发展、代次更迭以及主要历史事件。作者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新旧交汇的文字功底,凸显出这本普及读物的一种朴素单纯。本书视野开拓,见解独到,行文轻松畅达,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然,对史料来源逐一做出了说明,更方便读者查证。
目录
导言 郯子说官
第一章 黄帝、炎帝、尧、舜
一 黄帝与炎帝
二 禅让时代
第二章 “夏传子,家天下”
一 以早期宗法制为主干建立的贵族政治
二 土地国有制与赋税用“贡”法
三 夏桀无道,商汤伐而代之
第三章 商族的兴起和商朝的奴隶制国家
一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二 先商的宗法制
三 商汤灭夏的进步意义
四 商朝的政治制度
五 土地国有制与赋税用“助”法
六 商朝由盛而衰的基本情况
七 商纣无道,周武王伐而代之
第四章 西周王朝的封建领主制国家
一 公刘发迹至周朝建立
二 封诸侯,建藩卫,实行政治绥靖与文化包容政策
三 宗统与君统密切结合的政治体制
四 成文法的制定
五 土地国有制与赋税用“彻”法
六 厉王暴虐,幽王失国
摘要
    第一章 黄帝、炎帝、尧、舜
     我国在远古时期,族群众多,氏族、部落的首领各有名号,在文献中多称帝王,或直呼其名。五帝之名号多所出现,但各家说法不一。郯子既在开头讲到黄帝,又说颛顼之后,以事名官。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有关五帝时的史料是这样评价的:“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学者们一再谈到五帝,但年代实在是太遥远了。《尚书》只记载尧以后的事情,尧以前虽然有一些资料,但可疑之处较多,头绪也很复杂,需要认真鉴别。本书在这里采用司马迁之说,重点介绍黄帝、炎帝和尧、舜时期政治文明曙光的情况。至于黄帝之孙颛顼,曾孙帝喾,皆从略。
     一 黄帝与炎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约与炎帝同时。黄帝族长居姬水流域,因之改姓姬氏。炎帝族居姜水流域,姓姜氏。两族都以农业生产为主,文化都有相当高的发展。后来黄帝部打败了炎帝部。两部合并后,又打败了东夷之蚩尤部。黄帝的势力范围扩大,“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黄帝的势力所及,根据他巡视所到之处,大致可以估计出来。《史记》卷一《五帝本纪?黄帝》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今山东泰山);西至于空桐,登鸡头(今宁夏隆德东);南至于江,登熊(熊耳山,今河南卢氏南)、湘(湘山,亦名君山、洞庭山,今湖南岳阳西南),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今河北怀来北),而邑于涿鹿之阿(今涿鹿东南)。”在这样大的范围内,虽然当时的户口并不稠密,但族群众多、部落林立是必然的,所以有“万国”之称。当时已有什么制度,尚不清楚。据《五帝本纪》,黄帝时“宫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具体如“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这与前面所引郯子的说法是符合的。不过《五帝本纪》也载有黄帝时因事名官的例子,如黄帝四臣为“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冶民”,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二 禅让时代
     尧和舜是“禅让时代”的两位帝王。
     1.唐尧
     尧的本名为放勋,传说他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庶子。帝喾死后,嫡子名挚者继位;但因表现不好,不为群众所爱戴。他的庶母弟放勋时封唐侯,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很有德行,甚得拥护。帝挚在位九年,让位给唐侯放勋。放勋即位,史称唐尧。尧是谥号,亦称陶唐氏。帝挚是否就是郯子所说的“我高祖少嗥挚”呢?文献记载有分歧。帝挚让位给尧,开禅让时代的先河。尧是一位圣君,《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尧》说他在位时,“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这说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相当清明稳定。
     尧在政治和职官制度方面有相当的建树。当时的天文和历法已有初步发展,已设置专门的官吏负责研究管理,并与农业生产的季节联系起来。《五帝本纪?帝尧》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羲、和是两个家族,羲氏有羲仲、羲叔,和氏有和仲、和叔,四家世代分掌东、南、西、北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用闰月来调整四时的误差。所谓“敬授民时”,张守节《史记正义》征引纬书《尚书考灵耀》的说法:“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也。”由此总结说:天子根据星辰的运行变化,知道民间农事缓急,编制历法,颁行民间,这就叫作“敬授民时”。《五帝本纪?帝尧》还说:“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可见尧时的各项事业已相当发展,各种主事官吏的设置已相当齐全。
     此时,在尧的身边还有一个权力很大的高级咨询组织,称作“四岳十二牧”。四岳和十二牧是十六个部落或部族的首领。如《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太公望即姜太公,他的祖先是东夷首领之一。《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戎子驹支对晋国大臣的答词,称晋惠公“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杜预注:“四岳,尧时方伯。”东汉学者郑玄《毛诗笺》解释四岳为“四时之官,主方岳之事”。西汉《孔安国尚书传》则云:“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四岳不分族属,权势声望似比十二牧要大一些。如尧任命鲧(禹之父)为平治洪水的领导人,就是由四岳会议推荐的。后来以舜为尧的帝位继承人,也是由四岳会议推荐的。四岳或四岳十二牧会议是一种原始民主性质的会议制度。部落或部落联盟中的大事,要经过这一会议讨论决定,但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酋长)有最后决定权。此种政治形式存在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父系家长制时期,学术界称之为军事民主主义时期。
     2.虞舜
     舜的本名为重华,舜为谥号。传说是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的第六代孙。自颛顼之子穷蝉至舜,六代为庶人。《孟子?离娄下》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此说是可信的。舜幼年丧母,事父和继母至孝,曾在今山东西部一带以耕作、捕渔及制作砖瓦器具等为生,受到当地居民的爱戴。尧在年老时,因为他的儿子丹朱的品性不好,不宜继承他的权位,由四岳会议推荐,决定以舜为继位人。尧命舜代他行天子之职,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协助舜工作,并对舜进行考察。二十年后,尧死,舜正式登天子之位。
     舜受尧的长期培养锻炼,政治经验已相当丰富。《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记载:他即位后,即与四岳十二牧议事,广开言路。首先整顿朝政,任命了九位长官分掌庶政:一、伯禹为司空,掌水土工程;二、弃为后稷,掌农事;三、契为司徒,掌教育文化;四、皋陶为作士,掌刑法狱事;五、垂为共工,掌百工制作;六、益为虞,掌山林川泽;七、伯夷为秩宗,掌礼仪制度;八、夔为典乐,掌典礼音乐,九、龙为纳言,掌宣示王命,下情上达。还设置了一些次要的部门,连同上述九官,共二十二位高官,各有执掌,并规定“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于是“远近众功成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可见舜时,部落联盟已相当发展,各项制度和职官的设置已相当完备。
     舜在位十七年,除了做好上述政事之外,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任命禹为司空,平治洪水;二是禅让帝位给禹,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P5-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