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潮卷南海 深圳风雨一百年

潮卷南海 深圳风雨一百年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 作者: 张雄文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07314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书,以中国共产党在深圳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传奇往事,及其叱咤风云的杰出代表人物为主线,全景式展现深圳共产党人在战争与和平年代前赴后继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特别是首创经济特区,建成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之一的英雄画卷,讴歌了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强国富民的丰功伟绩,以及深圳“闯”与“创”精神的责任担当。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萌芽”、“探索”与“奋进”三部分,以中国共产党在深圳100年间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和辉煌成就为主线,讲述深圳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偏居一隅到引领全国的辉煌历程,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将深圳从一个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欺凌、压榨的小镇,发展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传奇往事,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在深圳解放、发展和飞跃历程中的领导作用。
作者简介
张雄文,湖南冷水江人,现居株洲。中国作协会员、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凤凰网和新浪网专栏作家、《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家、湖南大学总裁班客座教授、株洲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粟裕与淮海决战》、《蒋介石的枪杆子》、《战场上的粟裕》、《踏雪泥集》等书,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库·当代卷》。曾获全国侗族文学“风雨桥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多次在全国诗词大赛获奖。
目录
序言 赤潮澎湃的赞歌 001

上篇 萌芽
序章 天地英雄气
浸入正气的一座城 002
文山去后南朝月 006
“盛于庚子”的第一枪 012
第一章 灼亮的星火
霹雳一声震乾坤 018
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 025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030
第二章 夜夜杀倭贼
在东江敌后开辟游击区 036
抗战以来伟大的“抢救工作” 043
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的兄弟 048
与聂荣臻、陈毅、同列的受降代表 056
第三章 旌旗指南粤
燃烧起战斗的火花 061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066
天翻地覆慨而慷 073

中篇 探索
第四章 红日出东方
打扫干净屋子 080
土地改革的风暴 088
我们走在大路上 096
第五章 道路是曲折的
“步步架云登天堂” 102
宝安是香港的郊区 109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115
挡不住的诱惑 121
第六章 春天的序曲
动力来自农民 128
不同寻常的考察 136
中国出了个深圳市 141
大鹏一日同风起 150

下篇 奋进
第七章 拔节有声的城(上)
袁庚的胃口 162
荒岭上的炮声 170
又来了一个“孙悟空” 183
呼啸南下的军列 196
刺破青天的速度 212
第八章 拔节有声的城(下)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230
惊天动地第一槌 249
难忘的早春 260
党建的深圳样本 273
第九章 花园中建城市
又一个蛇口模式 284
黄金台上的规划师 293
一日看尽华夏与世界 300
有梦的人好看 310
“花匠”们的党性 321
第十章 一个村庄的传奇
好日子都是一点点干出来的 328
一杆火红的旗帜 346
第十一章 中国的“硅谷”
风口浪尖弄潮头 358
苦难铸就辉煌 367
间关百战佐中兴 383
横扫六合的“企鹅” 395
领飞全球的“精灵” 409
“企鹅”戴上党徽 417
第十二章 衔食而反哺
引得春风度玉关 431
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443
“战地”招展的党旗 455

尾声 南海潮头又东风 468
参考文献 474
摘要
     第一章 灼亮的星火 霹雳一声震乾坤 上海的这个7月格外热。 阳光从滚烫的天空倾泻下来,街面像着了火,弄堂、屋宇、店员与行人都像在蒸锅里。路边法国梧桐的阔叶早蜷曲起来,仿佛瑟缩在冻风时作的寒冬。黄浦江也似乎热得凝固起来,没有了往日的喧腾与聒噪,甚或江面穿梭的轮船汽笛声也低了几分。 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热度似乎更高出一大截,青瓦屋顶上蒸腾的热焰,仿佛能点燃整个天宇。这栋闹市中幽寂的石库门建筑一楼客厅里,洋溢的是另一种火热:13个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人,正燃烧着改天换地的激情,准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这是一串后来熠熠闪烁的姓名:、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团烈火,等待烧掉眼前黑暗、肮脏与屈辱的旧世界,烧出一个劳苦大众翻身的簇新中国。 会议最后一天,这群年轻人机警地嗅出危险,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远山苍碧如黛,湖面波光潋滟,水鸟偶尔起落。“同意党的纲领和决议的请举手!”主持人面色凝重,低沉的声音明显有些激动。 眼里炯炯放光,未有丝毫迟疑,“唰”的一声举起了右手。董必武举起了右手,陈潭秋举起了右手,王尽美举起了右手……掌声热烈响起来,两只白鹭纵身而起,向云端疾飞而去。 这是1921年的7月。白鹭们不知道的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全新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是苦难中国沉沉暗夜里一抹希望的亮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的宝座,“城头变幻大王旗”已十年,中国却换汤不换药,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则列强常欺凌,内则军阀相攻伐,国家积贫积弱,百姓命如草芥,常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对位于南海之滨的深圳而言,专享变化的是,新安之名复称宝安而已。 军阀陈炯明多年盘踞东江一带,与其他军阀你攻我伐之余,日夜惦记着百姓们本已枯瘪的口袋,几乎无时不捐,无物不税。老百姓即便是晒干了的海鱼,也要被挤出几滴水来。宝安县城南头与前清一样污浊不堪,烟馆、赌馆、妓院林立,十里外便能闻到鸦片的味道。乡间则有与官府勾结的劣绅横行,西路的福永、沙井、新桥、松岗和公明一带便被陈炳南、文侣臣和曾亦樵三大霸把持。农民每天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剧:欠租税被凶蛮的兵丁毒打,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卖儿女抵债,不容分说被捆绑去陈炯明部队做壮丁。更惨的是被拐骗或被直接掳掠做了“猪仔”,以3至8元一人的价格卖到南洋。 “长夜漫漫何时旦?”春秋时人宁戚。的呼号,也是此时深圳百姓的哀号。作家夏衍则似乎在回复他们的哀号:“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南湖游船上升腾的红色光亮,很快将点燃英雄气纵横的这片后来叫深圳的大地,一幅如火如荼的画卷即将缓缓展开,南海上一层高过一层的巨澜也即将汹涌、激荡开来…… 13个年轻人走下南湖游船不久,一个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就读的青年学子,在珠江边的霞光里肃然举起了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从千万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最早呼应南湖游船的志士之一。第二年,他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全国最早的党员之一。 “组织上决定派你去宝安,把那里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搞起来,培养一批农运骨干,发展党的组织,现在征求你的意见。”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青年学子坐在了一个身着中山装的汉子面前,汉子面色沉着里透着严肃,语气却有如桌上茶杯里袅袅升腾的热气般和善,说话带着男中音的磁性,令青年学子瞬间没了紧张感。 “我服从组织安排!”青年学子的话铿锵而简洁。 “很好,组织上还会安排龙乃武、何友逖同志和你一起去,你们的公开身份都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龙乃武也毕业于讲习所,你应该认识。”汉子微笑着说。 “认识,”青年学子笑了,“不过他是第二期,比我晚了一期。” 这是1924年秋天,一栋坐南朝北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二楼屋子里,中共广东区委一位负责人找青年学子谈话。 青年学子叫黄学增。他早已从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一年前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郊区花县的乡村宣传发动农民,建立农会,风雨里磨砺多时,脸庞晒黑了不少,也成熟了许多。 P18-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