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很老很老的育儿经 历史故事中的家教智慧

很老很老的育儿经 历史故事中的家教智慧

  • 字数: 18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唐中云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142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由清华附中校长作序推荐,作者为清华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作者熟谙《史记》,读大学之时便对它情有独钟,走上教师岗位后更是潜心研究,开发系列课程,在圆自己理想的同时也给更多的师生带来了文化上的洗礼。•本书语言通俗,让《史记》中晦涩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让蕴含其中的智慧生动起来,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教育角度来解读《史记》的成果合集。全书共分为六辑,分别从一个生命所须有的“独立判断”“内心拨打”“体验孤独”“勇敢之意”等角度,再现《史记》中的人物与故事,最终带给我们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思考。在品读《史记》故事的过程中展现教育情境,挖掘故事中的教育智慧,关联今天的教育现实,角度独特,讲述风趣,对学校和家庭开展经典阅读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目录
序品味《史记》中的教育智慧/001
第一辑其土宜舒,其根宜固
1.孩子还是富养的好
——从陶朱公、李斯的故事谈教子方法/003
2.教育要远视,不应近视眼
——读《赵世家》从赵武灵王和赵太后说起/007
3.关注儿童的心理安全
——《孟尝君列传》中的教育启迪/012
4.不仅教知识,还要教思考力和判断力
——从吕老爹、张老爹的择婿观说起/017
5.给孩子找好导师和内助
——从《晋世家》重耳流亡说起/024
第二辑其志宜远,其怀宜广
1.提供安全港湾,期待孩子自觉发奋
——读《苏秦列传》/033
2.不做无谓的牺牲,彰显生命的价值
——读《伍子胥列传》/039
3.既要创新,也不忘古训
——读《秦始皇本纪》/044
4.留下文字比留下金钱更重要
——《吕不韦列传》中的教育启示/051
5.大格局成就大事业
——《李斯列传》中“老鼠哲学”的启示/057
第三辑其心宜虚,其格宜高
1.寻得好同学,一起奔前程
——《张仪列传》中的教育智慧/065
2.多一份仁爱,多一条退路
——《商君列传》中的教育智慧/070
3.逆境是磨砺,隐忍成大业
——《留侯世家》里的隐忍智慧/076
4.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精神评高下
——从《刺客列传》排行榜谈教育智慧/082
5.借用他人智慧也是一种智慧
——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的教育启示/089
第四辑见贤而思齐,闻过而自新
1.不怕犯错,就怕没有反省的习惯
——读《管晏列传》有感/099
2.纵使别人不把你当长城,也不能自毁长城
——《魏公子列传》中的教育智慧/104
3.危难时刻方现英雄本色
——读《平原君虞卿列传》/111
4.手头和内心都富足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读《仲尼弟子列传》/116
5.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命意识/121
第五辑多元看历史,思考必有得
1.至诚胜至巧
——从读兵家传记中得出的教训/129
2.“背时”时不但不要自弃,还要“自贵”
——读《李将军列传》/134
3.感恩和远见,一个也不能少
——读《范雎蔡泽列传》的启示/140
4.聪明人的“装愚”“守拙”也很必要
——韩非子的故事给人的启迪/146
第六辑师生诉心声,《史记》传古今
1.引人入胜的《史记》研读选修课
清华附中G1609班唐祎晨/153
2.“四公子选秀活动”中信陵君回答春申君的质询
清华附中G1613班孙陈亦/158
3.《史记》研读选修课的收获及感悟
清华附中G1609刘爱萍/161
4.史记课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厚度
清华附中G1613陶一铭/163
5.一本愿意一翻再翻的书
清华附中G1611秦梦陶/166
6.读史
清华附中G1611秦梦陶/168
7.用历史打造人生支柱/170
后记幸逢《史记》师友助,浅品佳茗沁心脾/183
摘要
     陶朱公是辅佐越王复仇复国的大臣之一——范蠡。他觉得越王长得“长颈鸟喙”,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功成后泛舟西湖,隐逸而去。据说他非常擅长做生意,辞官后成了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话“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中“陶朱”就是范蠡。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就是一个与他有关的话题: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 话说陶朱公的二儿子因为在楚国犯法被抓,将被斩首,于是陶朱公想疏通关系救出二儿子,本来他想让小儿子去楚国,但是大儿子知道后寻死觅活:他觉得父亲看不起自己,不派自己却让三弟去救二弟。陶朱公的夫人也一再替大儿子求情,陶朱公最后只好派大儿子去楚国。他给了大儿子一车金银,让他送到楚国庄生家里,还特意叮嘱儿子到了之后不要多逗留,也不要多说话,送完礼物立刻回家等他二弟回来。但是,大儿子很心疼父亲的金银,他在去庄生家之前先偷偷留下了一部分。同时,他也没有听从父亲立即返回的话,而是用私自扣下的钱在楚国住了下来,他不相信庄生能把弟弟救回来——要是救不回弟弟,这些钱可不能白白送人。于是他留在楚国打探消息。庄生收到礼物后,让夫人封存起来,吩咐家人等救出人后再还给陶朱公。庄生连夜拜见楚王,游说楚王说夜观天象,天象不利于楚国,必须大赦天下才可免灾。楚王同意了庄生的建议,于是大赦天下的消息从宫中传出。老大得知,欣喜不已,认为楚王既然要大赦天下,那么二弟自然就会被放出来。所以马上去了庄生家,想把金银再要回去。庄生让他拿走了金银,但是心里非常生气:我今天居然被一个毛孩子戏耍了!于是庄生又对楚王说:昨天我建议您大赦天下,可今天我就听说陶朱公仗着自己有钱,他儿子在楚国犯了死罪,还开心地说楚王太懦弱,居然不敢对他儿子动刑罚。楚王一听非常生气,决定先处死陶朱公的儿子再大赦天下。最终大儿子带着二弟的尸骨沮丧伤心地回了家,到家一看家里已经做好了办丧事的准备。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陶朱公早就料到老大去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老大是陶朱公创业时所生,知道挣钱不容易,那一车金银,老大会舍不得,他不会按照父亲的话去办事。当他知道楚王大赦时不是高兴地回家报信,而是急着返回庄生家要回金银。他不知道的是:楚王之所以大赦,接近是庄生的主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穷养”造成了老大的缩手缩脚,最终失去了救弟弟的机会。而陶朱公的小儿子呢,他生于陶朱公创业成功之后,一生“富养”,衣食无忧。相比之下,他对金钱不太看重,心胸更开阔,做事拿得起放得下。如果当初是小儿子去见庄生,也许会把入狱的哥哥救回来,这大概就是当初陶朱公要派小儿子去的原因吧。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李斯本是上蔡的一介平民,他害怕像茅厕里的老鼠一样生活在“穷困”之中,故而希望像仓库里的老鼠一样富有;所以他发奋图强,成了秦国的一代名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发布号令,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位极人臣。但是,也正是因为害怕失去既有的富贵生活,以至于后来被赵高威逼利诱控制,最终落得被车裂、夷三族的下场。临终时他跟儿子讲:“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读完陶朱公和李斯的故事,不由付till让~人思考:孩子是穷养还是富养? (1)相比物质上的“富养”,这里的“富养”更多是指精神上的“富养”。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上的“富养”比较容易实现,家长们再苦不会苦孩子,吃穿、图书、手机等大都能尽力满足。而精神上的“富养”则很少顾及,或者想到也不知如何去做。因此,我提倡:孩子还是富养的好,物质上的“富养”要“力所能及”,不盲目攀比;精神上的“富养’’要“想方设法”.多多薷善. (2)精神的“富养”会让灵魂感到安全和富足。心理学告诉我们,“富养”的孩子在心理上往往会更有安全感、优越感、从容感;而长期“穷养”的孩子则多恐惧感、局促感、危机感和自卑感。“富养”的孩子在安全中生活,格局会更大,人生会更从容。当然,在教育孩子上,我们也不能超出自己的承受力去提供“富养”的条件。要实事求是,故意“藏富穷养”或“藏穷富养”都不可取。力所能及的“富养”是成年人对孩子的承诺。如果经济上不得不“穷养”,那也要尽量给孩子精神上的“富养”,让孩子有大格局、大修为。 “穷养”和“富养”自然离不开金钱,但又不接近由金钱决定。暑假里,有人为了“富养”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国外游学,仿佛价钱越高,视野就越开阔。其实也未必,要看游学是否真的开阔了视野,舒展了心灵。假期旅游,一个父亲让1l岁的孩子自己设计旅游线路,父亲只负责提供金钱、当司机,这样的情境就是“富养”;而如果家长一个假期花几万块钱送孩子去上一个孩子并不情愿上的辅导班,则不是“富养”。真正的“富养”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的教育情境,它能使心灵舒展、内心充实,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勇气去挑战自我、尝试未知、追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