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考古人生 杨育彬回忆续录

考古人生 杨育彬回忆续录

  • 字数: 63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杨育彬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835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考古人生》是继2017年出版的《走进考古》之后杨育彬先生又一本回忆续录。本书除少量几篇涉及乡愁童年生活经历、农村“社教”和参加救灾活动的内容之外,大部分篇幅都是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往事的回忆,包括大型遗址和墓地的考古发掘,重大学术会议的记述,考古研究课题的诠释,学术专著、考古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中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等。以激情洋溢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照片勾画出个人成长的道路和所在单位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一个老考古人对事业的追求和执着,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南考古的缩影和记录。
目录
时光荏苒——悠悠乡愁话童年
我的1953——一位初中生的日记
纵观沧海——寻觅尘封的往事
时事聚焦——参加固始农村“社教”工作队的回忆
救灾实录——75·8驻马店大水祭
学海无涯——三篇小文初学步
考古辉煌——郑州商城三座青铜器窖藏坑发掘亲历记
守土有责——河南文物遭受破坏现象的反思
探寻江湖——激情岁月风云录
他山之石(一)——三位海外学者在河南做学术报告片断
他山之石(二)——几次出访的日志
考古丰碑——从殷墟科学发掘60年到90年
喜从天降——国际图联知识竞赛获大奖
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对话
考古记忆——《新京报》考古学家个人史访谈录
扣问芳华——生命之树长绿
我爱读书——《图书馆报》笔谈录
奋斗有我——编纂《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
为梦发声——编纂《河南省文物志》
砥砺前行——编纂《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
考古札记——晋文化和三晋文化在河南的发现与传播
考古摭拾——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古断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学术思考
泱泱夏都——一次载入考古学史册的学术盛会
考古钩沉——古老的商丘大地
春华秋实——参加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活动纪实
不负韶华——永恒历史的回声
学者寄语——为《大众考古》题词
师恩重如山——永远的怀念?永远的先生
老同学印象——与樊锦诗交往琐记
峥嵘岁月——老照片里话春秋
不忘初心——红色旅游散记
心中的歌——《走进考古》回忆录的口碑
考古人生——2019年《河南日报》采访录
光耀中华——建国70年一个普通家庭的岁月回眸
附录杨育彬其他活动照片
后记
摘要
     时光荏苒——悠悠乡愁话童年 1931年秋,日本侵略者侵占长春,为躲避战乱,我们老杨家祖孙三代从东北南迁中原,最后落脚在河南泌阳。那时正值战争年代,整日惶惶不安,全家辗转奔波,用当时老百姓的话说那叫“跑反”“跑老日”。除了泌阳之外,我们家还到过舞阳、方城、南阳、内乡、唐河县城和一些村镇。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举家又迁到临汝县城。1946年随父亲工作调动,全家再迁到河南省会开封,结束了十年动荡的童年,真正开始定居的生活。浓浓的乡愁,一些童年记忆中的碎片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 在泌阳那几年,年龄太小了,只隐约记得偶尔过往汽车尾部的汽油味,以及车后圆形红玻璃的反光镜。在舞阳,全家住在邮政局大院内,几株桂花树,金秋满院香。1940年,在院内妈妈和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合拍了一张照片;1942年,在舞阳县城照相馆,爷爷、奶奶、妈妈、叔叔和我们小孩子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七八十年前的老照片,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真正是非常珍贵的。小时候,我对于古代建筑似乎既有与生俱来的迷恋,又好像有特殊的反应和记忆。舞阳县城内西大街,有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和元代创建的城隍庙,去过一次之后,就对大屋顶、粗木柱和石雕柱础有了印象。北舞渡镇有山陕会馆牌楼,有晋商的大当铺,还有一座天爷庙,木雕、壁画、大屋顶很吸引小朋友的眼球,有着朦朦胧胧却又真真切切的记忆。在孟寨镇住的时候,我父亲在邮局的同事孟宪胜先生,就是孟寨人,不知为什么让我拜他为干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家还有些来往。 1943年,全家迁到了南阳,这里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北侧,北部、西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南部为冲积平原,白河、潦河南北纵贯全境。四周北接南召、方城,东临社旗、唐河,南连新野,西依镇平、邓州,地当豫鄂陕三省交通之要冲,自古以来,就是豫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夏属《禹贡》豫州之域,商代“挞彼殷武,奋发荆楚”,西周昭王“南征而不复”,都是中原王朝对江汉荆楚的战争,南阳均处在这一争战的前沿。东周时期,楚据此地,筑建宛城;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克宛城置南阳郡。两汉是南阳历史上的辉煌时期,西汉仍为南阳郡,汉光武刘秀乃南阳人,起兵于宛,建立东汉政权。医圣张仲景、大科学家张衡均出自南阳,并长眠于此。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直到元明清时期,这里均为南阳府治所,宛城遗址、南阳府城址、南阳府衙等,一直保存至今。还值得一书的是,南阳还是近现代考古学大家郭宝钧先生和甲骨学泰斗董作宾先生的故乡。 南阳城内小街“老箭道”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这里现在是老城居住密集区,附近有民主街、民权街、联合街,距离南阳府衙不远,老箭道实际上是一条胡同,状如弓箭,整个小街画了一个半圆弧形。2019年五一假期,大儿子向明开车与老伴出行南阳,算是“怀旧之旅”!在老城区问“老箭道”,不是答日不知道,就是说错方向不对路,最后总算千辛万苦找到了儿时居住的地方,但整条街的房子都改建了,除了街道名称之外,其余找不到一点点旧时的模样。站在“老箭道”的街牌旁边,这是我儿时成百次走过的地方,感到很温馨,很满足了!南阳印象很深的还是爷爷带领我们去游卧龙岗上的武侯祠,这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纪念地,位于县城西郊,沿着梅溪河边田间小路步行,觉得好远好远,如今早和市区连在一起了。这里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诸葛井、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小虹桥、宁远楼;两侧有躬耕亭、野云庵、伴月台、古柏亭、左右碑廊;左边另有道房院,右边有三顾堂、关张殿,还有十八罗汉塑像;祠内有历代碑刻400余通,匾额70余块。1962年,河南全省碑刻调查,我在武侯祠住了一个礼拜;那时还是生活困难饿肚子的年月,印象很深的是每天早晚都吃煮红薯干的面汤。道房院住着两位道爷,一位姓田,一位姓朱。当时困难年景,百姓思动,迷信盛行,抽签算卦的甚多,卜问向哪里走动才好,老田、老朱还做点安抚工作:不宜远行,在家为好,过些日子生活就会变好了。老百姓听过之后,慢慢就安心一些了。1965年10月,去南阳进行文物普查时还到过武侯祠,其后又来过一次。2019年五一假期是第五次来武侯祠了。在大拜殿左侧墙壁上,镶嵌有一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维修大拜殿的碑刻,上有捐款人的名字,其中第一人就是爷爷“杨子和捐洋三拾元”。做善事永存人间,现在碑刻还保存得很好。这次重游武侯祠我很注意大拜殿的两副楹联,一副是清代南阳郡守顾嘉衡撰写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另一副是同志撰写的“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前者是因为诸葛亮躬耕南阳,一说在河南南阳卧龙岗,另一说在湖北襄阳古隆中(汉时归南阳郡管辖),顾嘉衡的意思是不要争了。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河南南阳武侯祠和湖北襄阳古隆中(又称诸葛亮故居)一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很符合顾嘉衡楹联的原意,对保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