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尽磨难的闪光人生 傅依备传

历尽磨难的闪光人生 傅依备传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罗本祥,王和义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892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放射化学家傅依备,主要从事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学、放射化学研究,是我国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技术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本书反映他八十多年历尽磨难、坎坷曲折、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反映他在放射化学学科领域特别是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多方面的学术成就,体现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爱国奉献、刻苦攻关,开拓创新、严谨务实,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 赵宪庚
导言
第一章 苦难中成长
岳阳傅氏
童年逢国难
在难童教养院成长
亡命的逃难经历
战乱中的苦读
第二章 辗转求学路
跨时代的大学时光
四川化工学院毕业
构筑信仰支柱
入职中国科学院
留学苏联
第三章 清华任教
留苏归来
任教清华园
北大兼课
第四章 跨入核科技之门
试制钋-铍中子源
建设放化生产线
首次核爆放化技术的攻关
“四清”运动的洗礼
第五章 领导科研所新基地建设
坚持科研标准搞建设
“”冲击
第六章 推动核武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进放化诊断技术的发展
身先士卒抢核爆样品
组织型号生产
开展核测试技术相关基础研究
重视武器安全技术研究
谋求核科技新发展
第七章 拓展核科技发展新领域
开展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研究
开拓ICF研究新领域
推动氚工艺和氚靶制备技术
推进大型核设施科研平台建设
促进量子力学计算的应用
第八章 “职工信得过的所长”
力推科研管理改革创新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快速发展
“不为职工谋福利的领导不算合格的领导”
第九章 力推学术交流合作
推动院内外学术交流
搭建核学会学术交流平台
力主与高校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
热情参与地方企业技术合作
第十章 学术成就与人才培养
学术贡献
学术荣誉
培育人才
第十一章 用爱筑起幸福家园
完美结合同甘苦
相互信任共担当
培养后代育栋才
传承家风幸福长
结 语
附录一 傅依备年表
附录二 傅依备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摘要
     第一章 苦难中成长 傅依备,是一位从湖南农村中走出来的核化学家。他出生于贫苦农家,从小过着普通农家娃的生活,恰逢战乱,生活多变,成长艰难。 岳阳傅氏 湖南,三湘大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岳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素称“湘北门户”“鱼米之乡”,古称巴陵,又称岳州。岳阳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县境历代涌现了不少风流人物,有文韬武略的中央、地方要员,有著书立说,探求社会、自然科学真理的杰出学者、科学家。 傅依备就出生在离岳阳县城十余公里的新墙镇先锋村岭上傅氏家庭——望族中的寒门。 湖南岳阳傅澄、傅潞乃傅氏始祖傅说公(公元前1335年一前1246年)七十四代后裔,巴陵傅氏开基祖也。澄、潞二公系同祖堂兄弟焉,唐末五代人,其祖父卜公世居江南南昌石头口(今南昌市青山湖蛟桥镇一带)。 傅依备是傅澄公三十一世,岭上傅第九世。 傅氏家族定有族规八条: 第一条孝顺父母;第二条尊敬长上;第三条和睦相邻;第四条教育子弟;第五条家庭和睦;第六条敦亲睦族;第七条严戒恶行;第八条拒绝匪类。 傅氏家族定有家风六则: 清直一节,品敦金玉;清正廉洁,勤政爱民;耕读传家,励志砥才;发奋图强,百折不挠;勤劳简朴,乐善好施;尊祖敬宗,和亲睦族。 傅依备亲祖父:傅儒绪,名禹重(仲),号鼎臣。祖父的大哥傅儒约无后,祖父与兄长商定,将傅依备父亲过继给大祖父。 傅依备祖父:傅儒约,字礼源,号少坎,生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5月20日,逝于民国丁巳年(1917年)12月1日,一生务农。 傅依备祖母:傅刘氏,一生务农。 傅依备父亲:傅道晰,字时贤,号精选,生于1890年8月23日,逝于1959年8月21日,一生务农。傅依备父亲是亲祖父的第一个儿子。 傅依备母亲:傅黄氏,生于1889年8月23日,逝于1944年5月20日,一生务农。 傅依备哥哥:傅金阶,生于1916年10月24日,逝于1991年10月23日,一生务农。 傅依备家庭所在的村子,在当地称为“岭上傅”,现还竖有一石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岭上傅家共有30户人家,全都姓傅。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1929年4月4日,傅依备就出生在这个村里一户农民家里。他是这家的第七个孩子。他前面有一个哥哥,五个姐姐。五个姐姐夭折两个,剩下三个分别是大姐中秋、二姐春山、三姐满子。 傅依备的父亲独自成家时,十多家几代人同堂居住在一个前后两三个堂屋相串联的大房子里。由于家庭成员增加,加上老屋较破旧,空余处盖满了住房,还是不够住,各家都在向外扩建,形成了大堂屋内又有小堂屋自立门户,连成一个狭长的建筑群,建筑物上面一般开有天井,用来采光和诵风。 傅氏家族在这个小村庄,虽面对的自然环境一样,但由于各种原因,各户之间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傅依备家人口较多,妇女和儿童比例相对较大,家境在族内算是较困难的。 每年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无米下锅,他父亲就要向邻居或村里较富裕的人家借钱借粮。每顿只能吃些稀饭或杂粮,还要到田坎地坡上挖些野菜充饥。野菜饭味苦涩,吃久了肠胃不适,拉不出大便,特别是小孩的肠胃功能很弱,每到吃饭时,孩子们就大哭大闹,吃了也不长身体,越来越消瘦。大人们吃不饱,饿着肚子干活,还要低三下四去求人借贷,吃了上顿愁下顿。 当时,和其他中国农民一样,能吃到有盐味的饭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时,国内食盐很稀缺,是国控物资。傅依备就见到父母亲经常为吃盐的事吵闹,父亲责怪母亲把菜做得太咸,费盐;而母亲也为难,菜太淡了大人吃了无味,小孩子们也会闹。 为了弄到买盐的钱,母亲肯动脑筋。她养了几只母鸡,把鸡蛋存放在陶瓷坛子里,并锁在木柜子里,不轻易动用,存到一定数量就拿到小镇市上去换钱买盐。 父亲为了弄到盐也花了不少心思。一次,政府盐务局的工人运食盐路过岭上傅村。父亲细心观察到从运盐的竹编篓子里会漏少量的食盐出来。当运盐的人离开后,他父亲就急忙把放盐包下面的泥土都扫净收集起来,拿回家放在水桶里把盐浸泡出来,把运盐人扔下的废竹篓捡回来先烧成灰再用水浸泡。然后,再将这些含盐分的水放在锅里熬,水熬干,黑色的盐块就出来了。这样,捡来的盐够一家人吃上几个月了。 P11-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