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河记

江河记

  • 字数: 16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郁葱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115440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诗人散文",是区别于其他散文作者所著散文的一个专有概念,因诗人独特的观照方式和特有的表达方式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世界上许多有名诗人,在散文创作中亦享有盛誉,展示了"诗人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本套丛书作者皆为中国当代有名诗人,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们的散文作品亦代表了中国"诗人散文"的优选水平,展示了中国"诗人散文"的艺术风采。
作者简介
郁葱,原名李立丛。河北深州人,现居石家庄。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著有诗集《郁葱抒情诗》《生存者的背影》《世界的每一个早晨》《郁葱的诗》《尘世记》等十余部,著有随笔集《艺术笔记》、评论集《谈诗录》《好诗记》等多部。《郁葱抒情诗》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尘世记》获塞尔维亚国际诗歌金钥匙奖。
目录
浮草人间/001
苍凉鸡鸣/001
滹沱河南岸/008
旧友记/016
皮店街93号/024
大师时代/037
田间:诗不可说/037
牛汉:"立体的、冒烟燃烧的良心"/047
公刘:把提纯的血结晶为诗/054
张志民:"人"这个字何其难写/061
李瑛:红花开满山/066
浮生录/073
搬家记/073
闲趣记/078
失眠记/086
……
摘要
     浮草人间 苍凉鸡鸣 我小的时候,爷爷一个人在乡下生活,我的祖籍是河北省深县,现在叫做深州。深县位于滹沱河故道,属黑龙港流域,曾为上谷、钜鹿郡地,那个地方以盛产“深州蜜桃”而闻名。我的老家叫郗家池村,是一个与饶阳、安平三县交界的地带,往南走,距当时的公社所在地辰时村三里地,往北走,距离饶阳县的五公村八里地,五公村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位有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叫耿长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从我不到十岁,一直到我参加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陪爷爷过春节。老家只剩下爷爷守着一所空宅院,春节前,我就从一百多里地以外坐长途公共汽车回到郗家池,每当我在傍晚的时候疲惫地赶到村口,爷爷总是站在离村子一里多地的路边等着,这个情境是人们在回忆故乡和长辈时常会提到的细节,但对于我说来,它是一个刻痕。 那时候的冬天很长,大人们很苦,孩子们很纯,想起来就有许多单纯和复杂。当时我老家的那个村子壮劳力一天能挣一个工分,每个工分一角五分钱。一角五分钱现在不知道能买点儿什么,但那时候,它支撑着一位老人的全部生活。爷爷有手艺,买了议价粮蒸馒头到村里去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听见他拉着风箱点火、揉面、揣碱、上锅,记得每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火炕角的被子下面总有盖着的两个碗,里面放着一个新蒸的馒头,那是爷爷留给我的早餐,那馒头实诚饱满,麦香四溢,他自己却揣个贴饼子去街上叫卖。邻居的奶奶会做豆腐,每次我回来时她就端来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豆腐的那种香气啊,那么恣意地弥漫,直到现在想起来,我依然觉得那是我长这么大闻到的最香浓的味道。 爷爷在村子的同族人中辈分很大,老家有习俗,每逢大年初一,村子里同辈分的人就聚在一起去给长辈拜年。从太阳刚刚露头开始,就听到门外面这个喊“给爷爷拜年了,磕头了”,那个喊“给大伯磕这儿了”,也不进屋,就在院子里跪倒一片,从小窗眼里往外看,还没有来得及看得很清是谁,人们已经呼呼隆隆地离去,又赶到另外一家拜年。老家有很多亲戚家的小玩伴,我就做了火柴枪,做了弹弓,用塑料的圆形针线盒做了小手电筒送给他们,跟他们一起在村子里疯玩儿。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老人们就陆陆续续来到爷爷家,坐在炕上抽着烟袋,一锅一锅接着抽,屋里烟雾缭绕,满屋子都是旱烟叶子的味道,却不觉得那味道呛人,坐在那么多大人中间,很兴奋,很踏实。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不知道哪位爷爷带了两本没有封面的《杨家将》和《呼家将》(封面是那位爷爷自己撕掉的,那个时候要有这样的书,是要被当成“四旧”的),我就像说评书那样一页一页读给他们听,爷爷们听得津津有味,人越来越多,有的时候炕上都坐不下了。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就提着大锡壶给乡亲们加水,给我也端来一碗,然后坐在长凳子上听着看着我,目光里满是怜爱和骄傲,那也许是他在老伙伴们面前最为风光的时候。许多经历能让我们绕过人生中的坎坷和艰险,忍受世间的种种苦难,却很难绕过一个“情”字,有人说文字能让人回忆,声音也能让人回忆,这个我信。我知道,我在老家的那几天,是爷爷真正的节日。 1963年,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坐火车回老家陪爷爷过年,要先坐火车到一个叫做前磨头的小站,再倒小火车或者是长途汽车才能到家。在前磨头车站等车的时候,父亲去买长途汽车票,对我说:“把包看好,我一下就回来。”等他回来以后,发现放在书包口上的两个馒头不见了。我肯定是贪玩儿了,或者是看哪里都新鲜,东张西望,没有看好那两个馒头。两个馒头当时是我们一天的口粮,我当时不知所措,父亲没有责怪我,对我说:“偷馒头的人不会是小偷,如果是小偷,就把包一块儿提走了,一定是那些饿极了的人,丢就丢了吧。”那时候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去,街上总有要饭的人。父亲就又拿粮票在车站饭店买了两个烧饼,就作为我们的午餐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