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情局局长自述 后9·11时代的反恐情报战争

中情局局长自述 后9·11时代的反恐情报战争

  • 字数: 3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 作者: (美)迈克尔·海登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55172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美国国安局和中情局前掌舵人,迈克尔·海登曾亲历许多国家安全事件。
《中情局局长自述:后9·11时代的反恐情报战争》不仅介绍个人主要经历,也披露了不少内幕,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思想。
《中情局局长自述:后9·11时代的反恐情报战争》主要内容包括: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的根本原因;
9·11后美国情报界面临的变革;
斯诺登事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反恐战争中情报组织的角色;
技术革命如何赋能情报工作;
美国追捕恐怖分子的手段;
美国怎样利用一切可能搜集情报;
如何有效消除泄密事件的消极影响;
情报机构怎样应对公众舆论危机;
……
《中情局局长自述:后9·11时代的反恐情报战争》独特呈现了美国反恐情报战的历程,系统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的情报思想,对当今世界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苗苗,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现任教于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曾翻译出版《很好领导力养成》《生而为赢》《做不可能的事》《纳粹的精神解析》等7部作品。
目录
前言 著书缘起
第一章 系统瘫痪 马里兰州米德堡,199--2000年
第二章 国家财富……还能坚持多久 马里兰州米德堡,2001-2005年
第三章 奔向战事……与盟友并肩作战 马里兰州米德堡,2001-2005年
第四章 奔向战事……接二连三 马里兰州米德堡,2002-2005年
第五章 “星风” 马里兰州米德堡,2001-2003年
第六章 公之于众……别无选择 马里兰州米德堡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4-2008年
第七章 公众的知情权与国家安全 马里兰州米德堡和弗吉尼亚州兰利,1999-2009年
第八章 网络领域的生活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马里兰州米德堡和弗吉尼亚州兰利,1996-201O年
第九章 真的别无选择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2005-2006年及以后
第十章 “我希望你接管中情局”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6年5月至9月
第十一章 三个“小”麻烦 巴格达、伊斯兰堡和喀布尔,2006年
第十二章 独特的视角 弗吉尼亚州兰利,2007-2008年
第十三章 回家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1945-2014年
第十四章 “没有核心,就没有战争” 叙利亚艾其巴,2007-2008年
第十五章 间谍活动、官僚主义及家庭生活 弗吉尼亚州兰利,2006-2009年
第十六章 伊朗:轰炸还是核威慑 弗吉尼亚州兰利,2007-2009年
第十七章 全球化事业 弗吉尼亚州兰利,2007-2009年
第十八章 “面对不作为的指责,我们将不做任何解释”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2-2009年及以后
第十九章 过渡 中央情报局,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
第二十章 “将军,他们准备公布备忘录” 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2009-2014年
第二十一章 私人部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09-2014年
致谢
摘要
     故事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周一傍晚,我正在家里看电视新闻播报,突然接到电话,说电脑出了问题。软件故障导致国家安全局的电脑系统全面瘫痪。 “说明白点,”我在安全电话线路上询问值班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国安局的电脑系统全面瘫痪。” 系统瘫痪是因为超负荷运转。技术人员后来向我解释问题原因时称,现有的系统配置无法承受“数据风暴”。仅数据的采集量就远远超过国安局网络的最初配置,这就好比附近的切萨皮克湾的码头、防波堤和海堤,倘若不够牢固,就无法矗立在强劲的东北风中。 系统瘫痪的责任不全在我。近年来,国安局财政预算吃紧,人员精简,基础设施陈旧,极少录用新人。我们费尽心思让系统保持运转,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这个乱糟糟的系统如何维持运行。如今系统瘫痪,想找张可以参考的布线图都不容易。不妨设想下,将达伦-麦克加文饰演的电影人物放到电影《圣诞故事》中的圣诞树上,是的,就是这么不合时宜。以此描述我们当前的处境最为恰当。 那天是2000年1月24日。当时,我身为三星空军将军,在美国规模优选、权力优选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局长的位子上刚刚坐满10个月。虽然还是个新手,但无须值班员解释,我也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信号情报(SIGINT),是个连续过程,相当于一条谍报活动生产线,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情报搜集、加工、分析与报送。此刻,遍布世界的卫星和地面信息采集站依然在拦截通信,它们采集的海量电话、传真和无线电信号依然涌入存储缓冲器。然而,一旦存入,数据就会被冻结,不能移动,也不能读取。用不了多久,情报使用者就会注意到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的显示器出现频闪或根本无法显示。总而言之,国安局现在处于脑死亡状态。 情急之下,我与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在安全线路上通了电话,向他汇报电脑系统全面瘫痪。显然,我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坐等技术人员排查故障。乔治和我知道很多国家机密,如今我们要共同保守一个新的秘密。系统瘫痪的消息一旦被萨达姆-侯赛因或者奥萨马‘本‘拉登之流的恐怖分子得知,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天一大早,一场暴风雪席卷整个华盛顿,联邦政府被迫关闭,我们则趁机召集了大批的计算机工程师与技术人员。趁员工们在家休息,我们要抓紧时间让瘫痪的国安局恢复正常。我们争分夺秒地工作了两天两夜,但仍毫无进展,这不由得让人感到绝望。周四早上,在家休整了两天的数学家、语言学家以及隋报分析员正常到岗,但他们发现所有入口和上都贴着手写的便条:“系统目前存在间歇性故障,登录前请与上级主管联系。”我们给出的解释轻描淡写。 此时此刻,系统瘫痪已成为实实在在的安全危机。中午时分,在紧急召开的员工代表大会上,我在国安局弗里德曼礼堂(以美国密码学先驱威廉与伊丽莎白·弗里德曼夫妇命名)亲口将这个坏消息告诉了局里数千名员工,那些没有到场的工作人员观看了闭路电视直播。宣布完这个残酷的通知,我真诚地说:“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密的守卫者。一旦走漏风声,就会使我们的人民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那些觊觎美国领土和人民的不法分子会更加丧心病狂。这绝对不能成为你们茶佘饭后的谈资。‘亲爱的,你猜今天国安局出什么大事了’这样的谈话永远不要开始,这是机密,出了国安局我们要对此守口如瓶。” 这次系统崩溃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国安局当前急需改革的处境。无可否认,计算机设备陈旧让人头疼,但现实比这更糟糕。 国安局亟须变革。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破解密码立下赫赫战功,1952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一纸密令成立国家安全局。在很多人看来,从获取隋报的数量和质量上,信号情报远比人力情报和卫星影像更有价值。 但事实并非如此。识破间谍的确很难,但我们的监听目标只要轻松地挂断电话就能让我们精心设计的监听计划功亏一篑。此外,由于通信的窃.听与破解乃高度机密,国安局将保密工作做到了很好。虽然成立了几十年,大多数美国人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后来,很多人以一种糟糕的方式听说了它的存在。1975年,以参议员弗兰克·丘奇为首的情报委员会披露国安局僭越了杜鲁门总统的授权,对国内诸多名流进行秘密监视,包括简·方达、(乡村歌手)琼·贝兹以及(有名儿科医生)本杰明·斯波克。 这份监听名单曝光后,美国政府针对国安局的行动权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尤其是那些被国安局称为“美国人”的特殊人群,包括美国境内的所有人以及美国境外的所有美国公民。此后多年,国安局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但在多年之后再次遭到指责,原因是行动过于小心谨慎。 国安局之所以能在“冷战”期间大获全胜,除了预算充足与技术优越,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主要对手只有苏联,而后者显然在预算与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与曾经的辉煌年代相比,如今的国安局仍然是马里兰州雇员人数最多的机构,人数和20世纪90年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