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春风桃李四十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40年回忆录:1980—2020

春风桃李四十年:上海大学社会学系40年回忆录:1980—2020

  • 字数: 1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沈艺,张文宏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71417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3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于1980年,从建系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岁月。在这四十年岁月中,上百位老师在讲台上闪耀着智慧的曙光,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引导着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入社会学的殿堂,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成为了具有社会学思辨能力的栋梁之才。社会学系让各位老师和院友相聚于次,同时他们也为社会学系40年的发展历程增添了更加绚丽多彩的颜色。本书主要收录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学生撰写的回忆文章。
作者简介


沈艺 · 主编

沈艺,1978年出生,博士,副研究员 。2015年起,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至今。曾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




张文宏 · 主编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学术专长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目录
摘要
     筚路蓝缕 功在人心 胡申生 【作者简介】1980年进社会学系,先后担任社会学系1978级政治辅导员兼《社会》杂志编辑。后陆续担任社会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文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文明办主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2014年退休,现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教授协会会长。 袁缉辉教授是我一直极为尊敬的师长。虽然,我无缘名列他的门墙之下,但近四十年来我却始终对他敬执弟子之礼。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正是由于他的提携、引导和帮助,才使得我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名见习生。他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将永志不忘。但在这里,我最想谈的还是他对当年的复旦大学分校、今天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科发展所起到的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现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可谓兵强马壮——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套完整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拥有系、研究所、专业杂志这样一个集教学、科研、出版阵地三位一体的完整架构。放眼望去,花团锦簇,令人高兴。对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袁缉辉教授昨日的奠基作用,将永远与这个系今日之辉煌联系在一起。 当年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是我国大陆地区经历了“”、在高校中恢复社会学教学与研究以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这一点已经在各类正式出版的有关社会学发展编年史中有确凿记载。然而,这个“第一”其实来之不易。自从同志提出恢复社会学学科以后,照理这个“第一”是决计轮不到新建的复旦大学分校的。首先,在京、津、沪地区有那么多办学基础雄厚、办学条件良好的高校,可是当时并没有哪一所学校主动争取这个“第一”;其次,上海的几所名校也接近可以获得这个“第一”,但它们宁可等一等、看一看。结果,上海市高教局和复旦大学分校的领导凭借自己的慧眼和胆略,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恢复建立社会学系的使命揽入怀中。在这里我必须向当时的领导鞠躬致礼。别看现在社会学已成“显学”,在当时却还是一块“烫手的山芋”。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虽然没有杀头之虞,但风险肯定是要冒的。第一个恢复社会学系,看似轻松,实际上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难忘的故事。 如果说当时的领导是创办“”后第一个社会学系的决策者的话,那么,袁缉辉教授就是这个决策忠实而又出色的执行者、完善者。社会学系正式列人本科招生是1980年9月,但为了能尽早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社会学人才,学校毅然将政治系1978、1979两个年级的学生按自愿的原则,分别转入新成立的社会学系和法律系。这样,于1980年3月建立的社会学系,就有了1978、1979两个年级的学生。袁缉辉教授门下的社会学学生也就是从这两个年级开始的。 在整个复系过程中,困难之大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是师资。自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社会学的教育教学就停止了,这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教师可用。袁缉辉教授作为系主任,不畏困难,积极应对,首先从解决师资队伍入手。他采取了“一调二请”的办法。“一调”就是将一些德才兼备,同时又热爱社会学教学、研究的才俊调进社会学系。“二请”是为了适应社会学系教学、科研需要,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学人才,袁缉辉教授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网络,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单位,请来当时堪称第一流的学者到系里开课。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泰斗。教育部行文同意授予费孝通先生上海大学名誉教授称号。现在回想当年费老经常在复旦大学分校西江湾路那个“迷你”型校舍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讲课,为师生作学术报告,真有恍若隔世之感。其他一些老社会学家也经常来到学生中间,向学生讲授社会学的知识。这些老社会学家后来都被誉为新时期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但在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草创之际,却都是社会学讲坛上的常客。当时复旦大学分校虽然只有尺幅之地,却正应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句话。而能使这些大家纡尊降贵、纷至沓来为我们的社会学学生讲课,接近是和袁缉辉教授求贤敬贤、礼贤若渴的态度和视第一流师资为办学生命的正确眼光分不开的。 20世纪80年代,袁缉辉教授为了能让社会学系的学生在简陋的办学条件下获取优选的学术营养,不惮繁难,广延名师、大师,足可鉴其一心为学生、一心为学科提高发展之拳拳之意。如今的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倡共享,提倡名师交流,以今例昨,袁缉辉教授当时所具有的那种充分利用社会公众人力资源的观念和成功实践,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办学者借鉴的。 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