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脱贫攻坚 威县故事

中国脱贫攻坚 威县故事

  • 字数: 14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99062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各类脱贫典型为案例对象,真实记录了威县脱贫攻坚之路,全面宣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威县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成就,深入评估县域脱贫攻坚的多重影响,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提供案例支撑。
目录
序言
01 拔穷根必改革
第一节 一棉独大沉疴何解
第二节 资源富集贫困怪圈
第三节 改革破题精准脱贫
02 破穷局真改革
第一节 转职能激活力
第二节 换思路寻突破
第三节 改作风强队伍
03 换穷业巧改革
第一节 一棉独大变五大模式
第二节 传统作坊变汽配园区
第三节 产业高地变宜居新城
第四节 美丽生态变美丽经济
第五节 运输大县变交通强县
04 脱穷帽深改革
第一节 保平安促稳定
第二节 保通畅促发展
第三节 保生态促转型
第四节 保民生促和谐
第五节 聚合力促脱贫
05 扶长贫齐改革
第一节 好政策发挥好效果
第二节 好团队带出好作风
第三节 好干部赢得好口碑
兴乡村永改革
尾声
将改革进行到底
后记
摘要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邢台市,地处冀南平原黑龙港流域,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为邢台市人口第二、面积第三大县。 威县古时属于古黄河、古漳河长期泛滥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垦殖历史悠久,宜农宜牧。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让威县顺其自然地成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在悠久的种植历史中,部分地区因土地沙化,棉花种植成为优选。因此,威县农民的自主选择成就了20世纪90年代有名的产棉大县,棉花种植面积超过全国棉花总面积的百分之一,被誉为“冀南棉海”。这个称号曾为威县带来食粮,也换来荣光。然而,随着时代更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当人民的生活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棉花产业的产业附加值低的弱点逐渐显现出来,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冀南棉海”逐渐变成“资源陷阱”,严重拖慢了威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四不靠两没有”(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的基本县情,使得威县县城建设起步晚,工业近乎空白,棉花产业的衰落使威县专享经济支柱也受到重创。1999—2009年全部财政收人一直在8000万元左右徘徊,2009年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40个县(市)中倒数第四,是典型的“大破穷”县,名副其实的“后进生”。 因棉而兴,因棉而困,成为威县一时难解的沉疴。依恋土地观念滞后 2012年,威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时有贫困人口17.1万、贫困发生率34.1%。 威县当时的贫困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广、两多、三少、三难”: “一广”,即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人口分布于所有乡镇507个行政村,97.1%的村有贫困人口。 “两多”,即因病致贫人员多,建档立卡人口中因病致贫占到58%以上:贫困边缘群体多,返贫风险加大。 “三少”,即文化设施少,80%的村没有文化广场,60%.的村农家书屋有名无实;产业覆盖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不到40%,梨果、葡萄等富民产业仅覆盖25个村,农民增收渠道窄;技能人才少,农村致富带头人缺乏,人才密度指数低于全省5.2个百分点。 “三难”,即就医难,60%的村没有标准化卫生室,绝大多数村医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上学难,全县农村几乎没有达标公办幼儿园,30%的农村中小学校舍不达标,45%的学校缺少器材设备;饮水难,全县近1/4的村没有安装自来水管,群众安全饮水没保障。 全县总人口60万,农业人口就占到48万,绝大多数都在从事棉花种植。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极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低价劳动力。 长久的种植历史,让这些百姓对土地有深深的依恋,传统的封闭意识,让大部分百姓选择固守一方贫瘠的土地,即便有部分农民离开家园外出打工,这也不能叫致富,只能叫作讨生活。 依靠几亩土地的有限收益,让大部分家庭处于一种“摇摇欲坠”的贫困状态,抗风险能力极差,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因婚致贫现象比比皆是。 然而,比贫困更可怕的是因发展滞后导致的观念滞后,让贫困一代传一代,致富与生活的希望渺茫。 久困于穷,威县很焦虑,从政府到民众。 焦虑催生压力,激发威县不断反思。 这里不是不毛之地,也并非偏远深山,纵览威县各方面,都拥有一定资源。 那威县为什么穷? 威县是千年古县,名人辈出。这里有有名的历史遗迹——鲧堤,相传大禹之父鲧在此筑堤治水、拯救苍生;曾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涌现出宋朝名相范质、明朝兵部尚书贾待问等众多历史名人。 威县素有“冀南红都”美誉,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这里还走出任仲夷、刘杰、李子元三位省委书记;这里曾经涌现出大批志士仁人、革命英烈。 威县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在威县三小时交通半径之内。 然而,人文、交通、土地、劳动力这些富集的资源不仅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反而成为不受重视或无用武之地的“摆设”。所以,就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资源富集的贫困怪圈。 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威县产业结构极其单一,工业近乎空白,农业基本靠棉花“一枝独秀”,造成“全县财政靠农业,农业产业靠棉花,棉花产业靠行情”的局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长久以来的农业经济造成的小农思想,让普通民众习惯了落后,宁愿“靠着墙根等救济”,没有意愿,更没有能力另谋生路;是长期的单一发展结构,让干部队伍习惯了落后,不愿和难以跳出“等靠要”的“舒适圈”。 要拔掉“穷根”,就要补足“精神之钙”,扶“思想之贫”!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