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

  • 字数: 36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孙运梁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810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因果关系是客观归责的"前置"问题,因果关系论与客观归责论是姊妹关系,需要一并研究。本书指出我国目前因果关系研究的问题所在,提出在归因与归责二分的基础上,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具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主张引入客观归责的概念与判断规则体系,以更准确地判断客观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客观归责论明确地将结果归因与结果归责相区分,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隔断,按照客观归责的思维方法,应该先对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事实性关联进行条件因果关系的判断,然后再以各种规则进行规范评价,它建立在事实审查基础上,但是一旦完成这种事实关联的审查,就跨入规范性审查的阶段,解决了传统因果关系论将事实与规范混淆、归因与归责不分所带来的一系列混乱。客观归责论属于阶层犯罪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阶层理论先事实判断后价值判断、先客观判断后主观判断的位阶关系。客观归责论之所以成为我国当前刑法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与我国目前阶层理论的快速成长有重大关系。
作者简介
孙运梁,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师从有名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研究成果丰硕。
目录
导论
一 对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研究的必要性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
第一章 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一 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落入哲学窠臼
二 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章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条件说
一 条件说的基本立场
二 条件说的问题点
三 合法则的条件说
四 合义务的替代行为
五 择一的因果关系(双重的因果关系)
六 假定的因果关系
七 因果关系的断绝与因果关系的中断
八 累积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九 小结
第三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规则体系
一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判断规则之一:制造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三 判断规则之二:实现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四 判断规则之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第四章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关系
一 归因与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
二 从条件理论到客观归责理论的嬗变
三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是一种不称职的归责理论
第五章 客观归责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一 客观归责与犯罪论体系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功能
三 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大于实体意义?
第六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不足
一 有些下属判断规则标准不够明确、具体
二 下属判断规则在犯罪阶层体系定位上存在困难
三 客观归责判断体系中也有主观的因素
四 客观归责理论对既遂犯与未遂犯在适用上无法论理一贯
五 客观归责可能导致将结果犯当作危险犯
六 区隔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上的困难
七 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八 小结
第七章 故意犯的客观归责
一 有必要以客观归责故意犯的构成要件
二 客观归责理论限缩了故意犯的适用范围
三 特殊认知是客观归责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第八章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一般理论
一 客观归责理论主要适用于过失犯
二 客观归责理论重新架构过失不法的体系
三 以客观归责理论检验过失犯的成立
四 小结
第九章 过失犯客观归责的核心:结果避免可能性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事实的与规范的结果避免可能性
三 结果避免可能性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
四 结果避免可能性在过失犯认定中的定位
五 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具体检验
六 小结
第十章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客观归责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乱象
三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域外的考察及其启示
四 以客观归责理论解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
五 小结
第十一章 特殊认知者的客观归责
一 引言
二 特殊认知在客观归责中发挥作用
三 特殊认知没有改变客观归责的客观性
四 功能主义的解决方案
五 小结
第十二章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一 引言
二 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存否
三 以条件说判断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四 不作为犯的所谓相当因果关系
五 不作为犯中条件关系的具体适用
六 从因果关系走向支配关系
七 小结
第十三章 不作为犯的客观归责
一 引言
二 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
三 保证人地位与客观归责
四 先行行为与客观归责
五 结果避免可能性(义务违反关联)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六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七 小结
第十四章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
一 引言
二 从形式、实质到机能:先行行为的理论演变
三 先行行为的性质及其限定
四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一般规则
五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具体运用
第十五章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
一 引言
二 分析的文本:基本案情、判决结论及裁判理由
三 根据客观归责理论的分析——以德国为借鉴
四 根据危险的现实化理论的分析——以日本为借鉴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