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暴力亲子关系心理学

非暴力亲子关系心理学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作者: 程瑞鹏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80822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非暴力沟通就是一种可以触碰孩子内心的沟通方式,是解锁爱和理解的密码,是改善亲子关系、建立亲子信任的重要手段。这本书将带领家长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孩子的行为,回归到原始真诚的状态去和孩子相处,并让家长们学到实用性的工具和技能,熟练转化那些习惯性的带有暴力因素的沟通方式,在使自己情绪平稳的同时,也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作者简介
程瑞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在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青少年成长领域深耕多年,有很多独到的发现和见解,代表作畅销书《敏感者天赋》。
目录
第一章 每个哭泣的孩子,都有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给孩子的巴掌,同样也打在妈妈脸上
孩子的坏性格,都是妈妈犯的错
爱发脾气的妈妈和怯懦的孩子
责骂、生气、冷落……孩子成了你的负面情绪垃圾桶
重男轻女的妈妈:男孩永远长不大,女孩容易被人骗
第二章 妈妈的爱,要会表达才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为什么那么爱孩子,他感觉的却只有烦恼
把“我这都是为你好”变成“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仪式感很重要,给孩子买礼物而不是买东西
给孩子承诺并遵守,孩子会觉得“妈妈真伟大”
第三章 蹲下来、坐地上,让我们和孩子好好说话
平等沟通的技巧是假装你就是孩子
严肃一些,孩子其实能够听懂你在说什么
孩子有委屈,让他把“委屈”两个字说出来
孩子发脾气,你应该觉得庆幸
第四章 放开手,你并不会失去孩子
孩子摔倒,千万别比孩子先哭出来
关心但别控制,孩子自己知道冷不冷
小孩子打架转眼就和好,大人千万别掺和
第五章 你心疼孩子,孩子也在心疼你
孩子帮你干活,推辞的结果是害了孩子
孩子很爱你,只是他也不会表达
和孩子吵架,孩子其实比你还内疚
不要总是标榜辛苦,你不说孩子也知道
第六章 控制自己,做一个不吼不叫的妈妈
别把你的焦虑,带到亲子关系当中
焦虑、烦躁的你怎样不失控
孩子不听话,你其实有不生气的办法
别太恐惧,事情远没你想得那么可怕
第七章 这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可能也在伤害孩子
家庭吵架,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
数落老公,孩子会觉得“爸爸好无能”
过于自我,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那一个”
不注重形象,孩子会抬不起头来
八卦、不尊重人,孩子会变得很滑头
后记
摘要
     对于每位父母而言,孩子都是需要呵护的宝贝,而父母也会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优选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经验、阅历、思维等各方面的不同,孩子与父母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当孩子一次次地挑战着父母的底线时,终于有一次,父母就会爆发,忍无可忍地对孩子进行体罚或者打骂。而在孩子未进入青春期之前,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在孩子与妈妈之间。 我和5岁的儿子小成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记得一天中午,我正在忙工作上的事情,小成过来说要出去玩,我就好言好语地和他商量:“等妈妈忙完就带你去好吗?就五分钟,小成听话。” 谁知,我话音刚落,小成瞬间就撅起了小嘴,一屁股坐在地上,两条腿还不停地搓来搓去:“我不要,我就要现在出去……” 我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就一会儿,好吗?等妈妈忙完这一点就可以带你出去了。” 可小成依旧不依不饶:“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妈妈坏,妈妈不好……” 正在这时,孩子的奶奶来了,看到这般情景,就问小成怎么了。不问倒好,这一问立马勾起了小成的“任性斗魂”,他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在地上打起滚来,嘴上还叫嚷着:“妈妈对我不好,老是凶我,还不带我出去玩!” 我一看这架势,火气“蹭”地一下就上来了,我让婆婆先别管,然后提溜着儿子进了卧室,关上了门,冲着他屁股狠狠打了两下,打完之后,儿子哭声小了,但哽咽更厉害了,一抽一抽的声音,似乎包含了很多委屈。 听到这样的哭声,我瞬间后悔起来,他才5岁啊,还这么小,我怎么能对他下这么狠的手,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都说要控制自己,但每次都是那么冲动。想到这,我轻轻地摸了摸儿子的头,把他抱起来搂进了怀里,本以为儿子会拒绝,谁知道他却紧紧搂住了我的脖子,那一刻,我心中的悔意又重了几分,发誓一定要改掉冲动打孩子的毛病。 可到底应该怎么改呢? 案例中小成妈妈的感受以及她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很多妈妈共有的,不打能把人气死,但打了,却又是“打在孩子身,疼在妈妈心”。很多时候。妈妈在迫不得已或者气头上打了孩子,待情绪平复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后悔和心疼,给孩子的巴掌也同样打在妈妈的身上,并且这疼痛的感觉还要强烈上几十倍。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景下,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打骂”或者“体罚”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回忆,有时候甚至可能对孩子的性格甚至未来产生影响。 一份研究报告在对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主要指肢体攻击)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纠正其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包括: 1.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出现障碍,如脾气暴躁、交际恐惧、抑郁等; 2.增加反社会和暴力行为,如在家里与父母对着干,不遵守校规校纪,随意破坏物品,和他人打架、偷盗等; 3.即使在控制了孩子反社会行为、母亲的教育、孩子性别、家里孩子数量等因素的情况下,父母的暴力对孩子的成绩依然有阻碍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暴力很有可能会形成代际传递(即指某种精神、特质、条件、因素等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如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条件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重复贫困的境遇。),夫妻间的暴力为孩子向父母施暴,尤其是向母亲施暴树立了“榜样”。 给孩子的巴掌如果仅仅让妈妈自责或者后悔倒也不算什么大事,但若以让孩子出现不端的品行、扭曲的人格、暴力的性格为代价,妈妈将来承受的痛苦和伤害将更是无法预计的。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