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治论 中国政府治理体系建构之路

共治论 中国政府治理体系建构之路

  • 字数: 3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
  • 作者: 宋世明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50251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个五年。 为了形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合力,共治(即协同共治)是大势所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世明领衔撰写。
内容简介
共治,以巩固不可分割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为前提,以共和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前提,以良法善治为前提,以权责一致为前提。为充分实现共治,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进程中,由国家做出高质量的协同共治制度安排。在国家治理体系全局中,政府治理体系体量优选;在国家治理能力的全局中,政府治理体系是制度执行力的优选载体。基于此,“先大后小”“先内后外”既是实现共治的中国路径,也是建构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的现实路径。“先大后小”,即立足国家治理体系优先实现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的优化协同高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体制;“先内后外”,即在政府治理体系内优先纳入“共治”的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以整体政府角色而不是以碎片化政府角色与社会、市场协同共治,由此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协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格局。《共治论》试图对共治(即协同共治)进行中国式表达。
作者简介
宋世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两次获国家行政学院优秀教学一等奖。作为“国家公务员法起草小组”成员,全程参加了我国第一部公务员法的起草、修改、定稿工作。2013至2018年担任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出版《美国行政改革研究》《中国公务员法立法之路》等著作。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的回顾与反思
新时代深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前瞻
第二篇 政府组织结构体系
论大部门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演进和改革方向研究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篇 政府职责体系
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
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
完善市场监管的顶层设计与行动方案
强化“善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再论“善管”的基本框架
美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本经验教训
第四篇 政府行政方式
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
以现代政府治理之道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
“双随机、一公开”:简约并不简单
简政放权步入重心跨越的新阶段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穿到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全过程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启示
设立与运行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方法论——以银川市为例
垂直管理更需协同共治
反本位主义论
第五篇 公务员管理
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对西方经验的拒绝、改造、引进与超越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分类制度之设计原理
中国公务员管理的四大机制演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草案)》为分析蓝本
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须厘清两个关键问题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