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上海滩金融传奇

上海滩金融传奇

  • 字数: 2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作者: 黄沂海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201008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从事金融文博研究之余发掘并撰写的史料珍档,全书收录文章30篇,约17万字,上篇“拍案金奇”以写金融事件为主,下篇“前世金生”以写金融人物为主,视角独特,文笔流畅,熔史料性、文学性、可读性于一炉。字里行间,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脉络清晰,从侧面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上海金融中心形成的过程,也为读者带来一个可触摸、有质感的城市,颇具历史文化价值,对今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黄沂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监事长,上海市档案馆金融史料中心特约研究员《行家》《银行博物》杂志主编,作家。出版《笑看金融》《笑问财源》《笑点赢家》《扇有善报》《扇解人意》《多多益扇》《漫不经心》《家俭成储》等书著。
目录
上篇 拍案“金”奇
商贸“嘭嚓嚓”,钱庄与银行跳起“交谊舞”
谁是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狠角色”
惊“潮”:树欲静而“风”不止
四面“储”歌,风乍起,云初动
上海银行公会发轫之“游戏规则”
房产与信托这一对“欢喜冤家”
“北四行”品牌连锁,“首店经济”何以爆红
金融仓库群:苏河湾要冲地带的“坚固城堡”
外滩24号:日本侵华“金融急先锋”
呼啦啦,海上掠过保险风
捧“金饭碗”找保人,真的是“灵丹妙药”
相得“艺”彰:早期银行玩转艺术品金融
摇啊摇,有奖储蓄“摇”到哪座桥
暗战:人民币初登上海滩
开国之始,储蓄很“燃”很沸腾
下篇 前世“金”生
钱庄帮派文化的江南印记
钱庄“八把头”角色起底
“海上闻人”银行逆袭记
四任央行总裁靠什么“续命”
交通系“朋友圈”里的各路财神
“迷你银行”生意经:好感比金钱更重要
“信用侦探”之陈光甫样本
“黄金屋”自有“新师说”
“佛系”银行家书香袅袅
“金融儒商”的新闻出版之缘
黄浦江畔最后的钱庄老板
天亮了,旧典当渐行渐远
财富“顶流”笑迎“上海的早晨”
红色传奇:每一枚铜板都用在了刀刃上
“国家名片”的尘封往事

摘要
     商贸“嘭嚓嚓”,钱庄与银行跳起“交谊舞” 上海是中国近代金融业滥觞之地。从一个简陋的小渔村,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金融因子的潜人,无疑起着激活作用。“商人集则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在上海这个善于兼容并蓄的都会里,银行、钱庄、票号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曾经一度交相辉映,共同演绎着经济屋檐下的“化装舞会”。 追本溯源——“混搭”生意见雏形 上海的钱庄,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推测钱庄的起源,属于“明朝那些事儿”。翻开《中国金融发展小史》,就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私营的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组织”的记载。《旧上海金融业综述》亦称“上海邻县常熟在明万历年间,已有钱肆,估计这时国内外贸易已较发达的上海,不会没有钱庄”。 不过迄今为止,比较靠谱的史料,来源于豫园内园中的一块碑文。内园是早年钱业公所的所在地,其中有一块1921年的勒碑,碑文中记述:县治北城隍庙有东西二园。西园即明潘恭定豫园,中更芜废,而玉玲珑三峰仅存者;东园一名内园,广袤不逮西园而幽邃过之。乾隆年间,钱业同人醵资购置为南北市总公所,以时会集……盖自乾隆至今垂二百年,斯园阅世沧桑,而隶属钱业如故。在内园另一块嘉庆二年(1797年)碑记上,还刻着乾隆年间上海各钱庄名录,尚可完整辨认的有82家。由此可见,早在乾隆年间,上海就已在孕育着金融业“梦开始的地方”,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钱业公所也作为业界的统领,崭露头角。 钱庄的萌芽,用眼下时髦的说法,当数商铺经营的“混搭”效应,与米店、布店、煤炭店等有着牵丝攀藤的关系。上海开埠前,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伴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资金借贷应运而生,于是不少商铺也捎带作些资金拆借的买卖。曾任钱业公会会长多年的秦润卿就著文说:实始于旅沪绍人开设之煤炭肆,兼营小规模之存放业务,积之稍久,各方称便,业务日见发达,相继开设者日众,渐次形成钱庄之一专业。此外,早年的书报惯于用“钱米店”和“钱布店”字样,可见当年有些米店和布店以兼营货币兑换和存放款为副业,做活生意。 就这样,经年累月,商铺的款项进出日益浩大,金融调度日趋频繁,原先的经营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于是反客为主,副业渐渐地变成主业,钱庄业顺其自然,有了迅速发展的机会。“钱业为百业之首。”钱庄业与工商业有着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钱庄的作用是协助工商业融通资金,商业需要的营运资金,有赖于钱庄予以短期的周转。同时,钱庄又靠广大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两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旧上海的钱庄大多聚集在黄浦区。据1942年进泰来钱庄当学徒的夏弘宁老先生回忆,当年,宁波路、天津路、北京路、四川路等几条马路是钱庄的集中地,马路两旁挂着各式各样的钱庄招牌。即便在这些马路两旁的狭小弄堂里,也是钱庄林立,如天津路的福绥里、同吉里、鸿仁里;宁波路的兴仁里、同和里、永清里;北京路的清远里等。仅在兴仁里这条不长的胡同中,就布满了11家钱庄,可谓“夹缝中求生存”。虽然钱庄规模有限,设备简陋,操作方法陈旧,似乎难以与当时已经出现的资本雄厚,“一表人才”的洋商银行相抗衡。但“小车不倒只管推”,在旧上海钱庄一直保持稳步经营,可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钱庄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根深蒂固——“小块头”有大能量 “土枪土炮”的钱庄,能在群雄逐鹿的旧上海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分得一杯羹,究竟靠什么?洋商银行虽然规模浩大,但“大有大的难处”,成本高、开销大、调头慢,繁文缛节,水土不服;而钱庄经理土生土长,熟悉地情,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他们在上海扎根经营比洋商银行早,“优选山门为大”,而且对上海各界人士都熟悉,与外地携眷避居上海的富绅、官僚、政客也多有往来,易于营销。同时,钱庄机构精简,分工明确,经理、襄理之下,分设清账、跑街、汇划、钱行、银行、洋房、信房、客堂(俗称“八把头”),连同所有学徒、栈司,少则几十人,最多也不超过一百人,薪金开支较少且工作效率较高。 有个故事颇具说服力。豫源钱庄经理秦润卿,鉴于钱庄规模小,发展慢,在征得豫源创业人同意后,于1919年2月将豫源钱庄改组为豫源商业储蓄银行,结果银行的经营收益反而不如钱庄多,只好硬着头皮“翻烧饼”。不出三个月,豫源商业储蓄银行关门大吉,改设福源钱庄。秦润卿重整旗鼓,随后逐渐获得良好业绩。可见,钱庄虽然小本经营,但收益不一定比银行少。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