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

中国菊文化经典读本

  • 字数: 26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51435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历代菊花诗词文赋及相关史料笔记等核心文献,内容广及菊花与中国社会文化诸方面,如文学、宗教、等,并通过对这些经典篇章、段落和文物图像的分类选注、鉴赏和通俗解说,生动、立体地阐述菊花的自然特点、社会作用、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目录
总序
前言
植物特性篇
一、时菊独妍华——本草探源
释菊
菊花别名
菊花图经
菊之品种
二、清泉灌菊丛——种植技艺
菊品变异(节选)
菊花嫁接
一年菊事(节选)
培根
分苗
惜花、护叶
……
摘要
     菊花是中国的原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是种植地域最广的花卉之一。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识别并命名了菊花,而且对其药用价值已经有所研究,但是在唐代以前,人工栽培尚不流行,人们主要取用自然野生的菊花。到宋代以后,菊花的人工栽培面积大增,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此总结说:“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古代典籍对菊花的药理、功用和栽培技术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成书的《艺菊书》把菊花的园艺栽培总括为六大步骤,分别是贮土、留种、分秧、登盆、理缉和护养,这说明古人经过实践探索,已经掌握菊花的生理特性和栽培技艺。一、时菊独妍华——本草探源 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身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呈卵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花朵直径差异较大,从2.5厘米至20厘米不等,善于变化,形色各异,品种极多,花期为9月至11月。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菊花的食用、药用功能,对其生物学特性有详细的记载,虽达不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平,但也堪称翔实。 释菊《尔雅》 菊,治藉。郭璞注:今之秋华菊。 [汉]许慎 菊.治墙也。从、鞠声。居六切。 【注释】[1]这里的两段文字分别选自《尔雅》和《说文解字》,标题为编者所加。[2]藕(.0):“菊”在古籍中的写法,有时候也写作“鞠…‘鞴”,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读音是一样的,都可以指称“菊”这种植物。[3]治藉(qi6ng):这是在《尔雅》编写年代人们对菊的另一种称呼。[4]郭璞(pu):晋代有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曾为《尔雅》作注释,后世将《尔雅》收入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都将郭璞的注释文字刻印在正文之后[5]秋华:即秋花,指菊是秋季开放的花。“华”同“花”【6】治墙:和前面的“治藉”一样,也是古人对菊的称呼,有时也可以写作“落藉”,读音都相同。[7]从(cao):“斗卜”就是草,“从”是《说文解字》解释文字含义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了某个字有什么属性,“从*÷就是指“葫”属于一种草类。[8]鞠声:这是《说文解字》注音的一种方式,说明“葫”字读作“鞠”声。[9]居六切:切,就是反切,是古人对汉字进行注音的方式,反切的使用方法是出示两个简单易读的字,然后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相拼,读出另一个音。这里的“居六切”就是取“居”字的声母“j”,和“六”字的韵母“u”,拼出“ju”的读音。 【品析】《尔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解释字词的辞典,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期,它是古代学者们集体创作、增补的成果。《说文解字》也是古代的字典,由汉代的许慎撰写。这两部辞典对字词的解释都极为简练,常常用古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较为通俗的名称去解释不太常见的字词。也就是说,“菊”的同音同义字“葫”是汉代以前的古人不常使用的写法,而“治墙”则是当时的人们对“菊”这种植物较为通俗的称呼。有趣的是,随着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发生的变化,今天我们普通读者已经不知道汉代以前的先民对菊花的通俗叫法了。 上述两部辞典虽然年代很早,却并没有解释菊这种植物为什么被古人命名为“莉”。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祖父陆佃在他写作的《埤(pi)雅》一书中解释了菊花命名的原因,他说:“鞠草有华,至此而穷焉,故谓之‘鞠’。一日鞠如聚金,鞠而不落,故名‘鞠’。”原来在古代汉语中,“鞠”有穷尽、完结的意思,菊花这种植物秋季开花,那时自然界的其他花大都凋谢,古人认为菊花一开,这一年的花事就算结束,所以称之为菊花。另外,“鞠”在古代还有聚集、聚拢的意思,菊花的花朵大多是黄色,盛开之后好像黄金聚在一处,所以叫菊花。现代学者黄侃通过研究古汉语的读音,在《尔雅音训》一书中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蒴之名,以似麴尘也。《周礼·内司服》‘鞠衣’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麴尘’。此蒴之得名,亦以黄如麴矣。”麴(q0)是酒曲,麴尘就是酒曲发霉长出的菌丝,颜色发黄。古代的服饰“鞠衣”有很多褶皱,外形与菊花的舌状花盘类似,菊花的颜色又跟发霉的麴一样都是黄色,所以黄侃认为这很可能是古人将这种植物命名为“蒴”(菊)的原因。事实上,先秦时代中国的先民具体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当然无法确切得知,但是从现代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陆佃和黄侃的观点都是有此道理的。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