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那些我生命中的飞羽

那些我生命中的飞羽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鸟窝里的猫妖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9340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只鸟是什么? 应该怎么喂养? 受伤了怎么治?” 微博百万粉丝博主用实际行动来为你解答。爱鸟人推荐书籍之一既是一部一线鸟类救助人员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如何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指南;既有温情脉脉的点滴,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更有实用的鸟类救助经验;全书收录49种鸟类,覆盖身边大多数的常见鸟类。
内容简介
从一位喜爱鸟类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专业救助鸟类的一线鸟类救助人员,作者已救助过数万只鸟类,和各种鸟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曾为自家屋檐下的家燕担忧不已,也曾冒着生命危险从盗猎者手中解救鸟类,还曾和小伙伴一起为了救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而彻夜不眠。全书分为初见时光、求学相伴和投身保护三大部分,她在本书中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在不同成长时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鸟类互动经历,介绍了自己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成长。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以一种或一类鸟类为主线,介绍了和这些鸟类有趣的互动经历,既有温情脉脉的点滴,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
作者简介
鸟窝里的猫妖,本名张率,动物保护的践行者及科普达人,果壳科学人专栏作者,多次参与并负责珍稀鸟类救助项目,相关事迹被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今日头条、《光明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报道,做客访谈节目《天下女人:她们与动物》,参与编写《中国野生动物救护手册》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初见时光
家燕——年年岁岁来相见
我的大白鸡——谢谢你们陪我度过童年
白腰文鸟和文鸟——“萌团子”历险记
喜鹊与乌鸦——小“土匪”和小“恶霸”
夜鹭和苍鹭——“胖头陀”和“瘦头陀”
黄胸鹀——该怎么留住你
第二部分 求学相伴
红嘴相思鸟——一次失败的救助
白头鹎——南来的小朋友
白颊噪鹛和黑脸噪鹛——有朋当如此
大天鹅——带着我的理想一起飞
环颈雉——可别飞到饭锅里
三宝鸟——一场误会引发的冷暖
红角鸮——我的许多“第一次”都给了你
黄脚三趾鹑——最配合的“患者”
伯劳——无愧“屠夫”之名
八哥——暴躁的小笨蛋
第三部分 投身保护
灰喜鹊——温柔的小天使
黑卷尾——算我怕了你们
红嘴蓝鹊——躲过了初一,没躲开十五
大山雀——“食脑狂魔”爱拆箱
大杜鹃——“细作”
白鹡鸰——鹡鸰在原,兄弟的确情深
普通翠鸟——仍被愚昧和贪婪伤害着的生命
鸿雁和鹅——一次有味道的邂逅
夜鹰——“biubiubiu~”
雨燕——“小短腿”乌龙事件
丘鹬——还敢更傻点么
鹊鸲——有惊无险时遇到的好奇宝宝
乌鸫——天降“翔”瑞
麻雀——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戴胜——再臭也得救啊
珠颈斑鸠——瞎凑合界的冠军
黑枕黄鹂——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啄木鸟——不想当医生的吃货不是好建筑师
雕鸮——爱不是占有,是给它自由
纵纹腹小鸮——智慧友爱的“小胖墩”
长耳鸮——何日君再来
草鸮——会飞的“猴子”
红隼——欢迎来做邻居啊
鹗——第一次亲密接触
绿孔雀——只求一立锥之地
鸳鸯——鸭子树上住
褐翅鸦鹃——又是“进补”惹的祸
东方白鹳——不眠之夜
鸟妈妈会抛弃被人碰过的小鸟吗
野生动物的科学放生
后记
附图
摘要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这首歌,大概我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就在听了。伴随着它的还有窗外燕子的呢喃和麻雀的絮语。它的旋律我可能很早就记住了,然而我真正明白歌词的意思,大概是三四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家住在吉林省西北部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平房里,有大大的院子。爸爸妈妈抱着我坐在窗下,一个哼歌,一个就指着天上飞来飞去忙忙碌碌的小影子问我:“宝宝你看这是什么呀?这是燕子呀。燕子好不好看呀?燕子叫得好不好听啊?”换来我懵懂的点头和呵呵傻笑。在我真正看清燕子之前,脑补出的燕子形象一直是穿着东北大花袄的鸟。在我看清它们以后,我只想说——这分明是黑背白肚皮,哪里算花衣嘛!顶多喉咙有点红而已。 虽然歌里唱的是“年年春天来这里”,但是东北的春天总来得晚些,四月中原大地遍地花开的时候,我们那儿的土才刚解冻不久。在我的记忆中,什么时候我家小院的花也开得姹紫嫣红了,我也换上花花绿绿的小裙子了,才能见到燕子那黑色的身影和剪刀状分叉的尾巴在我眼前高高低低地穿梭忙碌。而我,则抱着小画书,坐在窗前的小板凳上,看一会儿书,看一会儿燕子。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是夏天了。毫无疑问,燕子在东北是夏候鸟。 所谓候鸟,便是随候而行,寻找温度适宜、食物丰沛的地方生活。在北半球,候鸟便是秋迁南,春徙北。关于古人观察并验证燕子迁徙的故事,我听过两个版本:其一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宫女将燕子的一条腿剪去,而第二年又看到这只没了腿的燕子;其二是南朝宋国的名妓姚玉京将红线系于燕腿,来年又再相见。初听时只觉得这吴国的宫女简直讨厌,还是宋国的名妓慈悲。 我不太清楚我家房檐下的那一溜泥窝是从我几岁的时候开始有的,兴许在我出生前就有了。只知道从我记事起那里就有一溜灰不灰黄不黄的泥,每年春天我爸拿油毡补房顶的时候,都会很小心,怕把它们碰坏。饶是如此,夏天来时,还是能看到燕子四处衔着泥和草在原来的那一溜泥窝上贴贴补补。泥窝修补得差不多之后,它们就会去找软草。再之后,它们梳理羽毛时会有意啄一些绒羽下来,我时常能看到它们满嘴的白毛。但是那些白毛并不四散飘飞,而是被它们用唾液黏在了泥窝中的软草上。此间它们还会收集些鸡窝里飘落的鸡毛之类的东西。我曾好心好意抠出了一把棉花捧在手里献上去,直到我举得手酸,它们也未垂青眼。无奈,我又把棉花塞回了棉袄里。 装修的喧闹大概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甚至更短,很快它们就安静下来。懵懂的我还不能理解现在我们称之为“污”的交配行为。甚至因为被勒令不准打扰它们,我都不知道燕子的蛋长什么样子。只知道这种安静的日子大概会持续两个星期多一点,我便能听见那个灰不灰黄不黄的泥巢里传出新的吵嚷声,软软的,轻轻的,就像我奶声奶气地喊“妈妈我饿了”时一样。 我虽然不能搬个梯子上去偷窥,但是当亲鸟带着食物飞回来时,能看到小燕子讨食急得从窝里探出头甚至半身来。四五个小家伙把黄黄的嘴巴张得老大,脖子伸得老长,喉咙到腹部是污白色的绒毛,跟它们父母腹部那雪白雪白的羽毛不太一样。 大约三个星期,这帮小家伙就长得跟它们的父母几乎一个样了,也能跳出来,在窗下蹦跶。每年这个时候,我爸都会把鸡关在笼子里不让它们出来玩,怕它们把落在地上还飞不高的小燕子吃掉。用不了几天,小燕子就能飞得像它们的父母一样自如。我和笼子里的鸡只有羡慕的份儿。 人的成长总是比鸟要慢上许多,但是人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子的时候就可以上房揭瓦。等我到了可以上房揭瓦的年纪,虽然仍被勒令不许在燕子孵卵的时候爬到旁边看,但是机智如我会另辟蹊径来满足好奇心。比如,我偷了老爸的望远镜,爬到了小院另一角的仓库房顶,居高临下偷窥燕子窝。而燕子们对我这种偷窥行为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大概是燕在矮檐下,也不得不低头。 那是我头一回看到燕子孵卵。虽然我还分不清家燕的雌雄,不过我爸告诉我燕子都是妈妈在孵卵,爸爸在外面找吃的,所以我就权当留在巢里的一直都是燕子妈妈。 它也不是一直趴在窝里的,过一会儿就会起来动动,梳梳羽毛,吃点燕子爸爸带回来的虫,或者方便方便。瞅准这个空当,我看见它身下圆圆的白花花的卵。因为离得远,我也还年幼,对大小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一粒一粒的很精致可爱。 待到雏燕出壳,我却慌了。因为刚出壳的小燕子是暗暗的肉色,光秃秃的没有毛,我在望远镜的视野里甚至看不清它们(因为镜片被我油乎乎灰扑扑的小脏手按得都是指印)。而在那之前,我见到的幼鸟只有毛茸茸的小鸡仔,出壳之后就可以到处乱窜的小鸡仔才符合我心目中小鸟的形象,而我见过的小燕子也是已经长了羽毛的幼鸟。 “它们是不是生病了?会不会死?”这样的念头折磨着我幼小又脆弱的心灵。当时别说手机,我家连电话都没有。幸得我爸教书的中学离家里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我当时也算是使出了宇宙洪荒之力,爬出大门就往我爸单位跑,居然还被我成功地找到了他的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