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砥定华中——中共华中工委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程

砥定华中——中共华中工委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程

  • 字数: 28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唐灏,唐寅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354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百位文化名家吹响献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集结号百部鸿篇巨制打造红色中国宏大精品文学盛宴百幅纪念风云岁月气势磅礴的艺术画卷
内容简介
本书集政治性、史实性、艺术性、故事性为一体,以纪实文学的笔法,生动记述了中共华中工委在解放战争中坚持敌后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事迹,再现了陈丕显、管文蔚、曹荻秋、姬鹏飞、韦国清、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风范以及与华中人民的鱼水深情。书中史料翔实、情节生动、悬念迭起,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当前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一部生动教材,是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一部光辉作品!
作者简介
唐灏,1945年出生,江苏射阳人,民盟盟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远东国际大审判》《中苏结盟之行》《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肝胆相照》等多部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电影文学剧本8部,已投拍并公映的有《肝胆相照》《周恩来万隆之行》《东京审判》3部,其中《东京审判》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很好编剧奖。
唐寅,1972年生,民革成员,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无锡市影视家协会理事,无锡市南长区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肝胆相照》(合作),参演电影《大进军·大战沪宁杭》,参与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驼峰天使》《南京审判》(合作)等。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临危受命
第二章 射阳河畔
第三章 金陵梦残
第四章 灵活机动
第五章 重开局面
第六章 地下尖兵
第七章 卓识远见
第八章 线布江南
第九章 战略决策
第十章 鱼水情深
第十一章 民意当顺
第十二章 新会新开
第十三章 拨乱反正
第十四章 盐阜惊雷
第十五章 要塞风云
第十六章 敌忾同仇
第十七章 当机立断
第十八章 甘当副手
第十九章 洪流滚滚
第二十章 利刃出鞘
第二十一章 饮马长江
第二十二章 只待东风
第二十三章 决战前夜
第二十四章 大江东去
尾声
后记
摘要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苏北平原,江淮大地,当年隶属华中地区。 苏北平原亦称黄淮平原,乃为华北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南起长江北岸,北沿淮河流域,西由津浦铁路贯通全线,而东面那曲折漫长的海岸线上广袤的沿海滩涂,则是干百年来,浩荡的长江与奔腾的黄河在黄海边冲刷而形成的一片神奇的海岸湿地。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既有别于长江以南水作农业形成的柔绵的吴越文化,又区别于黄河两岸由旱作农业形成的刚毅的齐鲁文化,而是由里下河水网地带的维扬文化与沿海滩涂造就的湿地文化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都是博采众家所长,似南似北似东似西,而又非南非北非东非西。她以“温和、忠贞、坚韧、勤劳”等行为特征构成“多元一体,包容兼蓄”的风格;以博取众家之长,包容了儒家文化的理智与积极,道家文化的豁达与明朗;包容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取各家之长,熔多种文化于一炉,从而形成了自身既英武豪放又风流倜傥的特色。于是,历代从这里走出来的既有诗画惊世的骚人墨客,又有震撼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 华中,更是中国革命斗争目前英雄辈出的战略要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诞生了红十四军;抗日战争时期,这里重建了新四军军部,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在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伟大胜利后,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又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第一章 临危受命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然而,中华民族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却又面临着一场中国向何处去的全新的两种命运的抉择: 国民党声称要建国,但却坚持仍以所谓“统一政令、军令”为基调,实质上它所建立的仍然是独裁、专制法西斯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共产党也宣布说要建国,则公开表明“在决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想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目的——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当时,饱受多年战争劫难的神州大地,早已满目疮痍,一片萧条,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因此举国上下渴望和平,各党各派发出呼吁,更有众多社会贤达,为之奔走调停,力促国共双方进行谈判,消弭内战。 为进一步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了40多天的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有名的双十协定。 经过谈判,国民党当局曾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出席的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等等。 然而,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不过是纸上的条文,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所以,内战的魔影,依然笼罩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1946年,中国遭遇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上海在这年夏季遭遇水灾,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均是先旱后涝;广东灾民达500万人,而广西则高达1300万人。在湖南,因饥饿、病疾而死亡者达400万人以上,就连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一带,居然也有300多万名难民涌向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沪宁沿线的各大城市。 但是国民党当局却违背全国人民意志,在灾民的哀号声中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公然撕毁墨迹未干的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6年6月26日拂晓,以国民党军分多路围攻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意在夺取中原,染指全国。 全国性的内战终于爆发。我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击,一场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战——全国解放战争拉开了帷幕。 于是,国内短暂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和平”局面,顿时变成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残酷现实。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