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研究(精)

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研究(精)

  • 字数: 141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大亚,蔡学军主编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744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6章,第一章介绍了科技工作者、科技人才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及辨析;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借鉴;第三章介绍本书职业标识的原则、方法等,并简要介绍分类结果;第四章分析了科技工作者职业的结构特征;第五章总结了研究形成的启示与建议;第六章是本书主要成果,即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手册。 本书可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阅读,也适合对科技人才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
周大亚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合著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演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目录
目录 第1章基本概念 1.1科技工作者的概念 1.1.1概念的历史演进 1.1.2本研究概念界定 1.2相关概念辨析 1.2.1科技人才 1.2.2科技人力资源 1.2.3科技活动人员 1.2.4科学家工程师 1.2.5R&D人员 1.2.6专业技术人员 1.2.7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小结 第2章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借鉴 2.1相关理论文献研究 2.1.1人力资本理论 2.1.2知识生产模式理论 2.1.3职业结构变迁理论 2.1.4人才发展理论 2.1.5职业分类理论 2.2相关国际经验 2.2.1范围界定 2.2.2分类方法 2.2.3统计体系 2.2.4运行机制 2.2.5判断标准 2.2.6推广应用 2.3对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工作的借鉴 2.3.1对科技工作者概念界定的借鉴 2.3.2对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原则的借鉴 2.3.3对科技工作者测度和统计方法的借鉴 2.3.4对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构建的借鉴 2.3.5对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标准的借鉴 2.3.6对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推广应用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3章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的标识方法 3.1科技工作者职业标识 3.1.1标识原则 3.1.2标识依据 3.1.3标识方法 3.1.4标识过程 3.2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概况 3.3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3.3.1关于法医、物证鉴定人员和知识产权专业 人员的归类 3.3.2关于安全和消防人员的归类 3.3.3关于、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负 责人、办事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的归类 3.3.4关于新增科技工作者职业的标识 本章小结 第4章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结构特征 4.1占现有职业类型的比例 4.2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 4.3在组织机构中的分布 4.4在岗位类型中的分布 4.5在学科门类中的分布 4.6绿色职业的占比 4.7职业安全风险等级分布 本章小结 第5章启示与建议 5.1关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5.2关于发挥职业分类作用的建议 5.3关于完善科技工作者调查统计办法的建议 5.4关于宣传科技工作者职业的建议 5.5关于推动形成良好创新文化的建议 本章小结 后纪 参考文献
摘要
     第3章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的标识方法 本章在借鉴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标识科技工作者职业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包含“大—中—小—细”4级结构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便于读者对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全貌有一个整体认识。 3.1科技工作者职业标识 3.1.1标识原则 1. 创新性 深入贯彻落实职称、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改革精神,在工程技术领域,统筹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分类体系,打破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身份、学历、资历障碍。 2. 聚合性 以《职业分类大典》及2019年新增补职业为基础,将国家职业分类体系中符合科技工作者特征的职业纳入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第二大类)、“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第三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第四大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第五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第六大类)和“军人”(第七大类)中的科技工作者。 3. 国际性 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2008)》(ISCO—08)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第3级为基准,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对应ISCO—08第3—4级)、职业技能等级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对应ISCO—08第3级)标识为科技工作者。 4. 包容性 在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框架设计上,既遵循国家职业分类的基本原则,又符合我国现行人才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的基本要求。因此,本体系将科技工作者分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技术技能人员的科技工作者”“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和“军人中的科技工作者”等人才队伍和职业类别。 3.1.2标识依据 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的确定,以专业技术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作为主要判定标准。专业技术水平依据学历进行确定。 按照从业人员普遍接受教育培训的程度,包括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技术技能水平的层次性依据职业资历进行标识。在职业活动中,从业人员经过权威机构评估所确认达到既定标准的学习成果,包括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鉴定证书、职业技能培训证书。 3.1.3标识方法 借鉴国际职业分类中对绿色职业标识的方法,本体系对科技工作者职业的标识综合采用了聚类标识法和逐一标识法。 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主要采用聚类标识法。即以自然科学学科和专业知识为依据,以中类为单位汇总所有符合特征的职业,列入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 技术技能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采用逐一标识法。即由职业分类技术专家以细类(职业)为单位,依据知识背景、职业活动、技能水平、从业条件等职业特征逐一标识,列入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 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人员(含办事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采用聚类标识和逐一标识相结合的办法,即以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为依据,以中类为单位汇总科技工作者职业。在此基础上,由职业分类技术专家依据知识背景、职业活动、技能水平、从业条件等职业特征逐一标识并剔除已在专业技术人员(第二大类)中已标识的职业后,列入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 3.1.4标识过程 1. 标识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 采用聚类标识法,对《职业分类大典》中的第二大类进行标识,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 2. 标识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 采取聚类标识和逐一标识法对《职业分类大典》第三、第四大类进行标识,确定社会生产生活服务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 3. 标识技术技能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 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确定职业分类的原则、依据、方法,采取逐一标识法对《职业分类大典》第五、第六大类进行标识,确定技术技能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职业,并将标识结果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技能人才对应的142个职业进行比对。 4. 形成标识结果 就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结果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对标识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形成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 3.2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概况 依据本章介绍的标识方法,课题组对《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逐一进行了分析甄别,确定截至2019年4月,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数为677个,占《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总数的45.7%。 在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分类体系中,科技工作者职业的编码采用《职业分类大典》编码,分类体系与《职业分类大典》的体系结构保持一致,采用“大—中—小—细”4级结构,即大类、中类、小类、细类。大类和中类名称在《职业分类大典》名称基础上采取增加标注的方式确定,小类和细类(职业)名称直接采用《职业分类大典》名称。 大类是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结构中的优选层次。大类划分标准主要根据职业性质的同一性,同时考虑我国管理体制、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等因素。科技工作者职业类型的大类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科技工作者” “技术技能人员中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