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

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

  • 字数: 33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任俊//应小萍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25677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人为什么不快乐?答案或许有千百种,但毫无疑问,无论任何外部因素,其都必须作用于“人”,是人的内在主观机制认定了“自己不快乐”。 人如何能变得更快乐、更积极、更乐于向外部世界拓展?看完本书,也许你就会有答案了。 《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不仅梳理了乐商相关的经典积极心理学理论,更分析并总结了来自全世界的多个调查与实践成果,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极具指导意义。 比如:为什么我们长时间工作后会觉得很累,但睡一觉之后又会恢复精神?人们常说“笑口常开,好运自然来”,是真的吗?常常微笑会更幸福,更成功吗?运动的人会更快乐吗?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疑惑、小思考,任何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件,实际上也浸透着心理学的某些深层原理。 任俊教授深耕积极心理学领域多年,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颇多建树,《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更是任俊教授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每一个生活在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社会却又时常备感无助的“我”,或许都应该翻一翻《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找到令自我更积极向上的力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帮助你提高乐商的书。乐商投资是一种高价值的投资,从心理学已有研究来看,乐商越高的人生活越幸福,未来的学业成绩越好,事业成就越大,如爱情更稳固、收入更高、社会地位更高、寿命更长、工作绩效更优良等。从一定程度上说,那些已经由智商或情商所决定了的命运也许通过乐商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
作者简介
"任俊,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执委,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曾在SSCI、SCI、CSSCI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擅长将艰深的专业解读化为平实有趣的文字,讲授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的深奥心理学。 应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八届和第九届理事,近年来专注于从社会心态角度研究大事件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 "
目录
第一章 习得性无助——伤了心也伤了幸福
第一节 习得性无助的由来
第二节 人有习得性无助吗
第三节 怎样消除和预防习得性无助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寻找失落的幸福
第一节 从习得性无助到积极心理学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第三节 塞利格曼的主要生活经历
第四节 关于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几个争论
第三章 乐商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
第一节 习得性无助真的可怕吗?
第二节 人应该提高自己的乐商
第三节 乐商是一种解释风格
第四章 乐商的核心内涵—积极品质
第一节 怎样提高人们的乐商
第二节 关于人的改变
第三节 改变自己不快乐的技术
第四节 让抑郁孩子变快乐的实践
第五章 乐商的核心内涵——积极品质
第一节 乐商的具体内涵——24种积极力量
第二节 运用积极力量来改变生活
第三节 道德情绪体验与积极力量
第六章 积极情绪与心理资源
第一节 关于积极情绪
第二节 心理资源和积极情绪
第三节 心理资源与情绪变化最近发展区
第七章 运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运动频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运动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吗?
第三节 运动的快乐密码:自我调节控制
附录 积极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生平介绍
摘要
     第一节 习得性无助的由来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还是先看一个心理学目前有关学习的经典心理学实验。 美国有名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是一个科学心理学天才,他除了擅长用小鸡来研究学习之外,也擅长用猫来研究学习。他曾经设计了一个迷箱(如图1.1所示),专门用实验来研究什么是学习。桑代克把一只饿了一天的猫放进这只迷箱,迷箱外面用猫最爱吃的鱼来引诱它,然后观察猫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从迷箱里面出来。桑代克设计的迷箱很巧妙,它的底部有一块踏板,如果饿猫能踩到这块踏板,迷箱的门就会被打开,饿猫就能逃出迷箱而吃到外面的鱼。 不过如果研究者在这里使用一个小小的诡计,即每次当饿猫很辛苦地逃出迷箱之后,就一把抓住它而不让它吃到外面那条引诱它的鱼,然后把猫重新送回箱子里面,即猫每次的努力都只能以失败或挫折告终,猫在这种情境条件下会出现什么行为呢?实验所获得的结果让人意想不到,猫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一些猫会一直努力尝试逃出迷箱去吃那条鱼,不管它失败了多少次,它总是在下一次还是想要逃出迷箱,并且这些猫逃出迷箱所花费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表现出越挫越勇的样子,我们姑且称这些猫为“坚强猫”。 第二种情形,另外一些猫则出现了自我攻击行为,这些猫会用自己的头猛撞迷箱的框架,最后弄得头破血流,有些猫甚至还会用牙齿咬迷箱。似乎这些猫已经失去了自我,毫不珍惜自己,我们姑且称这些猫为“疯狂猫”。 第三种情形,还有一些猫则不再做出任何逃出迷箱的行为,干脆趴在迷箱的底部,眼睛充满哀伤的泪,看着外面的鱼而发出哀叫,这些猫好像患上了抑郁症一样,我们姑且称之为“抑郁猫”。 当时的研究者对第二种情形即“疯狂猫”的印象比较深刻,因为人们从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发现,总是承受失败或挫折有可能会使个体出现失去自我控制的疯狂行为,而这种行为对社会或其个人的伤害会非常大,这使得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总是致力于研究与此相关的心理问题。至于其他两种行为,研究者认为它们似乎既不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影响个体自身的发展。 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另一位美国有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以狗为研究对象,用一种新的实验范式再次发现了类似于上述第三种“抑郁猫”的情形,塞利格曼把这种情形命名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并在此后的一生中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 而这一次,塞利格曼告诉世界,习得性无助也许和人的抑郁症有密切的关系。附带说一下,据美国心理学测量领域的专业杂志《心理学测评》(Monitor on Psychology)2002年33卷第7期的一个研究报告,塞利格曼在20世纪及其之前的100位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31位。这个排名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该学者的著作及论文的他引率,二是该学者的心理学理论在美国本科生心理学教科书中出现的次数,三是该学者在专业心理学研究者心目中的名望和声誉。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份排名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排名第一,但是斯金纳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并没有排名第一,多数非心理学专业的人是通过弗洛伊德或马斯洛等人认识心理学的。 在谈论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现象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现象。 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一位诗人到乡间散步,在路过一间农屋门口的时候,他正好看见一位老农牵着一头足有几百斤重的大水牛回来。诗人看老农随手把牵牛绳系在了一个小小的木桩上就准备回屋,他走上前好心地提醒说:“老大爷,您用这么小的木桩来系这么大的水牛,小心它跑掉了。” 老农看了看大水牛,呵呵一笑,十分肯定地说:“年轻人,它不会跑掉的,我用这个木桩拴它已经好多年了。” 诗人感到有些疑惑,忍不住问道:“它为什么不会跑掉呢?您看这木桩这么小,大水牛只要稍稍用点力不就能把它拔出来吗?” 老农靠近诗人压低声音说:“年轻人,我告诉你个秘密,当这头牛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把它系在这个木桩上了。刚开始时它可不像现在这么老实待着,老是想撒野从木桩上挣脱跑出去。不过那时候它力气还小,折腾了好一阵还是只能在原地打转,慢慢它就蔫了,再也不跟这木桩较劲了。现在尽管它长大了,有力气可以挣脱了,但它还是和以前一样老实地待在原地不动。有一次,我给它喂草料,不小心把一些草料撒在了它脖子够不到的地方,我原以为它肯定会挣脱木桩去吃,可是它没有,只是‘哞哞’地待在木桩旁边傻叫,好像是在叫我把草料放到它够得着的地方去,你说这多有意思!”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头大水牛挣脱不了一根小小的木桩呢? 还有一个有关动物的行为也很有趣。 研究者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玻璃隔成了两半,鱼缸的一半放进几条大鱼,连续几天不给这些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很多小鱼。饥肠辘辘的大鱼看到了小鱼,径直就朝小鱼游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