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 政治学 2021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专业辅导教材 政治学 2021

  • 字数: 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633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聚焦军队文职法学类(政治学)考试,是备考考生的指路明灯和知识宝库。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1.紧扣考试大纲 覆盖考查范围 本书严格依据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要求进行编写。本书依据考试大纲分为六个部分,全面覆盖考查范围。本书第一部分为中国政治,第二部分为国际政治,第三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第四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第五部分为形势与政策,第六部分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本书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也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 2.细致讲解考点 搭建逻辑框架 本书是专为参加军队文职法学类(政治学)考试的考生精心打造的复习全书,内容全面且细致。本书每章的“逻辑框架”模块详细展示了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使考生能够整体把握每章的主要内容和考点间的逻辑关系。本书在“知识精讲”模块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六部分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归纳。这为考生节省了归纳整理知识的时间,帮助考生实现科学、有效备考。 3.把脉命题方向 突出考试重点 本书在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要求和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呈现。本书在每章均设置了“考纲分析”模块,该模块点明了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该模块依据考试大纲要求和考试真题,对考生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复习要求。本书的“知识精讲”模块对考点进行了有侧重的呈现。本书对重要考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同时,也对各考点的重要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 本书为考生解决了复习内容多、找不到对具体知识点的讲解等难题,为考生的全程复习保驾护航,使考生在复习中能够有的放矢。中公教育军队文职考试研究院衷心希望每一位使用本书复习军队文职法学类(政治学)的考生都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军队文职法学类(政治学)专项书籍,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编写。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政治,包括政党与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五章内容;第二部分为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等五章内容;第三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投身大革命的洪流等十四章内容;第四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地位和功能等十章内容;第五部分为形势与政策,包括国内“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两章内容;第六部分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括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等十章内容。每章又具体分为“考纲分析”“逻辑框架”“知识精讲”三大模块,为考生指明复习方向,并提供系统的内容讲解,从而帮助考生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进而夯实基础,实现科学备考。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政治
第一章政党与政党制度(2)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形成(3)
第二节中国各民主党派(5)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4)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15)
第三节人民代表的选举权及职权(16)
第四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7)
第五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8)
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1)
第三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3)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3)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25)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26)
第四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8)
第一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8)
第二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30)
第三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32)
第五章当代中国主要政治关系(33)
第一节党政关系(34)
第二节党与军队关系(35)
第三节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36)
第四节中央与地方关系(37)
第五节地方政府间关系(39)
第二部分国际政治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42)
第一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43)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47)
第三节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52)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54)
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特征(54)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57)
第三节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60)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63)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63)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66)
第三节国际组织及其分类(67)
第四章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69)
第一节国际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69)
第二节国际冲突及其解决(71)
第三节国际合作及其保障(76)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80)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80)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83)
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86)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史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90)
第一节灾难深重的旧中国(91)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96)
第三节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98)
第四节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101)
第五节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02)
第二章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04)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05)
第二节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07)
第三节北伐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高涨(109)
第四节大革命的失败(112)
第三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114)
第一节革命转入低潮与党领导的武装起义(115)
第二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17)
第三节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119)
第四节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120)
第五节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22)
第四章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24)
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125)
第二节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及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126)
第三节坚持抗战、团结、进步,遏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128)
第四节整风运动与党的建设(130)
第五节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131)
第五章夺取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32)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不懈斗争(133)
第二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改革运动(134)
第三节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爱国民主运动的持续、深入发展(135)
第四节伟大的战略决战(136)
第五节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138)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斗争(139)
第一节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祖国大陆的解放(140)
第二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41)
第三节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41)
第四节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143)
第五节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44)
第七章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45)
第一节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46)
第二节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47)
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149)
第四节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150)
第五节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52)
第八章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53)
第一节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54)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调整(156)
第三节“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的逐渐形成(157)
第四节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58)
第九章“”的内乱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60)
第一节“”的发动(161)
第二节从“全面夺权”到中共九大(161)
第三节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162)
第四节外交工作的新局面(163)
第五节1975年的全面整顿(164)
第六节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164)
第十章伟大的历史转折(166)
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67)
第二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168)
第三节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69)
第四节经济调整与改革开放的起步(169)
第十一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71)
第一节中共十二大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发展战略的初步形成(172)
第二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172)
第三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173)
第四节中共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75)
第五节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始(175)
第六节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176)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78)
第一节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79)
第二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180)
第三节“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推进(181)
第四节中共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183)
第五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84)
第十三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86)
第一节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87)
第二节确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187)
第三节中共十七大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理论问题(190)
第四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92)
第五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取得新进展(192)
第六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4)
第十四章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96)
第一节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与历史地位(198)
第二节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与历史地位(200)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3)
第五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07)
第六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11)
第七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14)
第八节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217)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220)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和标志(220)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221)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223)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地位和功能(228)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228)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230)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231)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233)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与特点(234)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236)
第三节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237)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39)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24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4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43)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247)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250)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者(251)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252)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253)
第四节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255)
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257)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与作用(258)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258)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260)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262)
第七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64)
第一节互联网及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264)
第二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新课题(266)
第三节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269)
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271)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及其类型(271)
第二节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273)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选择与建设(276)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和建设(278)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与特点(278)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280)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282)
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84)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284)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条件(286)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288)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
第一章国内“形势与政策”(292)
第一节学习和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293)
第二节准确把握当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297)
第三节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关注热点问题(301)
第四节深刻领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303)
第二章国际“形势与政策”(305)
第一节全面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305)
第二节正确看待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全面把握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06)
第三节准确把握地区热点,深刻认识地区形势演变的复杂性(309)
第四节深入分析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趋势性变化,准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311)
第六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314)
第一节时代主题及其转换(314)
第二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316)
第三节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挑战(318)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及其全球化发展(321)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321)
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325)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327)
第三章当代世界政治及其多极化趋势(330)
第一节当代世界政治及其演变(330)
第二节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333)
第三节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335)
第四章当代世界军事及其发展趋势(338)
第一节当代世界军事及其特征(338)
第二节新军事革命及其影响(340)
第三节世界主要军事力量的战略调整及转型(343)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347)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347)
第二节当代美国政治(350)
第三节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352)
第六章欧盟的经济政治及对外关系(356)
第一节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356)
第二节欧洲联盟及其发展前景(358)
第三节欧洲联盟的对外关系(359)
第七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362)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362)
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364)
第三节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365)
第八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367)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367)
第二节俄罗斯的艰难转型与振兴(368)
第三节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370)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及其前景(372)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影响(372)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374)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76)
第十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378)
第一节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379)
第二节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81)
第三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382)
第四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8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