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双循环 中国经济新格局

双循环 中国经济新格局

  • 字数: 21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691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一本带你读懂中国经济的信心与底气。 2.林毅夫、蔡昉、黄奇帆等知名经济学家联袂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 3.研判宏观政策,把握时代脉搏,厘清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强强联手,读懂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不少问题以前未曾经历,需要从战略角度深化认识和有效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解挑战就是机遇。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作者简介
陈元,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曾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目录
第一章 解读双循环
双循环的由来
准确理解双循环背后的发展战略调整
内外循环,也是量与质的循环
——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看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确立中国发展新坐标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双循环
第二章 实现双循环靠什么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双循环的深意与落实中的关键点
坚持以开放创新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内外双循环
从四个方面看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状及问题
在“去全球化”中实现全球化
第三章 双循环的抓手
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自身的潜在增长率
以持续的开放政策支持形成双循环格局
地方政府信用扩张造成了双循环的优选堵点
双循环、增长趋同与劳动力市场发展
科技服务双循环建设
从“被地球转动”到“转动地球”
第四章 金融服务双循环
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双循环的能力
双循环战略需要创新友好型的金融体系
投融资体制改革应转向“以企业需求为中心”
摘要
     一位拿着拨火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讨论是一片土壤,那么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的种子。”近期,双循环这个新词激起了各种猜想、讨论和演绎。凡是能说的事情,都必须说清楚。双循环也是一个可以说清楚的概念。要理解这个新词,就需要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政策思路的演进。 为了减少个人揣测,笔者尝试从考据的角度对双循环的提出过程进行回顾、梳理。 国际大循环与沿海发展战略的巨大成功 1987年10月底,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当年12月30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王建同志答记者问的相关内容,解释了国际大循环战略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换回外汇,为重工业发展取得所需资金与技术,再用重工业发展后所积累的资金回来支援农业,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的循环关系”。 “国际大循环”的构想很快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重视,并促成了“沿海发展战略”的提出。 1987年11月至1988年1月初,赴江苏省、福建省考察,并向呈上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对该报告作出批示:“接近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1988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组织实施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决定。同年3月中旬,党的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讨论了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①。 具体而言,“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有三个要点②:第一,利用我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第三,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此后,尤其是1 992年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更快融入世界经济秩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产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 1992年一2011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了1.1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资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同一时期,中国从全球第十二大出口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也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缘角色,一跃成为世界制诰、『p的中,I、、. 在此基础上,中国解决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双缺口”问题:外汇短缺、国民储蓄短缺。与此同时,中国进一步从全球价值链、国际规则体系、全球金融市场等维度,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1年11月,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标志,我国关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形成了从南到北、比较完整的体系。 国际大循环战略日益面临挑战 在推动形成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两头在外”、出口与投资双驱动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经济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不但使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部压力,而且还面临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产业升级遭遇瓶颈制约,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此外,中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达到64%(2006年),国际大循环处于主导地位,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这种经济结构十分少见。 在此背景下,2006年初发布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2011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国际大循环的思路逐渐发生改变,经济政策的重心逐渐从侧重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 201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其中的两个判断指出:(1)生产要素方面,ANe~~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2)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全球总需求不振,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这意味着,国际大循环构想下的“沿海发展战略”不仅面临前述日益显现的弊端,还面临新常态下的两大挑战:其一,人口红利减退,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其二,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出口的扩大基本取决于竞争优势,而非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此后的情况是,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于2015年达到峰值,直至2019年一直保持在相当稳定的水平。 不过,这一时期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情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常态判断当中也提道: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通过直接投资等渠道,中国引进高质量的国外资本、优选技术,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走出去的渠道,对外输出直接投资、广泛建立对外经贸联系。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