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民族声乐美学研究——以李双江歌唱艺术为例

中国民族声乐美学研究——以李双江歌唱艺术为例

  • 字数: 2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艳林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80668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梳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音乐家、体裁等,发现其在“精神与品格”、“风格与气质”上的演变与进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不同时期的美学观念、主张和追求,明确美学内涵。本研究还试图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本体分析揭示其形式美的特征,结合其声腔和表演的分析,展开中国民族声乐美学范畴的讨论,在歌眼、造境、移情、筑字等美学概念的论述中,又对中国民族声乐美学中的风格、韵味、意境等进行论述,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理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美学研究上的学术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艺术精神与品位的积淀的视角,总结中国民族声乐美学的历史演进规律,论证了作品的美学特点、名著、名人的美学思想以及体裁的美学特点。进一步展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与美学内涵,明确中国现当代民族声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为构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奠定理论基础,拓展为中国艺术的逻辑与智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实践哲学与美学复归,重点论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实践哲学性质以及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构建方法。
作者简介
张艳林,青年歌唱家,师从有名歌唱家李双江教授,博士,副教授。1978年8月出生于鄂州,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现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艺术学院副院长。该同志2011年1月从沈阳音乐学院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任艺术学院声乐教师,2012年7月担任艺术学院院长助理,2012年10月任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党支部书记,2018年5月担任艺术学院副院长,2014年12月被省职改办评为副教授。一、学习和工作经历1998年9月-2002年7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系)音乐学(声乐)专业本科学习;2004年9月-2006年7月,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音乐学(声乐演唱)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13年9月-2017年7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系)音乐学(声乐)专业博士学习,导师为李双江教授;2002年8月-2004年9月,黄冈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2006年8月-2008年2月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师;2008年3月-2011年1月,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2008年12月被评为讲师);2011年1月至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师;2012年7月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助理;2012年10月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党支部书记;2014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二、获奖及荣誉 (一)社会荣誉1.2015年7月被湖北省委组织部表彰为湖北省高校教师优秀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2.2016年7月被中共湖北省委表彰为“湖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3.2016年8月被湖北省高工委表彰为“湖北省师德优选个人”称号;4.2016年7月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表彰为“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二)教学获奖 1.2015年12月获批担任湖北省精品资源课《声乐》负责人;2.2011-2013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期间连续三年获考核优秀;3.2014-2015、2016-2017学年度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学评教优秀(证书);4.2016年2月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师德师风知识竞赛三等奖;5.2017年9月获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论文比赛三等奖;6.2013年4月指导学生李铮、亓仲辉获2013湖北省楚天艺术(声乐)大赛武汉市一等奖、湖北省三等奖;7.2017年12月指导蔡永铄、陶承伟、胡冰等获湖北省高校好看和声很好表演奖(第四名)。(三)专业主要获奖及成果1.2014年10月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校级优秀博士奖学金一等奖;2.2014年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院校教师组声乐总决赛优秀奖;3.2017年6月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音乐会,担任独唱;4.2017年10月分别在北京音乐厅参加音乐会,担任独唱。(四)科研获奖及主要成果1.2015年12月获批担任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院校音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负责人;2.2018年3月获批担任湖北省人文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湖北新民歌的美学价值及其发展研究》负责人;3.2011年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优秀(结题)奖。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背景5
第一节西洋美声唱法的风格与历史5
第二节中国民族声乐形成的时代背景14
第三节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20
第二章中国民族声乐的技法特点26
第一节呼吸技法27
第二节共鸣技法32
第三节哼鸣技法36
第三章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特性44
第一节民族化的语言表达44
第二节民族化的韵味呈现59
第三节民族化的情感传达73
第四章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接受90
第一节审美接受的个案分析91
第二节审美接受的特性99
第三节审美接受的期待视野112
第四节审美接受的“效果历史”118
第五章中国民族声乐的创造性特征120
第一节丰富的歌唱想象力121
第二节典范式的歌唱性126
第三节诗意化的歌唱自由138
结语145
附录A中国民族声乐润腔技法与符号表160
附录B汉语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168
附录C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169
附录D汉语普通话十三韵辙行腔与收音方法表170
参考文献17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